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
? ? ? ? ? 《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p>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今譯】
杞,春秋時期國名,周代諸侯國,國都原在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后遷淳于(今山東省安丘市附近)。
杞國有這樣一個人,in the state of Qi there lived a man,他擔心天會塌下來,fill with apprehensions of the imminent fall of the sky,地會陷下去,the consequent destruction of earth,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存身,時刻擔心發(fā)愁,急得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下,食不甘味,夜不能眠。was so vexed that he could neither eat nor sleep.
又有個熱心人則替杞人的憂慮而擔心,便跑去開導杞人,說:“天,不過是積聚起來的氣體,由氣聚集而成,上下四方到處都有,沒有什么地方沒有氣。你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呼一吸,有時行走,有時止息,整天都在這由大氣組成的天體里面活動,為什么還要擔心它會塌落下來呢?”
那杞國人將信將疑地問:“天如果真是氣體積成的,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有掉下來的危險嗎?”
去開導杞人的那個人說:“日月星辰,也只不過是氣體中會發(fā)光的物質罷了,是有光耀的氣體積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打傷什么,對人不會有什么損傷?!?/p>
那杞國人又問:“那要是地壞了,如果大地垮陷下去,又怎么辦呢?”
開導杞人的人說:“大地,不過是是由土塊積成的。東南西北到處都有土塊,塞滿了四方,把所有的地方都塞得嚴嚴實實、滿滿當當的,沒有什么地方沒有土塊。不管你走著站著,整天都在結結實實的地上活動作息,為什么要擔心它會崩壞陷下去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立刻消除了憂慮,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擔,十分高興,臉上露出了笑容。
那開導杞人的熱心人因為解除了杞人的憂慮,也放了心,十分歡喜。
【賞析】
這是一則流傳極廣的寓言,嘲笑了那些整天根本不必要的擔心和多余憂慮的庸人。
寓言故事中有兩個形象:一是憂天的杞國人,一是寬解杞國人的開導人。
? ?
杞人的可笑在于:
一知識落后,把天看成了一塊石板式的物質;二方法不對,他不是積極探索,而是消極害怕,以至于廢寢忘餐,不徒無益,反而有害。
? ?
開導杞人的曉之者代表了較先進的天文觀,但他的說法太絕對,未免有失偏頗。
列子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所以反對這種憂慮和探索,認為“憂天”是庸人自擾的表現。
“杞人憂天”the man of Qi was afraid that the heavens were about to fall on him 啟示我們,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憂慮那些在我們身邊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don't worry for nothing about trouble that may not come.
后用“杞憂”、“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unnecessary和沒有根據的unwarranted 憂慮。
《列子》相傳是戰(zhàn)國時鄭國列御寇所作,其書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共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說符》、《力命》、《楊朱》,共134則。
大約是晉人搜集先秦諸子及其他雜書拼湊而成,可能還有一部分原書的殘余。這些作品大部分屬于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思想內容極為龐雜:有接近道家學說的思想觀點,有反映個人享樂的頹廢思想,還有談論神仙的,融通佛老之說的,等等。
從文學角度看,這些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大的價值,其中《湯問》和《說符》兩篇,清新活潑,想象豐富,尤為出色。
這些膾炙人口的篇章既有教育意義,又豐富了中國寓言和神話的寶庫,但其中也有些宿命論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