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yīng)對知識恐懼?
國內(nèi)新中產(chǎn)階級崛起,一個共同的心態(tài)就是焦慮,所以存在刷認知這樣的做法,好像腦袋頂上不斷的顯示Level up ,不斷的接受新的認知,就會有一種自己在變強的感覺,就能緩解焦慮,其實,并沒有什么卵用。
為什么沒用呢,就要從焦慮的原因說起,現(xiàn)代人的焦慮,主要源于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爆炸,現(xiàn)在十年之內(nèi),人們可接收到的信息總量,基本相當于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多,但人的大腦還是那個大腦,身體機能也沒變化,但外部環(huán)境如此劇變,能不焦慮么。
人們希望在狂飆的世界中抓住一些切實的東西,比如說幸福,成功,或者穩(wěn)定的安全感,那就是強大。所以人們求助于知識,覺得具備了知識,就可以有個切實的依托,能夠更自如的趨利避害,應(yīng)對世界。
但知識又有什么用呢,隨便想想:
有知識就有幸福嗎?到處都是反例,基本跟知識不相干,甚至有可能還是負相關(guān)。
有知識就能成功嗎?雖然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但可以看到,各行各業(yè)最頂尖的人物,絕不是知識最多的那個人。
有知識就能強大嗎?書生自古形成的刻板印象就是文弱,所謂書呆子,兩腳書櫥……你覺得他們強大么?
所以按照訴求來講,知識實在無法成為一個內(nèi)心的穩(wěn)定依托,來緩解人們的焦慮,那怎么辦呢?
出路在于這樣一句話——找到比知識更深層次的東西。知識之下,還有智慧,比智慧更深,還有境界。
想內(nèi)心有所依托,不再焦慮,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趨利避害,這就是知識層面的理解;能找到利害關(guān)系的深層本質(zhì),在任何利害中見招拆招,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智慧層面;眼中齊物,無利無害,天下大同,混元一如,這是境界層面。
稍微有點智慧,就已經(jīng)可以從容灑脫,不再焦慮了,刷認知有個P用~
萬事萬物,有量的不同,也有質(zhì)的不同,同樣是看書,書與書之間的容量是不一樣的,高等級的一本書,比一萬本低等級的書價值更高,歷史上像龍樹菩薩,鳩摩羅什這種大才,十幾歲讀到天下無書,怎么做到的?就是把層次最頂端的那些書讀通了讀透了,那就是天下無書,再也不需要看書了。
這些書是什么?一本圣經(jīng),衍生出整個歐洲文明,一本楞嚴經(jīng)看懂了,天下再無一物在此之外。而你選擇讀什么書,就看你的心量和膽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