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考研 | 莊學本人文地理攝影



前期回顧
攝影考研 | 中國攝影史之南朗北張
本期要點
一、人文地理:喚醒救亡
二、視覺型構:人像山川
三、民族救亡:視覺意義
摘要
九一八事變始,中國進入長達14年的抗戰(zhàn)時期,抗御外侮、救亡圖存成為民國以來最大的現(xiàn)代性追求。民國人文地理攝影也在此風雨倉皇之際迅速崛起,莊學本等人通過西部邊地人文地理圖像,以三滿的邊地民族人物形象、豐沛的地理山川物質(zhì)景觀和西部人民堅韌的生存、信仰圖景,在視覺上激發(fā)起對國族的想象,以及對國家的重新“定義”,在心理上喚起抗戰(zhàn)救亡、民族解放的自信心。本文以莊學本的人文地理攝影為主,重讀抗戰(zhàn)時期攝影圖像與救亡話語的過程,分析人像山川與民族主義互構,梳理中國視覺民族主義之緣起和流變。
關鍵詞:
人文地理攝影、圖像、救亡、民族主義
人物:
盧施福、劉半農(nóng)、劉同縝、何鐵華等
莊學本人文地理攝影
攝影作為最接近大眾生產(chǎn)生活的一種影像創(chuàng)造工具,在它誕生之始就已經(jīng)凸顯了其人類學、社會學的功能。它可以介入現(xiàn)實、記錄變遷、墓寫文化,是所有影像工具中一個與工業(yè)文明程度有密切聯(lián)系的文化現(xiàn)象,它的榮衰、發(fā)展程度都建立在工業(yè)、科技和整個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之上,相互形成了興衰與共的平行線性關系,這是攝影與其他藝術媒介最大的不同之處。

近代以來,對中國西部的考察肇始于西方,而且打著所謂科考的幌子,一些西方學者在考察中大行劫掠之事,如甘肅敦煌藏經(jīng)洞的五萬多件珍貴文物被洗劫殆盡。1927年,中國和瑞典聯(lián)合組織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準確說是一次互惠互利、比較平等的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團成員用照相機記錄下西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故城遺址、民俗風情等,為研究西北的政治、經(jīng)濟、民族、文化提供了佐證,喚醒了國人對西部的關注,推動知識界和媒體對西部邊地人文地理狀況的關注。

民國時期人文地理攝影作為民族主義的自覺,則發(fā)生在九一八事變之后。1932年,《申報》組織了攝影旅行團,“旅行線路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諸省三大區(qū),計劃將全國各地的風情面貌、風俗習慣等拍下發(fā)表或者展覽,擴大讀者的視野,提升讀者的國民意識”。1933年旅行攝影結束后,從所拍攝的一萬多張照片中,選取二百多張進行展覽。而且《良友》畫報也從此次考察時起,幾乎每期都設人文地理專欄。

20世紀30年代,隨著東北三省的淪喪和“七七”事變的爆發(fā),西北備受世人關注,讓國民政府把開發(fā)西北放在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地位來對待。在政府和社會的倡導下,一些開發(fā)西北的學術刊物紛紛創(chuàng)辦,一些學術團體陸續(xù)創(chuàng)建,一些個人也投筆從戎,背起行囊,走向西北。
莊學本就是在上述的背景下開始了他的西南之行的攝影考察,從民俗、人物、物產(chǎn)、山川資源、宗教等方面,全面考察、攝錄了西部邊地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并通過畫報、電影、影展等大眾化傳播手段和渠道把這些圖像傳播開去,在視覺上激發(fā)起對國族的想象,以及對國家的重新“定義”,在心理上喚起抗戰(zhàn)救亡、民族解放的自信心。


莊學本(1909-1984)
莊學本,中國人文地理攝影的開拓者。從1934年自費到川西北和青海東南交界的果洛草原考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開始,1934年至1944年的10年間,莊學本用鏡頭“探測”了西南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拍下了五千多幅西部少數(shù)民族風情老照片。這些照片形象地反映了六十多年前當?shù)氐拿褡屣L情、風光、獨特的社會結構,為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很高的視覺檔案和調(diào)查報告。

《理塘臧女》,1939年攝于理塘。
莊學本民族攝影最典型的形式。
莊學本作品中的民族視覺型構是詩化的呈現(xiàn),有對現(xiàn)代民族“意象”的自覺追求。人像攝影是莊學本攝影中最有藝術特質(zhì),也最具神韻的部分。在莊學本的大多數(shù)肖像作品里,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一樣寧靜。你幾乎讀不到他們之間由于階層與生活差別在精神氣質(zhì)上的極大差異。作為人,他們有同樣的自尊,同樣的自在”,以至于七八十年后,依然讓觀者震撼。
如1941 年,莊學本在成都等地舉辦“西康影展”,其中第 102幅照片名為《涂面》,其注解說,“西康女子尚有以蔗糖涂面之俗。相傳古時藏王因婦女容顏秀麗,使喇嘛不能遵守清規(guī),于是下令婦女涂面,以護佛潔。涂面之另一意義謂高原朔風多厲,涂之以滋潤肌膚云”。又如1936年攝于甘肅的《聽班禪講經(jīng)的僧眾人群》,攝于青海塔爾寺的《班禪大師在大殿前誦經(jīng)》,以及《九世班禪為僧眾摸頂祝?!返?,都展示了寺廟法會莊嚴肅穆的宏大場面。莊學本還用鏡頭紀錄了西部地區(qū)的民間娛神活動,會場中的獅神、牛神、鹿神、頭陀、跳神者對唱諸神等都在攝影作品中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這些民間信仰影像時隔近百年,依然形神兼?zhèn)洌尤蝗羯?/p>

莊學本西部人文地理攝影另一大民族視覺意象型構是地理山川風物。莊學本到西部攝影、考察,背負報效國家的使命,地理山川、物質(zhì)資源考察與拍攝是他行走西部近十年的重要工作之一照片《墨爾多云母礦山》,拍攝了西康丹巴縣的墨兒多山,敏銳地觀察到當?shù)厝坏牡V產(chǎn)資源,“當時礦山已露出地面,沿途云母碎屑閃閃發(fā)光?!?1939年的照片《金山河上淘金人》口紀錄了淘金人的日常,“西康雅龍江下游經(jīng)木里名打沖河,通稱金河,以產(chǎn)金沙著名。”攝影作品《原始森林》展示出“嘉戎藏區(qū),有豐富的原始森林資源,漫生在山坡上,有云杉、鐵杉和松樹,常常一望無盡?!?在莊學本的作品中,漳臘金礦、關外林地、西康牧場、馬市、牦牛等,都通過攝影加文字的方式,強化這些自然物像中相關的人文歷史元素,強化自然和我們民族間的關聯(lián),從而使之固化型構為獨特的民族視覺影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民族主義是想象性的:“它是想象的,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多數(shù)的同胞,和他們相遇,或者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聯(lián)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個成員的心中?!鼻f學本這些已經(jīng)詩化的西部人文地理影像,以奇秀山川之“象”,表達山河之“思”,勾連家國之“意”,共同組合了西部民族的視覺型構,成為“民族語言”的豐富底色。

在莊學本所拍攝的大量人像照片中,被攝者的眼神中沒有對侵人者的警覺和不安,仍然是安詳?shù)?、自然狀態(tài)的注視和交流,使我們看到優(yōu)雅、美麗和尊嚴的一面,看到了那個年代少數(shù)民族的真實的精神風貌,后世人借助這種影像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本土居民的真實生活。
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人類社會的許多獨特的風土民情逐漸在變化消失或被同化,時光流逝,斗轉星移,誰也無可奈何。而攝影的出現(xiàn),特別是把攝影運用于記錄人類社會生活、人類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為我們彌補了這一遺憾。攝影把這些用視覺圖像保存下來,記錄下在歷史進程中行將消失的事物,為后人留下歷史上不斷消失、而又不可能復現(xiàn)的社會形象的視覺記錄。借助莊學本等定格的影像,我們有可能了解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社會生活、地方風土民情。莊學本的圖像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文地理攝影的先河,填補了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個空白--攝影應用于社會考察的實踐。

?民族主義、現(xiàn)代性與視覺文本的動態(tài)關系,共同組成了抗戰(zhàn)時期獨特的政治和文化生態(tài)景觀,驅(qū)動著救亡話語下民族主義的視覺想象。
莊學本作為民國時期重要的人文地理攝影家,在救亡話語下,其攝影圖像背后有著一個國族共同體的視覺想象,這個視覺想象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量:第一,通過展現(xiàn)西部邊地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激發(fā)國民的抗戰(zhàn)、抗爭士氣。第二,是人物圖像喚起民族自信。第三,視覺圖像里民眾堅忍的生存力量和精神氣質(zhì)。通過人文地理攝影來重讀抗戰(zhàn)時期攝影圖像,分析人像山川與民族主義互構,也是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理解中國視覺民族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參考文獻:
[1] 陳申,徐希景 . 中國攝影藝術史 [M] .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 305.
[2]黃寒冰.“想象中國”的視覺方式. 莊學本人文地理攝影的民族主義思考.[M]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18 年第 4 期
[3]董衛(wèi)民. 救亡話語下民族主義 “圖像書寫” ———莊學本、孫明經(jīng)邊地人文地理攝影探析.未 來 傳 播.第 28 卷 第 1 期 2021 年 2 月
[4] 陳陽 . 危機時代與 “想象的共同體”———以 1930 年代的時事漫畫為例 [D] . 上海: 復旦大學,2008.
[5]姜紅 . “想象中國”何以可能———晚清報刊與民族主義的興起 [J] . 安徽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 1) : 136-144.
[6]許紀霖 . 國族、民族和群族: 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如何可能 [J] . 西北民族研究,2017 ( 4) :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