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朝圣】去云岡石窟看什么-2021.10.3

那天早上,我們在渾源醒來,行程安排的是上午懸空寺、下午云岡石窟。
然而,當我們按照導航到達距離恒山還有兩三公里的地方,就已經是長長的車龍,而且蠕動速度極慢,于是我們毅然決定放棄本來就不打算登寺的懸空寺,直接出發(fā)云岡。

10月3日 12:00 pm 進入云岡景區(qū)
開車進入景區(qū),直接在大門先收停車費,10元,然后再開進景區(qū)的停車場。停車場碩大,我們從停好車到驗票進門,花了35分鐘。進門后啥也沒看,穿過湖心島的靈巖寺,直奔石窟區(qū),步行花了20分鐘。

10月3日 1:00?pm 終于到達石窟區(qū)
今早天氣就冷了不少,還開始下毛毛雨…… (這場延綿不斷的雨,還讓山西發(fā)了洪災。

好多人啊真的…… 幾乎進每一個窟都得排隊,而且進去以后人擠人,被人潮推著走,根本沒辦法細細欣賞,還蠻遺憾的……

基本上就是照片里這種感覺,有點無奈,但一看到滿窟的佛像,又全然忘了身邊的擁擠,一種非常復雜的情緒哈哈哈哈。
從石窟的最東邊選了幾個相對沒那么多人排隊的窟看完(人多的連門口寫的幾號窟都看不到,中期的石窟算是看過了,只能繼續(xù)往西走,看最著名的曇曜五窟。





最著名的20號窟,也被直接稱作云岡大佛。因為大佛前的門窗部份已經坍塌,使得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佛像的全貌。
這邊應該是我們這次逛的寺廟里,唯一可以燒香禮佛的,畢竟其他都是木結構文物。
再后面的晚期的造像我們就沒怎么看了,實在是人多且冷,逛起來太困難了。
再上去給大佛拍個照,我們就下來了。

最后還冒著凜冽的寒風,買了根文創(chuàng)雪糕跟大佛分享哈哈哈哈,海鹽口味,還蠻好吃的,雪糕很香滑,雪糕的棍子上還有小佛像和一句"所求皆如愿",帶回家做書簽了嘻嘻嘻。

其實云岡景區(qū)現(xiàn)在建設的很好,可以參觀游覽的除了石窟,還有其他景點:
云岡博物館、山堂水殿、龍王廟遺址、古道車轍遺址等文化展示場所作為石窟藝術的延伸,集中展示了北魏平城時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此間佛教東傳后云岡石窟的興衰變遷;
遼金食貨街、皮影演藝館、石兵美術館的建設,為傳承當?shù)匚幕z產構筑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臺;
曇曜雕塑、禮佛大道雕塑群以及摩巖石刻等石雕造像,進一步襯托出云岡石窟雄偉壯闊的曠野之美和撼人心肺的文化張力。
只是那天真的天氣、人流、時間都不允許我們再細逛,真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苦笑,只逛了兩個多小時就離開了,奔赴太原。

云岡其實應該看什么
云岡石窟在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且作為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里面包含的元素實在太多,橫貫中西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建筑,從門類到時間跨度都非常大,走馬觀花地看完,充其量就是感受整個石窟群的氣魄,感慨古人的敢想敢做,雖說也不虛此行,但總感覺少了點靈魂。
我的興趣主要在于中國古建筑,而且還只是個斷斷續(xù)續(xù)自學的小白,對其他方面的了解更是不多,所以出發(fā)前做了點功課,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沒能逛好,但分享出來,希望跟和我一樣小白但又好奇的朋友能逛出一個有靈魂的云岡石窟。
1.?看整體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在《水經注》里這樣贊頌云岡石窟: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木殿,煙寺相望。
云岡石窟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始建,后世有毀有修,斷斷續(xù)續(xù)1500多年。
整個石窟區(qū)東西長約一公里,一共兩百多處洞窟,佛像超過5萬尊。根據(jù)1987年云岡石窟文保所的編號,16到20號窟的“曇曜五窟”是早期作品,也最為著名;16號窟往東的1到15號窟屬于中期,基本建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前;20號窟往西屬于晚期,建于遷都之后。
所以我們進入石窟區(qū)看到的第一波,其實是中期的石窟,繼續(xù)往前走是早期的曇曜五窟,再往前走就是晚期。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有目的地去欣賞不同時期的石窟開鑿特點和造像風格。

大眾心目中,石窟就是在山洞里鑿佛像,其實石窟的大名是"石窟寺",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古代建筑,僧人會在里面禪修,所以需要石塔和佛像作為禮拜的對象,也就是佛的象征。
相比中國人特別擅長的木結構建筑,選擇石窟寺這種形式,就如云岡在金代重修碑文當中所說的,是為了“與天地同久長”。
2. 看佛像、佛塔
在云岡,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云岡模式",是中國佛教藝術發(fā)展的轉折點。簡單來說,就是在異域風格傳入的同時,中國匠人將其與中國審美融合的過程,通過早、中、晚三個階段的佛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梁思成先生曾在《云岡石窟中所表現(xiàn)的北魏建筑》中提到:
且西域所傳入的影響,其根苗可遠推至希臘古典的淵源,中間經過復雜的途徑,迤邐波斯,蔓延印度,更推遷至西域諸族,又由南北兩路犍馱羅及西藏以達中國。這種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為歷史上最有趣的現(xiàn)象,而云岡石刻便是這種現(xiàn)象極明晰的實證之一種,自然也就是近代治史者所最珍視的材料了。
早期的曇曜五窟,具有明顯的西域特色,淳樸、渾厚,五尊大佛分別象征北魏開國的五個皇帝。
中期的石窟,多為雙窟,一進門就能感受到富麗堂皇的氣息撲面而來,雕像精細繁雜,還有大量的樂舞藝術融入,是石窟全盛時期的代表,令人嘆為觀止。

中期里的11到13窟,是今年7月份經過了9年修繕后重新開放的,很值得細細游覽。
第11窟為塔廟窟,該窟的題記是云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
第12窟是云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后室布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前室則充滿音樂活力;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為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窟內南壁中層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yǎng)天人像,均被認為是云岡石窟的上乘之作。
晚期的窟室較小,人物造型清瘦俊美,是"秀骨清相"的起源,更接近中國審美,象征著佛像漢化的完成。

除了三期的明顯特征外,還有可以了解一下印度傳入的、影響云岡佛像最大的犍陀羅和笈多兩種風格。


犍陀羅在古代印度西北(今巴基斯坦境內),該地受亞歷山大東征影響,佛像帶有希臘風格,頭發(fā)是希臘式卷發(fā),面容高鼻深目,像一個希臘美男子,身上披著羅馬式長袍,衣紋高高突起。


印度本土的笈多風格佛像,頭上變成螺發(fā),臉變成印度人的樣子,最具特色的是衣紋像是剛從水里撈出來的,稱作濕衣佛像,中國藝術史中稱這種衣紋為“曹衣出水”。
除了佛像,飛天也從犍陀羅的肉嘟嘟小天使演變成敦煌飛天的苗條仙女,非常有意思。
帶著這些概念去看佛像,對比著不同的造型風格,揣摩著古代匠人在融合不同風格時所花費的心思,別有一番趣味。
3. 看建筑
在人文清華的云岡石窟直播節(jié)目里,王南老師著重介紹了9、10號雙窟,前廊后室的結構,被稱為佛殿窟。在這里,有廡殿式門樓、斗拱、平棊和藻井代表的中國風,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代表的希臘風、柱頭上有背靠背獅子或老虎代表的波斯風,還有前廊東壁上方被梁思成先生認為頗受印度風格影響的小柱子。
雖然在雕刻反映的建筑細節(jié)中,出現(xiàn)了不少異域元素,但實際上云岡從石窟建造的手法到雕刻呈現(xiàn)的建筑都是中國式的,體現(xiàn)的是古代匠人對于外來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對自身文化的強大自信。

其實功課做到這里的時候,我已經發(fā)現(xiàn),不具備一定專業(yè)知識,想深入的欣賞云岡的美實在是頗有難度(苦笑,但不得不再次為當年的匠人們喝彩,他們迸發(fā)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實在令人驚嘆。

【一點不成熟的小攻略】
必備:健康綠碼
門票:¥120,網上預約,并購買門票
游覽時長:3-3.5小時
看點:9-13號窟,16-20號窟,晚期也稍微逛逛,時間充裕可以再逛逛云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