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二戰(zhàn)美軍王牌 航空機槍手被世人忽視 第一名擊落17架
上世紀30年代,隨著各國重現戰(zhàn)火,存在發(fā)展成世界大戰(zhàn)的危險。

此時,美國軍械局已經將勃朗寧12.7×99mm機槍發(fā)展成為一款有效的航空武器。在美國陸軍、海軍達成一致的罕見情況下,勃朗寧AN/M2型12.7×99mm機槍成為美國軍用飛機的機載武器。前綴“AN”代表“陸軍-海軍”,M2的輕槍管型(61磅,27.7千克)最終成為二戰(zhàn)期間幾乎所有的美國戰(zhàn)機的標準武器。
本文是“兵工廠生活(ArmoryLife)”網站發(fā)布的介紹文章,作者Tom Laemlein,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AN/M2機槍有兩種型號:固定型安裝在機翼、動力炮塔或機頭(與螺旋槳同步)并由電磁線圈控制發(fā)射;活動型安裝在俯沖轟炸機、魚雷轟炸機的后艙,或中型、重型轟炸機的機身位置,由機槍手進行手動瞄準和射擊。戰(zhàn)爭后期,遙控炮塔出現在一些飛機上,這包括B-29“超級堡壘”重型轟炸機、A-26“入侵者”輕型轟炸機、P-61“黑寡婦”夜間戰(zhàn)斗機。
訓練航空機槍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對未來的航空機槍手(雙座飛機的飛行員和觀察員)進行了基礎訓練,但使用了一些在當時相當先進的訓練工具。其中一種工具就是“照相機槍”,尺寸和外形與劉易斯機槍相近。在“射擊”時拍攝的照片可以讓教官看到學員在模擬空戰(zhàn)中是否可以擊中目標。

其他的射擊訓練方法還包括,在地面上用三腳架固定的機槍,向靶場軌道上牽引的目標射擊??偠灾?,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標準,美國的航空射擊訓練非常先進。然而,戰(zhàn)爭結束后預算被削減,大部分航空機槍手的訓練都被廢棄了。

美國的“戰(zhàn)略轟炸”概念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但是直至上世紀30年代后期,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個概念。在“偷襲珍珠港”前不久,波音公司研制的B-17D“飛行堡壘”裝備美軍,該機配備了7挺用于自衛(wèi)的機槍,其中6挺12.7×99mm口徑,1挺7.62×63mm口徑。B-17E“飛行堡壘”則配備了10挺12.7×99mm機槍,包括一個機身背部的動力炮塔,一個尾部炮塔和兩挺機身腰部的機槍?!帮w行堡壘”系列的最終型號B-17G配備了13挺12.7×99mm機槍。隨著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晝戰(zhàn)略轟炸戰(zhàn)略的推進,預計美國重型轟炸機將在無人護航的情況下一路沖向目標,深入敵方領土,投下炸彈之后再返航。這樣的戰(zhàn)術,對于航空機槍手的作戰(zhàn)效能要求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1941年6月,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的一個小型靶場,建立了第一所航空機槍手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航空機槍手的培訓計劃不斷擴大,并在亞利桑那州的金曼和尤馬、德克薩斯州的哈林根和拉雷多,以及佛羅里達州的巴拿馬城和邁爾斯堡又建立了多所學校。在前線,大多數轟炸機部隊也有自己的學校,對這些部隊使用的特定機型和武器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訓練。

在美國本土的航空機槍手培訓包括為期六周的強化課程,雖然訓練計劃是所有參戰(zhàn)國家中最全面的,但是,這是航空射擊“理論訓練”(課堂學習)支持者不斷爭取的結果。以及勃朗寧AN/M2機槍也需要相當的操作技巧,而操作這種12.7×99mm大口徑機槍需要大量的指導,才能達到實戰(zhàn)要求。

同時,機槍手還要分為操作動力炮塔和操作活動機槍兩類。炮塔機槍手需要面對多個制造商生產的多種炮塔,它們的機械部分存在差異,不同型號的轟炸機裝備不同的炮塔,不可能為每一種炮塔專門訓練機槍手。同時,機槍手也要負責對炮塔進行一些維護,他們必須知道如何修理機槍的電磁線圈,以及在戰(zhàn)斗中快速排除卡彈故障。

由于整個訓練內容的復雜性,讓航空機槍手學校的訓練時間和器材不堪重負。作戰(zhàn)中隊抱怨很多新機槍手甚至不能正確保養(yǎng)他們的AN/M2機槍,無法正確調節(jié)勃朗寧機槍“殼頭間隙(head-spacing)”(槍管尾部與槍機前端的距離)。
云中的槍戰(zhàn)

在歐洲高空的戰(zhàn)斗中,全副武裝的B-17、B-24證明了他們有能力抵御德國空軍的戰(zhàn)斗機攔截,并且可以有效打擊第三帝國縱深的目標——盡管這樣做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美國陸軍第8航空隊傷亡人數超過47000人,其中喪生人數超過26000人。第15航空隊的轟炸機組人員傷亡超過20000人。同樣,德國方面的高射炮和戰(zhàn)斗機也有沉重的損失。

轟炸機大隊制定了訓練計劃,讓機槍手為戰(zhàn)斗做好準備。不過,即便是早期轟炸任務中,在沒有戰(zhàn)斗機全程護航的情況下,美軍轟炸機編隊也從未被德軍成功攔截,而無法抵達目標區(qū)投下炸彈。盡管傷亡慘重,美軍轟炸機還是讓德國工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許多德軍戰(zhàn)斗機在靠近美軍轟炸機編隊時就被擊落。盡管美軍轟炸機的機槍手很少有機會進行遠距離的準確射擊,但12.7×99mm口徑的巨大威力,加上大量曳光彈在空中留下的彈道,對于德軍戰(zhàn)斗機來說是極大的威脅。很少有飛行員喜歡讓自己的擋風玻璃迎接一枚12.7mm彈丸。

最初,德軍戰(zhàn)斗機喜歡從B-17的后方發(fā)起攻擊。不過,美軍重型和重型轟炸機的尾部都布置了兩挺12.7×99mm機槍,很快讓這樣的攻擊成為高度危險的攔截戰(zhàn)術。轟炸機箱形編隊的多個尾部機槍手集火射擊,足以讓德軍戰(zhàn)斗機在接近轟炸機500碼(457米)之前就放棄攻擊。

德軍很快將攔截戰(zhàn)術改為正面攻擊——因為這樣意味著他們可以面對來自轟炸機最少的防御火力。作為回應,美軍迅速裝備最新改進型B-17、B-24,這些轟炸機都安裝了雙聯AN/M2機槍的機頭炮塔,來對付迎頭攻擊的德軍戰(zhàn)斗機。不過,德軍戰(zhàn)斗機仍然繼續(xù)從正面攻擊美軍轟炸機,但超過600英里/小時(966千米/小時)的相對速度,讓戰(zhàn)斗機飛行員和轟炸機機槍手幾乎沒有時間進行精確瞄準和射擊。

最終,德國研制了配備重型火力(20mm、30mm機炮)的特殊轟炸機攔截中隊,并為飛行員和發(fā)動機增加了防護裝甲。配備了重型火力和附加裝甲的德軍單座戰(zhàn)斗機在攔截轟炸機時,確實發(fā)揮了很強的戰(zhàn)斗力。不過增加的重量縮短了航程和續(xù)航時間,并降低了飛行速度。在美軍增加了護航戰(zhàn)斗機之后,這些經過改裝的德軍戰(zhàn)斗機成為容易攻擊的靶子。

最終,德軍戰(zhàn)斗機攔截美軍轟炸機群的空戰(zhàn),演變成一場血腥的混戰(zhàn)。如果德國飛行員想要擊落“飛行堡壘”,他們必須靠近才能做到。而他們離得越近,就要面對更多的AN/M2機槍,很可能瞬間被大口徑彈丸撕成碎片。奇怪的是,二戰(zhàn)中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卻使空戰(zhàn)恢復到最原始的樣子,只不過這場戰(zhàn)斗發(fā)生在6000米高空。
航空機槍手:被忽視的二戰(zhàn)英雄?

轟炸機航空機槍手和戰(zhàn)斗機飛行員玩著同樣致命的游戲,他們的戰(zhàn)機也以同樣的方式記錄下來。即便如此,擊落五架以上敵機的305名航空機槍手很少被稱為“王牌”。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擊落戰(zhàn)績難以確認,而且通常有多架轟炸機的多挺機槍同時對一架德軍戰(zhàn)斗機射擊,將其擊落戰(zhàn)機歸為某一名機槍手顯得難以令人信服。

即便如此,他們擊落敵機的官方記錄仍然存在,在他們操縱的12.7×99mm機槍面前,大量德軍戰(zhàn)斗機被打成火球。擊落敵機數量最多的美國航空機槍手都是中士:邁克爾·阿魯思(Michael Arooth),第8航空隊第527轟炸機中隊的B-17機尾機槍手,擊落17架;亞瑟·本科(Arthur Benko),第14航空隊(中國-緬甸-印度)第374轟炸機中隊B-24機背炮塔機槍手,擊落16架;唐納德·克羅斯利(Donald Crossley),第8航空隊第95轟炸機大隊B-17機尾機槍手,擊落12架。
航空機槍手完成了他們的任務,保護了轟炸機,而軸心國在他們的腳下變成了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