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虛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七章?不虛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重點講了為什么要無為無思,是想讓人的身心“虛”空,只有身心虛空了,“德”才能進入,人的心意才不會被其它所控制。韓非子認(rèn)為貴無為虛,是為了“其意無所制”心意不受牽制。這里絕沒有排它性,反而更具有包容性,因為“德”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規(guī)律不分好壞,不分輕重,凡是規(guī)律均可入心。這里“制”人的思想是人的自以為是,也就是與規(guī)律相對的思想,而思想是分好壞的,與規(guī)律相符者為好,與規(guī)律相悖者為壞。
佛教與道家都講“虛”,講虛的目的是讓“無為大法”與“德”進住身心。不管是宗教教義還是主義學(xué)說,天下學(xué)問都是為解決天下之事而存在,絕沒有憑空存在的學(xué)問。而且佛教教義以入世為根,出世為本,道家法家更是入世治世為基。現(xiàn)實的問題是人的思想壞了,既不慈悲為懷,也不按律辦事,更不依法為事,怎么辦呢?讓這個世界壞下去嗎?不會,先賢們著書立說,創(chuàng)宗立派,弘揚善法,傳播正能量,不厭其煩地對眾生講解,抱著不拋棄、不放棄、一個也不能少的濟世態(tài)度,講到今天,直到人們無為無思化為虛者。
韓非子認(rèn)為現(xiàn)世的人們絕大多不懂真正的道家學(xué)說,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故意做無為無思狀,認(rèn)為這就是虛,孰不知卻落入了世俗的空虛中,無所作為,無所奉獻,無所事事,失去了人本有的本性與本能。
對于故作無為無思者,韓非子進一步講解道“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為虛也?!币馑际枪室庥脽o為、無思來表現(xiàn)虛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記虛,這就是被虛所牽制了。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老和尚攜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背其而過。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終于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故作無為無思者,就像是小和尚一樣,他們放不下“無為無思”,整天想著“無為無思”,反而被其牽制。
鑒于不虛者韓非子說“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于為虛,是不虛也?!币馑际钦f他的心意不受牽制?,F(xiàn)在被虛所牽制,就是不虛了。韓非子眼中的“牽制”是癡迷于“無為無思”的表相,就像傳銷者被“財富”迷惑了一樣。想想,我們是不是牽掛太多,被牽制的沒有了自我,也許這就是真實的我們,勇于面對生活的我們,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我們。但這種牽掛是責(zé)任,牽制是守則。
《金剛經(jīng)》中佛祖用無量福德來“誘導(dǎo)”信眾,可最后佛祖以身說法告訴須菩提佛祖也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得,因為有法可說有法可得,就是破了“不住相”的戒律。相對老子的“無為無思”說,如果佛祖說有法可說、有法可得,那終將會被所說所得而牽制,而這所說所得也只是佛祖自己的自以為是,絕不是無為大法,真正的佛法。天下圣賢的思想是相通相聯(lián)的,都是至善至真的學(xué)說,道法自然。
【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于為虛,是不虛也?!?/p>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一定要讓企業(yè)文化與公司制度與時俱進,具有生命力,以便適應(yīng)行業(yè)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不能就制度而制度,只看到制度的條文,沒看到制度背后的內(nèi)涵。如果就制度而制度,就會受制于制度,這并不是制定制度的初衷,制度也不會產(chǎn)生應(yīng)有的作用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