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性格相似和互補,哪種更好?

文 | WeGo_徐玲
“我們太相似了,不適合談戀愛,做朋友更好?!?/strong>
“我們性格差距太大,總是吵架,勉強沒有幸福?!?/strong>
以上兩種說法看似都有道理,但對分手后想挽回的一方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
的確,太相似的兩個人走到一起仿佛會很無聊,牽個手都像是左手牽右手,雖有默契,但少了些新鮮感;
性格互補的的情侶每天都像進行新的冒險,但是無論是委屈自己配合伴侶,還是委屈伴侶配合自己,好像總有些勉強的意味。
當然對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會走兩邊極端,因為實在太不相似的兩個人,要碰面的機會本來就少,走到一起可能性更小;
反過來,性格太相似的兩人往往會結(jié)成知己好友,太熟悉就少了些心動,就算為了不破壞已有的關系都不會選擇在一起。
因此其中自然是存在中間值,有著廣闊的選擇范圍和彈性空間的。
相似性和互補性在吸引的角度來看都有道理,兩邊都能說通,其實是因為,兩者某程度上都會加強人際吸引。
從情感角度談吸引,關于情侶相似給吸引帶來的影響,能聯(lián)想到的自然是相似性原則。
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奧多·紐科姆在1953年發(fā)表提出的對稱理論(Symmetry Theory)重點解釋了群體形成的A-B-X 模型。該理論指出,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個體之間會形成群體,相互交往并建立關系。
這很好理解,志同道合就是走近組成群體的理由,相似性原則揭示了某種程度的相似會帶來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可是既然相似性那么重要,南轅北轍的互補性又該如何解釋,為什么會形成吸引?
互補性的情侶,其實本質(zhì)上是社會交換理論的體現(xiàn)。性格彼此相反的兩個人,一旦形成互補,同樣會形成吸引,能夠建立和諧的親密關系。
互補性帶來的好處,是高度相似的情侶所體會不到的。例如,關系中有人喜歡帶領,就會有人喜歡被帶領。當相反又各自互補的兩個性格的人走到一起,就會彼此吸引。
因此,大到誰主外誰主內(nèi),小到誰煮飯誰洗碗,高度互補的關系總能穩(wěn)定地走下去。
太相似的兩個人,誰都不愿洗碗,可能為誰洗碗就打起來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性格相似還是互補,背后都能找到對應的理論支撐依據(jù)。如開頭所說,沒有走極端的一對,既然都是中間值,實際上就沒有什么真正的“天生不合”,更多的不過是為分手找理由罷了。
另一方面,從挽回的角度來看,無論彼此性格如何,其實都能找到對應合適的相處方式。戀愛的形式本就多種多樣,被困在框架中認定絕對不可能走到一起,這種想法本來就是該摒棄的。
從來就沒有滿分的愛人,沒有所謂完美的關系。你所看見的天作之合,背后少不了的是犧牲與磨合,大家都是在溝通理解中一步步前行的。
或許你們之間本就沒有問題,想得太多才是問題。

作者:WeGo_徐玲
本專欄是轉(zhuǎn)載我們團隊其他導師寫的一些文章,不是我寫的,請注意作者署名。
收集到這里的,都是我比較認同,覺得不錯的,值得大家看看。
如果喜歡,給個關注,持續(xù)更新,謹防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