康熙最長壽兒子:手握重兵卻未參與九子奪嫡,70歲時乾隆仍重用他
從古至今,立儲一直都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稍有不慎,王朝就會迅速走向衰落。對于皇子來說,皇位之爭也就成了皇子的必修課。
“九子奪嫡”是清王朝一大特征,圍繞康熙皇帝,多個有潛力的皇子拉幫結(jié)派,將整個朝廷變得烏煙瘴氣,成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
但沒人注意到在一處角落,手握大軍的康熙十二子選擇了避讓,也沒有站隊其他皇子,卻反而成為了眾多皇子中最為長壽,最為幸福的皇子,活了整整78歲,經(jīng)歷了三個不同的時代。

皇十二子胤祹
身處旋渦而不亂,手握重兵而不驕,皇十二子胤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一生又經(jīng)歷了什么?他擁有著怎樣的智慧才能活到了七十八歲的高齡?
少年志
皇十二子胤祹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雖說是皇子,但他的母親僅僅是宮里的一位普通嬪妃——萬琉哈氏。母親的地位不同導(dǎo)致了早年的胤祹也不怎么受到關(guān)注。
但與其皇子不同的是,伴隨著胤祹的成長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在康熙心中就不同一般了,甚至對康熙來說,她就像親姐姐一樣,她就是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
而胤祹與蘇麻喇姑的事要追溯到康熙二十六年。孝莊皇后的歸天,與其相依為命的蘇麻喇姑陷入了無盡的悲涼與痛苦。
作為“弟弟”的康熙不忍心看著蘇麻喇姑每日以淚洗面,痛苦的生活下去,于是將胤祹帶到了蘇麻喇姑面前。
因此,胤祹從童年到成年這段時間內(nèi)都與蘇麻喇姑一起生活著。從小耳聞目染后宮之爭的蘇麻喇姑一直抗拒著爾虞我詐的生活,而向往著寧靜和平的日子,

胤祹小時
在這樣的蘇麻喇姑培養(yǎng)下,胤祹從小就帶著一顆童心處世,富有涵養(yǎng),每日縱情于山水,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xù)了整整二十多年。
也是在這個時候,胤祹漸漸開始厭惡權(quán)力之爭,變得淡泊名利,對平靜安寧的生活充滿著無盡的向往。若不是身在帝王家,胤祹甚至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陶淵明”。

少年胤祹
但胤祹所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恪守,這份淡薄,幫助他在康熙時代的“九子奪嫡”中全身而退,也幫助他在雍正時代明哲保身,更幫助他在乾隆時代得以善終。
康熙時代
康熙四十七年,在京城大殿中,詔書宣讀突然停頓了一下,但在康熙皇帝嚴厲的注視下,他只得像往常一樣不緩不慢地繼續(xù)傳召:
“及至今日,更為鬼邪附體,神智顛倒不可救治,臣傷心至極,痛定思痛,念及太祖、太宗、世祖,締造大清江山之艱難,萬不可傳承于胤礽者,即日廢黜皇太子胤礽,圈至宗人府,以免遺禍大清后世?!?/p>

宣旨廢太子
沒錯,這一年太子又被廢了,這已經(jīng)是這位太子第二次被廢了。但這次沒有人再關(guān)注廢太子了,而是將重心放到了儲君之位上,畢竟這時侯的康熙皇帝年事已高。
也就是在這一年,“九子奪嫡”的故事正式開始了,那一年的胤裪僅僅二十四歲。

太子
無意于帝王之位的胤裪每日游山玩水,處理著每天應(yīng)該做的事。偌大的清王朝似乎只有胤裪保持著初心,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但第二年開始的黨爭越來越劇烈,甚至連康熙本人都有點掌握不住了。
許多皇子都走向了聯(lián)合,受到皇子“結(jié)盟”的影響,朝中的大臣也開始了分派系了。整個朝廷成了皇子爭名奪利的戰(zhàn)場。

奪嫡之爭
胤裪依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選擇獨善其身的他在這一年反而得到了康熙的賞識,被封為“固山貝子”,隨后更是經(jīng)常隨駕巡幸,陪伴在康熙的左右。
這位不怎么受待見的皇子還是迎來了他的“第一春”。
但越來越好的待遇也沒有給他的生活帶去一絲漣漪。他依舊保持著低調(diào)的作風(fēng),在所有人都費力跑向舞臺中央的時候,他選擇成為那個掌燈人,藏于幕后。

藏于背后
隨后的幾年黨爭進一步加劇,不僅朝廷上烏煙瘴氣,爭吵不斷,就連地方也躁動不安。
但是胤裪似乎巋然不動,反而平步青云。在康熙五十六年被任命署理內(nèi)務(wù)府總管事,胤裪在朝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滴跷迨吣辏忠蜣k事利索,得到康熙皇帝的直接褒獎。
同樣在這一年,胤祹身上的將才也開始大顯光芒,高興的康熙居然將兵權(quán)也交到了胤裪的手上。胤裪成了皇子中又一個將帥,但手握兵權(quán)的胤祹在不經(jīng)意間就成了“眾矢之的”。
自古“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即使對帝位沒有想法,對兵權(quán)沒有依戀,胤裪還是受到了許多非議和詆毀。但他的淡泊又一次拯救了他,也拯救了清朝的眾多將士的姓名。

掌兵之時
在康熙余下的時光里,黨爭變得更加無法控制,但胤裪完全處在棋盤外。無論是哪一個派系都希望拉攏這個手里有兵權(quán)的皇子,但是胤裪總能左右斡旋,置身于外。
終于在康熙六十一年,隨著康熙皇帝的離去,嫡爭終于結(jié)束了,皇四子胤真最終奪得了勝利果實,走到了皇帝的位置,結(jié)束了這一場歷時近十四年來年的鬧劇。
但結(jié)束亦或是另一個開始,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胤真的上位必將帶來另外一場的暴風(fēng)雨,京城的混亂還沒有結(jié)束,等待著胤裪仍然是一片未知的世界。
雍正時代
雍正成功從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和許多古代帝王一樣,他的首要任務(wù)都是穩(wěn)固自己的皇位,因此會向其它有威脅的皇子下手。

雍正
當時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八爺派系。八爺派系樹大根深,在朝廷中威望甚高。雍正一步步蠶食,剪掉八爺?shù)狞h羽。最后,八爺本人更是被迫改名,被囚禁在它處,在折磨中死去。
其他的派系也好不到那里去,雍正雷厲風(fēng)行,手段高超,昔日的“嫡爭”的對手下場都十分凄愴。
當然皇十二子胤祹也遭到了波及。雖然在康熙葬禮上,他首先被雍正冊封為多羅郡王;但隨后由于一次失誤,被朝中的大臣彈劾,又被雍正革除王位,重新貶為了“貝子”。
貶為貝子
但這并沒有結(jié)束,僅僅是一個開端。雍正二年,在一次宮中大典的時候,胤裪不小心記錄錯了帝妃姓氏,雍正抓住這個“機會”,又將胤裪“貝子”的身份革除,降為了護國公。
在外人看來胤裪走到了他人生的低谷,或許再也沒有機會東山再起了,一輩子只能碌碌無為,但只有他本人覺得這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雍正知道胤祹從始至終都對他沒有任何威脅,而且在被貶的時候,也沒有流露出什么異樣的感情。深知胤祹為人的雍正還是給予了他公道,又給了胤裪一次機會。
被貶之時
在被貶六年之后,雍正八年,由于六年間的兢兢業(yè)業(yè),雍正找了個理由重新賜予了胤祹爵位,恢復(fù)了他在朝廷的名望,重新把各種關(guān)系到朝廷的祭祀一類的事務(wù)交予了胤祹,讓他重新回到朝廷的舞臺上。
在雍正余下的時光里,胤祹保持初心,不競不爭,重新取得了雍正的信任,也是這樣的信任讓胤祹度過了人生當中一段艱苦歲月。
胤祹在這幾年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這位皇子顯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無論是作為“貝子”還是普通的護國公,胤祹都在秉公辦事,一絲不茍。胤祹的無爭讓他在這一次清洗中輕松的活了下來,而且還得到了更多的褒獎。
胤祹中年
又過了幾年,勤于政務(wù)的雍正倒在了公務(wù)上,和康熙那時候一樣,胤祹被要求主持這場喪事的所有禮儀。有了上一次的經(jīng)驗,這一次做的更加的成功,還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褒獎。
至此雍正時代又過去了,但這位淡泊名利的皇子的傳奇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樣的結(jié)局才配得上這一路的“顛沛流離”?
乾隆時代
到了乾隆時代,作為皇親貴族的胤祹已經(jīng)是朝中資質(zhì)最高的老臣了,再者由于他處理事情非常得當,因此無論是乾隆還是群臣都十分尊敬胤祹,然而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50多的高齡了。
乾隆
雖然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許多痕跡,但是他的內(nèi)心仍然是從前的那個“少年”。他依然和以前一樣選擇不怒不爭,做好一個臣子,做好一個皇叔,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一切。他的這份矜持讓乾隆更加信任他。
但乾隆對胤祹的尊重是建立在胤祹的能力上的。乾隆四年,皇帝授權(quán)胤祹,在宗族的祭祀活動讓他可以代替皇帝行禮。又過了兩年,乾隆出巡,甚至把京城的所有事物都交托與胤祹,胤祹依然能夠處理得當。
乾隆南巡
這樣的胤祹讓乾隆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賞于欽佩。于是乾隆十五年,胤祹的小兒子早夭了,年僅十二歲,為了不讓胤祹孤獨和悲傷,乾隆將永珹過繼胤裪;同時又在可乘轎上朝的名單中,將胤祹列到了第一個,給與胤裪最大的尊重。
老年胤祹
“卿不負我 我不負卿”,在乾隆十六年,胤祹也做出了他晚年最大貢獻。這一年是多雨的一年,對于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來說,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糧價有暴漲的跡象。
但是這似乎逃不過老人睿智的目光,通過提前放糧,胤裪幫助乾隆很輕松度過了這個危機。
但天下畢竟沒有不散宴席,率先離世是他的母親。乾隆二十一年,胤祹的親生母親萬琉哈氏撒手人寰。由于胤祹的存在,乾隆也非常尊重這個長壽的女人,乾隆皇帝多次在她病危的時候前來探望,在她死的時候又降旨慰問。
送別母親的胤祹
又過了幾年,年老體衰的胤祹終究還是逃不過死神的召喚,身患多重疾病的他還是離開了人世間。這一年,他已經(jīng)七十有八了,在古代已經(jīng)算得上是非常長壽了。
他死后,乾隆給與了這位康熙年間皇子很高的評價,贈謚號“懿”,也就是“久而美好”的意思,并讓自己的皇子琪身著孝服,將他葬于皇十二陵。
至此這位傳奇人物就結(jié)束了他輝煌的一生,死亡也沒有想象中那么轟轟烈烈,但卻留給我們的他那偉岸的背影,或許并不高達,但卻令人尊重。斯人已去,生者如斯,愿天堂不再有“權(quán)力的游戲”。
不過有趣的是,和這位創(chuàng)奇人物關(guān)系密切的人都十分長壽,撫養(yǎng)他的蘇麻喇姑活到了九十三歲,他的母親甚至活到了九十七歲,一些女兒也活到了道光年間。

蘇麻拉姑之死
結(jié)語
胤裪或許并不是歷史上最為出色的皇子,也不是最為有才華的皇子,但他卻有一顆淡泊名利,胸懷寬廣的心,這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胤裪憑借這一份執(zhí)著走過了三個皇帝的統(tǒng)治,成就了他出彩的一生,這也是胤裪留給我們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
“貴在中和,不爭之爭”,胤裪雖然沒有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他卻爭得了每一個人的夢想——幸福,并不是只有站在光里的人才算英雄,一個人活得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不是也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