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點 | 【直接電影】歷年考研真題、考點解析、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

歷年真題
1?名詞解釋

2?簡答題

答案解析
一、直接電影(名詞解釋)
“直接電影”產(chǎn)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以羅伯特·德魯和理查德·利科克為首的一批紀錄片人提出這樣的電影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不需要采訪,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tài)的主觀介入。直接電影一種現(xiàn)場拍攝、非虛構、細觀的電影類型,使用輕型的攝影機和錄音機,記錄事件實際發(fā)生的狀況,只用本身的聲音。直接電影具有以下的特點: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像機處于緊張狀態(tài),等待非常事件的發(fā)生;藝術家不拋頭露面;攝影機不介入,是旁觀者;事物的真實可隨時收入攝像機。代表作品有《初選》、《推銷員》。
二、真實電影(名詞解釋)
真實電影為1960年代法國發(fā)起之一派根源于紀錄片的寫實主義電影類型。1922年羅伯特·弗拉哈迪所導的影片《北方的納奴克》有時被視為真實電影的始祖。該片除了影像和后制加上的配樂外,就只有少量的插卡作為輔助,這與真實電影讓影像自己說話的立場符合。但是《北方的納奴克》缺乏對白并不是由于某種立場,而是當時的攝影技術還無法做到現(xiàn)場收音。真實電影作為一種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點:直接拍攝真實生活,排斥虛構;不要事先編寫劇本,不用職業(yè)演員;影片的攝制組只由三人組成,即導演、攝影師和錄音師,由導演親自剪輯底片;導演可以介入拍攝過程,這是“真實電影”有別于“直接電影”的最重要因素。

三、直接電影的藝術特點(簡答、論述題)
一、旁觀的美學
直接電影捕捉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通過攝影機眼睛對世界進行探究,導演的創(chuàng)作意圖被隱藏在被旁觀的畫面,保持著一種理性的旁觀者的姿態(tài),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事物的真實。比如電影《大衛(wèi)》,就是用攝影機記錄了一個年輕的吸毒犯在戒毒所中心戒毒的故事,完全是以一種客的立場展示出來,避免破壞拍攝對象的自然傾向。這種旁觀的美學直接作用于觀眾的感官與心靈,在赤裸裸的客觀事物下,進行思考與審視,更具有攝人心魂的力量。
二、視聽同步技術
由于五六十年代以來科技的發(fā)展,使得視聽同步技術得以廣泛運用,這是記錄電影在技術上最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正是由于這種視聽同步的技術,擺脫了以往記錄電影的失真和遙遠感,使之呈現(xiàn)出的畫面更加具有空間感和時間感,例如羅伯特.特魯執(zhí)導的《初選》,影片記錄跟蹤了美國威斯康星州兩位參加初選的候選人在最后階段角逐的過程。攝影機始終跟隨著這些政治人物運動,由視聽同步帶來的真實感與緊張感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也極大的吸引了觀眾的興趣。
三、“沉默”的媒體
直接電影運用的是“蒼蠅式的觀察”,且不使用旁白解說也不使用拜訪訪談等,使得攝影機和攝影機背后的工作者們完全是陷入沉默的狀態(tài),比如懷斯曼在《瘋人院》中,短線了波士頓郊外一所監(jiān)獄是精神病院的情景。導演直接將攝影機對準病院、病人和工作人員,但這種“沉默”并不是冷漠,反而是體現(xiàn)了導演對非制度化精神健康的支持,以及隱喻了對國家和公民關系的疏離,體現(xiàn)了導演的社會責任感
四、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的區(qū)別(簡答題)
1.“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于緊張狀態(tài),等待非常事件的發(fā)生,魯什式的“真實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fā)生;
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主張從事物的外部小心翼翼地、不事驚擾地去接近客觀的真實,即“墻壁上的蒼蠅”、“旁觀”的美學,“真實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大膽地從人的內(nèi)部去發(fā)掘、去喚醒其思維和情感的主觀的真實,即“在場”的美學;
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實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
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實電影”是以人為的環(huán)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xiàn)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jù)的;
5.關鍵在于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xiàn)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tài)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后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xiàn)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采用虛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