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想國
?????????新理想國 本文側重于討論理想的未來社會形態(tài)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種族的未來。 理想社會: 在理想的人類社會中,人類應當可以全自動的機器利用恒星乃至星系的能量生產(chǎn)所需的一切基礎資源與服務,個體不必要進行勞動來獲得生存必需的資源。體力勞動被完全廢除而腦力勞動成為一種可選擇的個人喜好。國家和科技的發(fā)展依靠個體對于宇宙奧秘探索的興趣與個體對于來自集體的尊重的渴求。 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 為了達到理想的社會,我們需要把握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于人類對于太陽輻射的利用率受到科技的限制,現(xiàn)在的人類社會并不能支持每一個個體達到完全的衣食住行的自由。于是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人類社會開始出現(xiàn)矛盾與競爭。是的,社會中矛盾的本質是個體對于有限資源的爭搶。因為當今地球能產(chǎn)出的總資源量有限且地球不足以支撐每一個個體舒適寫意的生活,個體之間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分歧和爭斗。如果地球擁有無限的資源,例如一畝地生產(chǎn)的糧食增加10倍,那么每一個有價值的個體就都可以根據(jù)其對生存資源的需求分配到更多的資源來維持其生活。 其次,在如今社會人類社會個體不得不進行工作來將太陽光轉化為可用的能量。這樣的局面主要源于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的落后。由于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不得不討論正確看待勞動力在現(xiàn)階段地位的方法以及如何過渡進入下一個社會階段。 ? 關于剩余勞動時間的思考: ? 一個人,如果不給予他任何生產(chǎn)資料,他的勞動力是非常有限的。例如當一個人試圖赤身裸體采礦,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剩余價值理論似乎忽視了這一點。在這套理論中,資本所提供的礦鎬似乎只是不變資本,但礦鎬本身本質上大幅度提高了勞動力的價值。假設一個人的基礎勞動力(赤身裸體)是1,那么不妨設定一個系數(shù)a,a就是來自資本提供的工具對于他勞動力的加成。于是,在分享勞動成果時,資本就有了發(fā)言權。因為如果沒有勞動工具,工人的勞動是低效的、沒有價值的,在科技發(fā)達的社會,勞動的核心是勞動工具,不是人。社會的最終目的是讓個體脫離必要勞動。 ? 工作的本質 人類工作的本質是個體在生產(chǎn)過程中提供供機器運轉的勞動力從而促進太陽輻射轉化成各種可用能量/信息的過程。所謂可用能量/信息不僅代表生物能、動能等人類生存必需的能量,也包括娛樂、藝術等精神層面的可用信息。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是可替代的,只要能夠生產(chǎn)出相同量的目標能量/信息,采取什么方式進行生產(chǎn)其實并不重要。換言之,個體的工作只是一個把個體物化成某種機器以幫助產(chǎn)生有用資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與勞動工具沒有區(qū)別,在勞動中的個體就是勞動工具本身。勞動并不是高尚的,也并不一定比機器產(chǎn)生更多的價值,人類勞動并不是生存必須的過程,人類勞動只是在低科技水平時代生產(chǎn)生存所需品的一種方式。 ? 生存: 在現(xiàn)階段人類社會,生存是已存在于這世界上的個體固有的權力,個體不應該因為其無法在勞動中產(chǎn)生足夠的資源而被主動剝奪生存的權力,這是不符合人類道義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行徑會影響有價值的人類個體的生產(chǎn)效率。過度殘忍的社會結構會刺激社會中上層的個體過度掠奪資源,并且提高他們的需求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的門檻,從而擴大地球達到理想社會的資源需求,減少人口承載力。我們也不支持對于沒有價值的個體被動的失去生存的權力,例如因為饑餓與寒冷死去或者因為疾病去世,這樣的逝去是低效的、無意義的,人類作為單獨個體是有強大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機計算機,只是因為生產(chǎn)不了其所需的資源而失去生存的資格,是對于人本身這種資源的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