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云已隨古塔去——鄭州開元寺塔

本文是 消逝的營造 系列的第三篇。
歷史上,在唐開元年間建造了許多被冠以開元的寺廟,其中存留至今的仍有不少,大概最有名的就是那個尚存“半個唐構”的正定開元寺了。然而在鄭州塔灣路上,也曾有一座開元寺,和一座堪為鄭州八景之一的“古塔晴云”——開元寺塔。
《鄭縣志·古跡》記載:“舍利塔,在開元寺,高十余丈,唐時建?!泵骷尉浮多嵵葜尽氛f:“開元寺,在州治東,唐玄宗開元年(公元713年)創(chuàng)造。國朝永樂18年(公元1420年)僧明福重建”。這樣看來,舍利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以舍利塔為主題的“古塔晴云”,曾是當年鄭州著名八景之一。

還有記載:舍利塔高52.7米,為十三級,后失塔尖降為十一級,底層外徑18米,壁厚5米,內(nèi)徑8米,八棱,磚灰結構,系有重約10公斤、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的特大古磚砌成。塔為有棚板、木梯,可盤旋上至“藏經(jīng)樓”。八面軒窗,白天可瞰四周風景,夤夜則燈火遠耀,十里可見。清知州張鉞詩曰:“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當年藏舍利,煙嵐雨后色平分?!睌?shù)字是冰冷的,但通過數(shù)字我們能想象一下開元寺塔當年的偉岸身軀:她比登封的嵩岳寺塔(41米高)還高11.7米,按現(xiàn)在的樓層一層3米,她有17層樓高,底層外徑18米,半徑就是9米,這么算,底層占地254平方米,在當時人口只有5萬,城區(qū)不大的老鄭縣,她絕對是最高,最偉岸的建筑,能與天上的彩云握手。她誕生千年來,一 直無可爭議地是鄭州的地標。
那么,這個當年無可置疑的地標建筑今天何在呢?

我在地圖上四處搜索,完全找不到塔的蹤影,后來才知道今天的古塔已然被人民醫(yī)院覆蓋了。

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人常盤大定、關野貞拍攝了開元寺塔和經(jīng)幢,后收錄在他們1925年出版《中國佛教史跡》一書中,日本人上世紀初就開始研究我們的文物,而我們一世紀70年代還在拆自己的文物。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塔旁邊的經(jīng)幢。這個經(jīng)幢的來頭也了得。
它是道教的經(jīng)幢。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因刻有道教經(jīng)典而得名。唐會昌六年(846)正月十五日刻立。該幢初立何處不詳,后立鄭州開元寺。青灰石質,八棱柱狀。底座及頂蓋已失,高一點六米,面寬二十二點五厘米。從第一面起至第七面止,各面上部分別刻“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等字樣。經(jīng)文楷書,太原王維度刻字,除少部分殘毀外,大都清晰可辨。第八面為刻立日期。佛教石刻經(jīng)典始于北魏,而道教石刻經(jīng)典則始自唐代,故此幢相當珍貴。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它1963年已經(jīng)是河南省的文物保護單位,卻在1974年,拆除開元寺塔基和地宮時一并被拆除,原本的不可移動文物只好屈身到鄭州市博物館。
忽然想起了醫(yī)院宣傳牌上的話:蓮花基座上崛起的現(xiàn)代化國家三級綜合醫(yī)院。醫(yī)院院址即鄭州開元寺遺址,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年間,門前有宋開寶九年(976年)建的舍利磚塔一座,高十三級,三十余米(有資料稱52.7米),四周風景幽雅,古柏參天,晴日遙望藍天,浮云掠塔而過,歷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稱,是鄭州著名的八景之一。附近一帶也因塔名而稱為“塔灣”。寺內(nèi)建筑大雄寶殿及舍利塔均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毀于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火中,僅存古塔基礎。1974年,我院建門診樓時,結合工程文物工作者對該寺進行了一次清理發(fā)掘,出土有經(jīng)幢、武士、力士、塔基等石刻文物,所有雕刻人物故事生動逼真,并施以彩飾,更加栩栩如生,是一批珍貴的石刻文物。


其如是說。下面的介紹無可厚非,而其將一座建立在古塔遺址上的醫(yī)院美其名曰“蓮花基座上崛起的現(xiàn)代化國家三級綜合醫(yī)院”則分明是在炫耀那破壞文物的“不世之功”!這是那個時代的過錯嗎?不是吧,畢竟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并且有過之無不及,我仔細想了想,終于在腦子里擠出一句話:無知者無畏?。?!
晴云已隨古塔去——鄭州開元寺塔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