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些兇器,當年殘殺我們?nèi)f同胞,南京大屠殺日本軍刀概覽


編者按:今天,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八十二年前的12月13日,三十多萬同胞慘死于侵華日軍的屠刀之下,而時至今日,在冊的在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80人。雖然這些活歷史正在逐漸老去,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國家與民族遭受的苦難與屈辱,不能被遺忘。所以今天冷兵器研究所推出本篇,以志了解歷史、不忘國恥之意。
在八十二年前慘劇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留存的影像資料和實物佐證中,武器部分最觸目的莫過冷兵器中的日本陸軍軍刀了。武器本身并沒有錯,錯得是使用武器的人。這些冷兵器在舊日本陸軍中成為屠殺中國軍民的武器,被繳獲后使用便成了中國軍隊奮起抗爭獲得民族解放的利器。? ? ?

筆者結(jié)合實物大致介紹下1937年底前日本陸軍使用的部分冷兵器。其中使用和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無疑是日本陸軍步兵使用的明治三十年式刺刀。此刺刀的配發(fā)數(shù)量和士兵數(shù)量幾乎同等,也就是日軍最基礎(chǔ)的武器裝備。其平時掛在皮帶上,戰(zhàn)時裝配到槍口即成槍用刺刀,日軍成為三十年式銃劍。三十年式刺刀定型于1897年。刺刀全長51.2厘米,刃長40厘米,機械制造,使用日本陸軍刀劍鋼,配合(明治38年/1905)三八式步槍,(日本皇紀2596/公元1936)九六式輕機槍等使用。

出現(xiàn)在1937年南京的明治三十年式刺刀為初期型和中期型。初期型三十年式刺刀柄頭首呈鳥首狀,比較圓潤,多數(shù)初期型護手呈鉤狀。

部分初期至中期的三十年式刺刀采用平直護手,烤藍刀刃部分磨成白色。

中期到末期三十年式刺刀刀柄柄頭鳥首棱角分明,白磨劍身無烤藍工藝,末期型的三十年式刺刀不可能出現(xiàn)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城。

除三十年式刺刀外,1937年日軍陸軍單兵冷兵器還使用固定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騎槍上的騎兵專用折疊刺刀。

1937年的日本騎兵普遍配發(fā)(明治)三二(1899)式甲型軍刀。刀全長100.2厘米,刃長83.6厘米,采用尾鉚合目釘結(jié)合方法固定,刀刃使用陸軍刀劍鋼機械制造,油淬,無刃紋,大切先,日本傳統(tǒng)式刀身,開棒樋槽的前端為圓形,日文漢字稱為丸止,長刀身配合西洋騎兵式握柄重心好,使用時象指揮刀一樣輕靈。

三二式軍刀帶皮緒,護拳內(nèi)有皮指掛,白磨刀身,鐵鞘有白磨和烤藍兩種工藝,鞘口的口金固定方式和依廠家不同稍有差異。

順便說一下,騎兵用的三二式甲型刀在出廠時是不開刃,騎兵借助馬的沖力就可以達到目的。存世的開刃多半是使用者后期開的,一般是刀刃前四分之三開刃,你問我什么知道?因為我見過庫存的未開刃的三二式刀。圖為開刃的三二式甲型刀鋒特寫。

1937年的南京,日軍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使用(日本皇紀2595)九五式軍刀。當時的九五式為最初期型和初期型。九五式軍刀全長95.5厘米,刃長67厘米,反1.5厘米。采用日本傳統(tǒng)式柄身,開棒樋槽,槽前端為真劍止,開樋、編號位置、鞘口金螺絲位置、鞘尾蹄鐵石突等細節(jié)依廠家不同稍有差異,帶皮緒。刃身用機械制造,油淬,無刃紋,豬首切先。九五式軍刀定型最初期型軍刀采用銅柄銅鐔,從刀身上編號看只做了7000把左右。最初期型銅柄銅鐔九五式官刀鞘尾無蹄鐵石突,2900號段后的銅柄刀鞘尾出現(xiàn)有蹄鐵石突。

最初期型銅柄九五式軍刀刃身,柄裝連接刀莖身僅靠刀首(日文漢字叫兜金)上的貫穿的猿手受金具穿釘固定。

最初期型銅柄完全是仿照真實柄卷鑄造,兩側(cè)柄卷形狀不一致,銅柄為銅原色,無涂裝。

1937年在南京日軍下士官大量使用的九五式士官是初期型鋁柄銅鐔刀。此款刀加裝了刀莖目釘穿釘,增強了刀莖與刀柄結(jié)合的牢固程度。也正是因為加裝了目釘,早期鋁柄銅鐔四位號段沿襲了銅柄的作法導致目釘穿釘突出于刀柄左側(cè)鑄造型柄卷之上從而會磨擦手掌進而使得五位號段的鋁柄銅鐔刀柄采用了以往不同的柄卷模具:兩側(cè)鑄造型柄卷形狀完全一致,這樣可以使目釘穿釘隱藏在鑄造型柄卷空隙之間

初期到中期的鋁柄刀刃身

加裝銅目釘?shù)奈词褂娩X柄刀身,表面原漆涂裝鮮艷。使用品因使用磨損,涂裝往往不全。圖為最初期銅柄刀(上)與初期型五位號段以后的鋁柄銅譚刀(下)對比

1937年的南京,九五式的其他類型如中期型鋁柄鐵鐔、末期型和最末期型木柄九五式刀還沒有出現(xiàn)。再來說說陸軍軍官刀,1937年日本軍官(日文稱士官)普遍使用九四式(制定為1933年的陣太刀,頒布定型于日本皇紀2594年2月14日)將校(日本從尉官到將官的通稱)軍刀裝。

九四式軍刀裝的成型與中國作戰(zhàn)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的兩次上海事變有關(guān)。九四式是仿照日本鐮倉時代的太刀侟所做,是日軍的精神武器,其作用是禮儀,指揮和實戰(zhàn)。與士兵配發(fā)的武器不同,將校軍刀是軍官根據(jù)規(guī)范自行選配私人購買的。在穿軍常服、騎乘馬匹的情況下,九四式軍官刀摘掉了可以移除的第二掛環(huán),看上去和1938年定形的九八式軍刀區(qū)別不大,需要注意的是1937年的南京是沒有九八式軍刀這個概念的。

九四式軍刀柄纏樣式為諸捻卷,使用大厚葵型透鐔,四片或八片切羽,以絹或者棉絲制作猿手。
由于九四式軍刀本身只有大致規(guī)范,而且是軍官私人定制,所以規(guī)范并沒有被嚴格的執(zhí)行,如標準的九四刀規(guī)范是要求鐵制刀鞘為帶青茶褐色,多數(shù)光澤漆鞘。
存世實物證明在1937年以前的九四式也有很多種涂色,半光澤漆鞘存世也不在少數(shù)。下圖中列舉了鐵鞘朱色、茶褐色、鮫魚皮卷木鞘等鞘裝樣式。
九四刀在戰(zhàn)場上都會摘掉第二掛環(huán),同時為保護鞘裝,鞘外會覆蓋馬皮,稱野戰(zhàn)用革覆。為保護刀柄柄卷,柄上也有革覆,在摘掉柄上革覆后刀柄也會纏白布,畢竟這是一件價格不菲的自購武器。
九四式以刀緒顏色及形制判定級別,刀緒為真絲制作,圖為實物及規(guī)范。
同時在1937年還有軍官使用明治時期的舊軍刀。殺人狂魔日本陸軍大尉田中軍吉的“助廣”刀,就是使用明治十九年式刀裝。
明治十九年式尉官用舊軍刀帶佐尉通用略緒。
戰(zhàn)場上使用的軍刀刀刃因為損耗嚴重,通常不會使用名刀,軍刀并不屬于日本武士刀收藏序列,軍刀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歷史意義。從1933年到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裝在九四軍刀裝中的部分新制刀刃質(zhì)量相對較好,其中以在靖國神社中日本刀鍛煉會打造的“靖國刀”最為有名。圖為昭和十一年(1936年)五月靖德制作的太刀銘靖國刀。
部分九四式使用家傳古刀條,就性能而言,古刀條經(jīng)過多年研磨,未必比得上精心鍛煉的新作刀,對舊日本軍人而言期盼武士精神附體的意義更大些。九五式和九八式軍刀裝中的日本式刀刃研磨比較精細,是不可以自行研磨修復的。為此,創(chuàng)建于1935年的軍刀匠協(xié)會,曾組織了數(shù)百名刀匠分批上前線為軍人服務(wù),除現(xiàn)場修理刀具外,還發(fā)放軍刀保養(yǎng)用油,研究軍刀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第一批刀匠,于1937年9月14日動身,他們的加入也大漲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日本軍刀是舊日本帝國軍隊中的特有兇器,也是侵略戰(zhàn)爭中最具象征意義的物證。它對于日本不僅僅是殺人的冷兵器,更是一個邪惡圖騰。代表非正義的刀和揮刀者,成為戰(zhàn)時日本媒體報道的寵兒,刀和刀背后的故事,成為國家總動員和陷入瘋狂的一個縮影。中國戰(zhàn)場上,關(guān)于日本刀最著名、最邪惡的故事,便是發(fā)生于南京大屠殺前后的“百人斬”。第16師團的兩個少尉野田毅、向井敏明,在上海到南京的進攻途中展開劈人競賽,誰先用刀砍死第100個人,誰就獲勝?!稏|京日日新聞》派4名隨軍記者,隆重報道了兩位殺人魔王的戰(zhàn)績。據(jù)報刊登載劍道三段向井少尉腰間的是一把銘文為“關(guān)孫六”日本刀,野田少尉的刀雖無銘但卻是一把祖上傳下的武士刀,從圖上看這兩個殺人狂魔手中拄的,正是根據(jù)刀刃量身定制的九四式將校軍刀。
在臺灣軍史館中也展示著一把刀鎺上刻“南京之役殺一0七人”的九四式軍刀(鞘尾石突遺失),臺灣軍史館的官網(wǎng)介紹中把這個稱為九八式軍刀是很不嚴謹?shù)摹?br/>
實物展示實拍圖
“百人斬”并不是孤例,“五十人斬”、“三十人斬”、“十人斬”之類的事跡在戰(zhàn)時日本報紙上俯拾皆是。用日本刀砍死敵人,被日軍視為不同尋常的英雄行為,不同于用槍炮射殺對方。日本媒體則樂得其所,對日本刀戰(zhàn)績的報道近似狂轟濫炸,在后方制造出日本刀無堅不摧的神話,煽動民眾更癲狂走向戰(zhàn)爭。而今天的我們,對于抗戰(zhàn)遺留、繳獲的冷兵器應當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去考證歷史。這樣才對起起浴血奮戰(zhàn)十四年的先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艷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