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 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正如副標題所示,本書內(nèi)容概括起來就是一位74年的生命里從未踏足非洲大陸,卻令剛果一千萬人喪命的貪婪的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國王;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掠奪象牙、橡膠、鈳鉭等資源,不惜對剛果進行極端殘酷、惡劣、不擇手段的強制勞動、挾持人質、鞭刑、砍手、屠殺等恐怖非人行徑;以及兩位美國黑人(記者威廉姆斯、傳教士謝潑德)和兩位歐洲白人(英國船運公司員工莫雷爾、英國領事凱斯門特)勇敢正義地揭露剛果人民遭受的剝削和虐待,不畏艱難險阻撕下利奧波德二世偽善的面具,鍥而不舍的努力下終于令利奧波德統(tǒng)治倒臺,由此引發(fā)了20世紀第一場人權抗議運動的英雄事跡。這段剛果殖民地的血腥歷史并非個例,實際上19世紀下半葉整個非洲大陸都被瓜分給了英國、法國、德國、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只是利奧波德同許多其他的殖民者一樣,絞盡腦汁“抹去”歷史檔案中那些可以證明殖民罪惡的證據(jù),單是焚燒剛果國檔案的鍋爐就燒了8天8夜,而那些歷歷在目的往事也隨之化為布魯塞爾上空的一陣煙,駭人聽聞的行徑被披露后,一些殖民者還咬文嚼字地歪曲事實、浪漫化和掩蓋自己駭人聽聞的罪行??杀?!可惡!
標題“利奧波德國王的幽靈”也很貼切,這正是讀完全書最引人深思的歐洲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遺留問題,剛果僅僅是研究歐洲殖民非洲長期影響的眾多可能工具之一。對非洲大規(guī)模暴力接管的后續(xù)便是揮之不去的“幽靈”,雖然利奧波德國王是這些恐怖不安影響的一個縮影和象征,但他并不是唯一該為此負責的人。隨著政府的更迭,利奧波德的去世,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到來,剛果事件很快就被遺忘了,人們的注意力也隨之轉移。也正因如此,書寫這段鮮為人知或被故意視而不見的歷史才愈發(fā)珍貴。
全書資料充分詳實,語言生動鮮活,故事引人入勝,書中也不乏許多熟悉的名字,如馬克·吐溫,蕭伯納等,他們和故事主角們之間的聯(lián)動也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對剛果的歷史,對19世紀末的大規(guī)模殖民行徑,對時至今日仍遺留的殖民文化影響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是很愿意重讀的一本書。
最后一章提到的同名紀錄片也很推薦。草菅人命,觸目驚心,慘絕人寰,令人發(fā)指!書中的文字配上畫面和聲音,讓利奧波德二世永無止境的貪婪和剛果人民遭受的難以想象的恐懼更加立體直觀,比恐怖片更恐怖,比驚悚片更驚悚。如書中所言“這場運動的重要成就在于,提供了一種看世界的方式,一種能夠因為其他人遭受的痛苦而心生義憤的能力,而不論遭受痛苦的人是屬于另一個膚色、另一個國家。還是身處這個星球的另一端”。Your strength is just an accident arising from the weakness of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