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期迷途】科希審查觀后感
(一)孩子與大人 之前一直覺得科希過于自我中心,總是在強調“大人”和“孩子”的差別——嚴格體現(xiàn)在生理年齡上的差別,好像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有一天會成年,只是用長幼的簡單二分劃分是非黑白。 看了審查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她一直明白流浪兒們總會長大。只是在辛迪加的叢林法則里,年幼懵懂的孩童最容易被利用、被欺侮——孩童即弱者,大人即強者;孩童即被壓迫者,大人即施壓者。孩童長大成人,弱者變?yōu)閺娬?,轉而踐踏新生弱者的尸骨存活。 狂厄帶來了辛迪加的混亂,狂厄也打破了這套生存規(guī)則。尚為孩子的科希獲得了禁閉者的力量,于是有能力自保,有能力為他人提供庇護,有能力探索流浪兒的未來。 但是屬于流浪兒的新世界在哪里呢?也許并不存在。沒有禁閉者的能力,在生命流轉、弱肉強食的必然中,流浪兒要么“長大”,成為迫害弱者的強者;要么在饑寒暴力中凋零。 科希抵觸“大人”,更是在抵觸這種令人絕望的必然。
(二)流浪兒的未來 生命流轉的自然規(guī)律不可改變(哪怕是狂厄也會有死亡的危險,在審查中科希很嚴肅地警告過桑蒂這一點),但是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也許可以被打破。(科希采取的途徑是強者幫助弱者) 流浪兒組織的困境在于,它用“孩童”這一概念凝聚弱者的同時,恰恰被局限在了這個概念中。桑蒂已經超過了16歲,但她可能仍然把自己當做一個“孩子”,而沒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失去逃脫責任的條件。處在年齡交界的大孩子,一方面背負了照顧小孩子的責任(比如桑蒂想通過偷取狂厄結晶,在科希不在時維持流浪兒的繼續(xù)運轉);另一方面,他們達到了倫理委員會無法插手的年齡卻并沒有因此警惕,繼續(xù)原先任意妄為的行事風格,因而最容易被當作替罪羊。
最后局長安慰科希自己會找到流浪兒收容所,科希回答“你自己都不信吧?”。流浪兒的困境無法由大人解決,尤其在一個尚且存在“孩子”和“大人”的概念對立的地方,在一個所有人都被困在了叢林法則之下的地方。 科希熟悉辛迪加的每一片影子,每一個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每一條有人走過但最終沒能延展的路。
(三)hopeful hopelessness 很難想象科希如果沒有進MBCC,會以什么樣的方式面對自己的長大。不過審查的最后科希稱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自己感染狂厄并幸存下來,成為禁閉者——也就是脫離于這套生存法則的破局者;因為碰見了一個保護禁閉者的人,這個普通人向她證明了世界上存在這樣的蠢貨——明明沒有什么能力卻還是處在強者的位置幫助弱者,妄圖去建設一個美麗新世界。 真的好喜歡科希的審查!沒有很生硬地出現(xiàn)“用愛感化失意少女”的橋段,沒有為了一件事情的“完整”強行收尾。有些故事結束只是給人一種“哦,結束了”的感覺。而在科希的審查中,雖然事件并沒有結束,桑蒂正等待裁決,科希仍會長大。但是事件本身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時間永遠再繼續(xù)。誕生、消亡、新生,對新生的期待與看不見新生的絕望。這是事實。 “你自己都不信吧?”科希質問局長的話,也是她自己內心的掙扎。但無論是科希還是辛迪加的一眾禁閉者,即使沒有信心還是要向前走,因為他們除了心懷希望之外一無所有。 “于是我們奮力前行, 小船逆流而上, 不斷被浪潮推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