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語入門》(中譯稿2023.03)(三)
縮略詞一覽表
?
?
這些縮略詞一般在第一次出現(xiàn)時進行解析,但以下列表將使它們更容易被找到。


?
?
?
?
?
?
?
?
?
第一部分
?
語音
?
音標介紹(Pre?sentation de l’alphabet phone?tique)
?????????????????????????????????????
?
?
1 羅曼音標(L’alphabet des romanistes)
?
通常在中學和大學期間為法語和語言學課程而使用的音標是國際音標(API)。它非常實用,因為每一個發(fā)音都由唯一的字符進行轉寫,而無需添加上標或下標。
不幸的是(盡管它聲稱具有普遍性),它并不是唯一的。語言歷史學家,尤其是那些對單詞的語音演變感興趣的人,發(fā)明了另一種字母表,稱為“羅曼音標(des romanistes)1”?;痉枖?shù)量變得更少了,而它們必須通過一系列上標或下標來補全。但是這個體系強調合并某些音素的聯(lián)系。因此[e?]與[e?]延續(xù)了和拉丁語相同的[e],根據(jù)其位置閉口([e?])或開口([e?])。
這里將使用羅曼音標,略有修改。事實上,它是歷史語音課程中最常使用的。也是在比賽考卷中最常出現(xiàn)的那個,盡管所有體系都被接受(尤其是國際音標)。
{*1.我們在P.Fouche?、F. de la Chausse?e和G.Zink的教科書中發(fā)現(xiàn)了這種類型的轉寫,甚至在其他更新的,例如G.Joly的教科書中也有發(fā)現(xiàn)。}
在任何情況下,音標都必須被放在方括號中,以區(qū)別于論述的其余部分。例如:[kro?s?e?]?;谙嗤睦碛桑鋾鴮憺樾斌w(在手寫字體的情況下加下劃線),如果一組符號很短,有時會用引號括起來。例如:“crochets”。
下表將說明國際音標(API)和本書所使用字母表之間的對應關系。它們優(yōu)先包含現(xiàn)代法語的音素:隨著章節(jié)的進展,將關注和轉寫用于標記新出現(xiàn)發(fā)音的有用符號。
?
1.元音(Les voyelles)

所有這些元音字符(除了最后一個)都可以接受長度符號:[i?]是長[i],[i?]是短[i]。特殊情況下,為了避免標記重合,長度可以用“:”表示,緊跟在字符之后。例如:[o?:]。
以相同的方式,字符可以接受一個重音記號:揚音[a?]與抑音[a?]形成對比。有時這些重音標記會緊跟在元音之前。例如:[ ?a]或[ ???]。
這里留空的一些方框可能在語音演變的過程中被填滿了:因此表格必須在后續(xù)的章節(jié)中得到補全。
?
2.輔音(Les consonnes)
輔音體系似乎沒有元音體系那么復雜1,并且其音素看起來非常接近于現(xiàn)代法語的輔音音素:


{*1.第2章“法語語音體系”將會極大改變這個第一印象。}
最后一個字符極少使用。
其他輔音(除了唇輔音)都可以接受一個顎音化下標。例如:[t?]或[k?]。
關于[R],(以西班牙語或意大利語方式)發(fā)顫音時語音符號會被倒轉:在API中是[r]以及對羅曼音標來說是[R]。
?
3.半輔音(Les semi-consonnes)
現(xiàn)代法語在元音和輔音之間有三個中間音(有時稱為半元音有時稱為半輔音)。這三者都非常接近相應的元音:

這些半輔音在法語的語音演變中尤為重要。
?
2 語音介紹(Introduction a? la phone?tique)
?
音素(phone?me)是一個基礎發(fā)音,有元音、輔音或半輔音。沒有孤立存在的音素:所有使用音素都置于一個音位體系內。因此它們密切依賴于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式或響度接近的其他音素。上一章敘述的轉寫體系使這些聯(lián)系的增強成為可能。由于系統(tǒng)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這一點變得更加重要,這正是這些古法語語音研究的對象:問題在于考察和(如果可能的話)闡明單詞如何從拉丁語演變?yōu)楝F(xiàn)代法語。
這種演變只涉及我們詞匯表中單詞的一小部分(大約百分之十):繼承詞。其他則是構造詞,或者說本質上是源自較晚期借用的單詞:從中世紀開始,這些形式從拉丁語中衍生,因為在有學問的神職人員中間仍然使用它交流。
?
1.轉寫體系(Syste?me de transcription)
采用以字母表示的發(fā)音轉寫體系能夠避免歧義:一個符號僅對應一個發(fā)音,反之亦然。
隨著正字法的發(fā)明,這種唯一性被打破了:在現(xiàn)代法語中,相同的發(fā)音可以用好幾種形式轉寫。例如:vin和vain兩個都轉寫為[ve??]。更糟糕的是,相同的拼寫可以有好幾種讀法。例如:couvent有時讀[kuv],有時讀[kuvɑ?]。
羅曼音標還能使我們注意到將不同發(fā)音聯(lián)系起來的親緣關系。
?
元音
一些單獨存在的單元音:體系中開口度最大的元音[a],兩個閉口度最大的元音[u]和[i]。
發(fā)音[u?]能夠標記[u]的顎音化結果。
[o?]和[o?]兩個符號分別標記閉口[o]和開口[o]。符號[??]和[??]使用相同的下標,以及[e?]和[e?]。最后我們必須添加[?],現(xiàn)代法語的啞音“e”。從15世紀開始,它取代了[e?],后者具有口腔中央發(fā)音1:唇音[?]經(jīng)歷了發(fā)音部位在口腔中前移,直至嘴唇。
現(xiàn)代法語中不再存在二合元音:這是一種由兩個不同元素合成的元音2。古法語(和拉丁語一樣)具有二合元音,這通常解釋了現(xiàn)代拼寫。例如:fait的“ai”標記出了古代二合元音[ai]。甚至還存在由三個不同的元音元素合成的三合元音。例如:在peau中的[eau]。
一個標記元音的特殊符號是鼻元音:波浪號[~]置于相應元音的上方。例如:[a?]對應于元音[a]。這些鼻元音在古法語中比在現(xiàn)代法語中要多得多,因為所有元音都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被鼻音化3。今天,以下鼻元音不再保留:[a?]、[o??]、[e??]和[???]4。
二合元音也可以鼻音化。例如:[a?i?]對應于二合元音[ai]。
{*1.德語最后的“-e”也是如此:(ich)liebe被轉寫為[l ?i?be?]。}
{*2.更準確的定義參見第5章“二合元音化介紹”。}
{*3.參見第11章“鼻音化”。}
{*4.這最后兩個鼻音在當代法語中傾向于融合,以至于最新版的《Le Robert》詞典只給出了一個發(fā)音,[e??]。請看示例,Martin Riegel、Jean-Christophe Pellat和Rene? Rioul在《法語分類語法(Grammaire me?thodique du franc?ais)》(Paris, PUF, 1998)第48頁的解釋。}
?
輔音和半輔音
整體將在后續(xù)展開中詳細研究。[R]發(fā)大舌顫音而現(xiàn)代發(fā)音(小舌顫音)被標記為[r]。其發(fā)音位置在口腔中從牙齒后移至軟腭。
半輔音[y]、[w]和[w?]在古法語中已經(jīng)存在。
?
2.音素描寫(Description des phone?mes)
一個音素由一定數(shù)量的特征來定義,這些特征通過與相鄰音素對比來區(qū)分。這就是為什么這些特征被稱為相關特征。
?
輔音
→發(fā)音方式:塞音(les occlusives)和擦音(les constrictives)
第一類是在呼出氣流時突然發(fā)音,而另一類是讓所有氣流長時間持續(xù)通過。下表的兩列通過發(fā)音方式的唯一相關特征說明了音素之間的距離遙遠的音素之間的親緣關系。

→響度:清音(les sourdes)和濁音(les sonores)
與濁輔音相反,一個清輔音發(fā)音無需聲帶振動。下表比較了相同的音素,這些音素僅在清音或濁音的音質上形成對比。

→發(fā)音部位
我們可以將口腔中音素發(fā)音的位置減少到三個主要位置。因此發(fā)音部位的這種唯一特征也使得區(qū)分或組合音素成為可能。所以輔音將被分類如下:

→口語性:口腔音(orales)和鼻腔音(nasales)
大多數(shù)輔音是口腔音,但有三個輔音具有鼻音特征:[m]、[n]和[n?]。它們是濁輔音,也是塞音,盡管在發(fā)音時一部分氣流會流經(jīng)鼻腔。
→流輔音(Les consonnes liquides)
它們是濁擦音,通常稱為流音。涉及兩個輔音:邊音[l]和顫音[r]。
→結論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列出的所有相關特征來完整定義一個音素。
示例(1):[d]是塞音、濁音、齒音和口腔音。
示例(2):[s?]是擦音、清音、軟腭音和口腔音。
概括圖可以總結輔音音素的所有相關特征:

元音
元音(參見下頁圖示)[i]和[u]兩個都是閉口元音;它們形成對比的唯一相關特征在[u]是軟腭音而[i]是硬顎音。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元音梯形是略微有喇叭口和傾斜的。由此[u]要比[i]開口更小一些。這些輕微的歪斜有時就足以按靠近(同化)或遠離(分化)來解釋某些元音的演變。
對于這個已經(jīng)很復雜的整體,額外再向其添加一個元音是合適的,“e”表示啞音[?],它處于和中央[e?]同樣的高度,但更靠前(接近嘴唇)。
這里概括圖也可以有效地歸納元音:

?
半輔音
最后我們需要關注半輔音的發(fā)音。從邏輯上講,由于它們接近元音,全部都是濁音和擦音:發(fā)音時氣流通過,且聲帶振動。然后是定義它們的發(fā)音部位:
——yod[y]在上顎區(qū)發(fā)音,如同[i];
——houe?[w]具有雙重發(fā)音:它像[u]一樣既是雙唇音又是軟腭音;
——hue?[w?]也是雙唇音,但它像它接近的元音[u?]一樣是硬顎音。
?
拉丁語詞源與體系(L’e?tymon et le syste?me latin)
?????????????????????????????????????
?
?
3 拉丁語語音介紹(Introduction a? la phone?tique latine)
?
拉丁語語音體系具有其自身的一致性。語言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共和國初期(公元前509年)和帝國末期(公元476年)之間,我們從上古拉丁語轉向古典拉丁語(latin classique, LC),最后轉向中古拉丁語(bas latin, BL)。我們還必須考慮到民間使用的拉丁語(通俗拉丁語,latin vulgaire,LV)與學者使用的拉丁語之間的差異。
為了討論的一致性,我們幾乎總是只區(qū)分古典拉丁語(來自凱撒、西塞羅或塞內卡的講話和作品,為了僅舉出幾個名字)和中古拉丁語就足夠了。這兩個名稱(LC和BL)的優(yōu)點在于簡單的按時間順序分類,其重要性在這些歷時性的語音問題中享有優(yōu)先特權。
?
1.拉丁語發(fā)音(La prononciation latine)
了解拉丁語發(fā)音對于正確轉寫會生成古法語(和現(xiàn)代法語)單詞的詞源至關重要。按照慣例,其拼寫總是帶有下劃線1,而音標使用方括號。
關于元音,“u”讀作[u]。例如:ubi(“……地方”)發(fā)音為[ubi]。沒有一個元音被鼻音化(直至10世紀),并且在{元音+鼻輔音}序列中,我們發(fā)成兩個音素。例如:ante(“在……之前”)發(fā)音為[ante],而不像我們在現(xiàn)代法語中會發(fā)成[a?te]或[a?t(?)]。
僅存在三個拉丁語二合元音:[?]、[?]和[au]。例如:p?na(“刑罰”),c?lum(“天空”),aurum(“黃金”)。我們必須將二合元音和元音連讀區(qū)分開來:
——二合元音(la diphtongue)將兩個元音組合成一個單獨的音節(jié);
——在元音連讀(l’hiatus)中,兩個元音按音節(jié)劃分被分隔開。
示例:aureus(“黃金的”)。單詞[au/re/us]擁有三個音節(jié):二合元音[au]/一個音節(jié)[re]/一個音節(jié)[us]。序列“eu”在拉丁語中從不會組成二合元音,因此每一個元音都屬于一個不同的音節(jié),并且元音組形成元音連讀。
一些輔音變?yōu)椴话l(fā)音:末尾“-m”,所有位置2的“h”以及“s”之前的“n”都不發(fā)音。因此我們不會轉寫它們。例如:mensem(“月份”)發(fā)音為[mese]。
與我們的發(fā)音相比,其他輔音的發(fā)音不同尋常。由此,“v”發(fā)音為[w],“c”總是塞音[k],“x”轉寫為[ks],“s”是清音[s],以及“r”是顫音[R]。例如:vivus(“活著的”),[wiwus],certus(“確信的”),[keRtus],pax(“和睦”)[paks],rosa(“玫瑰花”)[Rosa]。
最后,雙輔音(les consonnes ge?mine?es)事實上是作為雙重音素來發(fā)音的(直至7世紀)。例如nulla(“毫無”)轉寫為[nulla]。
?
2.元音音長(La quantite? des voyelles)
拉丁語元音的音長并不完全相同。長元音和短元音之間的區(qū)別是確切的。
示例(1):在rosa?/rosa?中,第一種形式是主格而第二種形式是奪格。
示例(2):動詞ve?nit是直陳式現(xiàn)在時(“他來了”)而ve?nit是完成式(“他來過了”)。
{*1.在印刷文本的情況下,斜體代替了下劃線。單獨的字母經(jīng)常帶有引號以便于閱讀。}
{*2.不要和今天約定發(fā)噓音(aspire?)的“h”相混淆,來自日耳曼諸語(參見第12章“來自日耳曼語的輔音”),且以撇號[’]轉寫。}
元音音長(La quantite? vocalique)是根據(jù)詞源而來的。它僅涉及元音,且由詞典給出。例如:在murum(“墻”)中,兩個[u]是不同長度的,[mu?Ru?]。
音節(jié)音長(La quantite? syllabique)涉及所有音節(jié)。在相同的音節(jié)中后跟輔音的元音位置(position)會變長。例如:incendo(“我燒毀”),元音[e]位置較長,因為我們按incen/do劃分。
?
3.阻礙和音節(jié)劃分(L’entravement et la coupe syllabique)
如果一個元音處在音節(jié)末尾或開音節(jié)(syllabe ouverte)中,那么它就是自由(libre)的。
示例(1):在via(“道路”)中,[i]是自由的,因為單詞擁有兩個音節(jié)[vi/a]([ia]序列不是一個二合元音)。
示例(2):在mare(“?!保┲校琜a]是自由的,[ma/Re]。
示例(3):在patre(“父親”)中,[a]是自由的,因為[tR]組成屬于相同音節(jié)的聯(lián)合組,[pa/tRe]。
示例(4):在mense中,[e]是自由的,因為[s]之前的[n]不發(fā)音,[me/se]。
如果一個元音處在音節(jié)內部,后跟一個音節(jié)末尾的輔音,那么它就是阻礙(entrave?e)的,在這種情況下,音節(jié)被稱為閉音節(jié)(ferme?e)。
示例(1):在parte(“部分”)中,[a]受到[R]阻礙,[paR/te]。
示例(2):在valle(“山谷”)中,[a]受到雙輔音阻礙,[wal/le]。
這些區(qū)別很重要,因為一個自由的元音會發(fā)生演變,而阻礙對元音有保守作用。比較parte>part中(語音:[paRte]>[par])和patre>pe?re中(語音:[patRe]>[pe?r])[a]的演變。在第一種情況下,[a]多虧有了阻礙才得以保持,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它發(fā)生了演變直到現(xiàn)代法語中的[e?]。
我們有時會區(qū)分拉丁語阻礙(l’entrave latine)和羅曼語阻礙(l’entrave romane)。
示例:在parte中,阻礙從拉丁語(拉丁語阻礙)時起就存在,但在homine(“人類”)[o?mine]中,[o]到3世紀[i?]脫落以后才會被阻礙(第二種形式中的羅曼語阻礙[o?/mi/ne]>[o?m/ne])。
?
4.元音位置(La position des voyelles)
要在單詞中確定元音位置,我們可以簡單地從頭開始給音節(jié)編號。例如:castellum(“據(jù)點”)具有三個音節(jié)(cas/tel/lum),“cas-”,“-tel-”和“-lum”。但要準確地研究這些元音的語音演變,需要區(qū)分單詞內的四種位置:
——起始(initiale)位置被第一個音節(jié)占據(jù);
——末尾(finale)位置是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理論上,末尾位置上的音節(jié)永遠不會是重讀音節(jié)(tonique)1。
當單詞擁有有兩個或更多音節(jié)時,總是能識別出這兩個位置,其他兩種位置的情況則不然:重音前(pre?tonique)和重音后(post-tonique)。正如術語構成所暗示的那樣(附加前綴pre?-或post-到詞根-tonique上),這些位置是相對于重讀音節(jié)的。因此,這些位置總是無重音或不重讀的。最后,它們永遠不會與起始位置和末尾位置相混淆,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有時會說內部重音前(pre?tonique interne)或內部重音后(post-tonique interne)。
示例(1):armatu?ra(“甲胄”)包含四個音節(jié),ar/ma/tu/ra?!癮r-”是起始音節(jié),“-ra”是末尾音節(jié)。音節(jié)“-tu?-”是重讀音節(jié):“-ma-”在它的前面,因此是重音前音節(jié)。
示例(2):ari?sta(“魚刺”)是一個三音節(jié)單詞,a/ris/ta?!癮-”是起始音節(jié),“-ta”是末尾音節(jié)。因為“-ri?s-”是重讀音節(jié),所以這個單詞既沒有重音前音節(jié),也沒有重音后音節(jié)。
示例(3):ho?minem也擁有三個音節(jié),ho/mi/nem。起始音節(jié)“ho?-”同時也是重讀音節(jié)。“-nem”是末尾音節(jié)。因此在它們兩個之間的“-mi-”是一個重音后音節(jié)。
具有多個重音前元音和重音后元音的單詞非常罕見。
?
5.重音位置(La place de l’accent)
并非所有單詞都有重讀音節(jié)(或重音)。非重讀單詞依賴于隨后或之前的內容。當它們依賴于后一個單詞時,我們稱其為后連接發(fā)音(proclitiques)。在表達te videt(“我看見你”)中,只有動詞具有重音;代詞te是非重讀后連接發(fā)音詞。相反,前連接發(fā)音(enclitiques)的單詞依賴于錢一個單詞。這些詞的演變并不相同:比較ad te?>a? toi和te vi?det>(il) te voit。在第一種情況下,重讀代詞te?經(jīng)過了二合元音化,結果為[twa];在另一種情況下,te是不重讀的,且弱化為[t?]。
{*1.例外極其罕見:參見動詞的將來時形式,在第28章。}
?
重讀元音
即使在重讀單詞內部,也只有一個重讀音節(jié)。元音根據(jù)它們在單詞中的重音而有不同的演變。在nudus>nus(“裸露的”)[nu?dus]中,重讀的[u?]保留下來而第二個音節(jié)的非重讀[u]消失了。
→單音節(jié)單詞
當它們帶有重音時,我們稱其為詞末音節(jié)有重音詞(oxytons)。例如:mel>miel。根據(jù)它們的性質,這些單音節(jié)詞具有重音或保持不重讀。所有提供信息的單詞,謂詞(動詞、副詞、形容詞、名詞和一些代詞)都有重讀音節(jié);相反,語法詞不重讀(前置詞和連詞)。
詞末音節(jié)有重音詞的演變方式與多音節(jié)詞并不完全相同。它們的元音自由演變,就好像它屬于一個開音節(jié)一樣。例如:mel>miel,到3世紀末帶有從[e?]到[ie?]的二合元音化,而在appe?llat>apele(現(xiàn)代法語appelle),重音[e?]不會發(fā)生二合元音化。
→雙音節(jié)單詞
有重讀音節(jié)的雙音節(jié)詞是倒數(shù)第二音節(jié)有重音詞(paroxytons),也就是說,重音總是落在它們的第一個音節(jié)上。例如:mu?ru>mur。
→三音節(jié)或更多音節(jié)單詞
單詞中重音的位置同時由倒數(shù)第二個元音的音長和倒數(shù)第二個音節(jié)的音長決定。這些單詞可以是倒數(shù)第二音節(jié)重音詞:
——如果倒數(shù)第二個音節(jié)的元音是長元音,則它保有重音。例如:virt ?u?te(“道德”);
——如果元音被屬于相同音節(jié)的輔音所阻礙,則元音被位置所延長。元音的詞源長度對于決定重音的位置并不重要。例如:ar ?i?sta。
因此我們不會混淆由詞典給出的元音音長,以及取決于音節(jié)結構的音節(jié)音長:一個由輔音閉合的音節(jié)總是處在較長的位置,而一個開音節(jié)是短是長要視單個元音的音長而定。
仍然存在重音再向后移動一個音節(jié)的情況:只要滿足倒數(shù)第二個音節(jié)是短元音且是自由的(或者是開音節(jié)中的短元音)這個條件就可以了。因此倒數(shù)第二音節(jié)重音有重音的單詞在倒數(shù)第三個音節(jié)上具有重音。例如:h ?o?mi?ne,自由的[i?]使得重音向后移動至起始音節(jié)。
?
重音位置
通常很難猜出元音的長度,因此也很難猜出未知單詞中的重音位置。然而大多數(shù)時候,基于現(xiàn)代法語結果的比較仍然是足夠的,因為即使它會發(fā)生演變,重讀音節(jié)依然保持原樣。不過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法語一個單獨的單詞中,通常最后一個發(fā)音的元音帶有重音1。例如:virt ?u?te>vert ?u,ar ?i?sta>ar ?e?te,h ?o?mi?ne>h ?omme。
其他元音,非重讀元音,趨向于消失:在倒數(shù)第二種情況下,它們或是弱化了,或是完全不發(fā)音了。
示例(1):hospitem>oste(“主人”)倒數(shù)第二個音節(jié)的[i]被抹去了。因此重音到了[o]上。Ho?spitem是倒數(shù)第三音節(jié)有重音詞。
示例(2):nepotem>neveu。倒數(shù)第二個音節(jié)的[o]沒有被抹去,因此重音到了它身上:nepo?tem。“eu”序列即是演變?yōu)閇o?]的形式。這個單詞是倒數(shù)第二音節(jié)有重音詞。
{*1.末尾的“e”稱為啞音(muets),顯然不是發(fā)音的元音。}
?
4 中古拉丁語元音體系(Le vocalisme en bas latin)
?
拉丁語音位體系已經(jīng)開始從古典拉丁語走向瓦解:碑銘學指出,拼寫并不總是和實際發(fā)音相符。這種瓦解尤其影響元音,特別是因為重音性質的改變。
?
1.元音連讀中的非重讀元音(Voyelles atones en hiatus)
它們處于弱讀位置,趨向于以某種方式消失。連讀中的兩個元音[e]和[o]在不到1世紀時發(fā)生弱化:[e>i]和[o>u]。例如:v ?i?nea(“葡萄樹”)>v ?i?nia(在三個音節(jié)中)。
如果一個音素存在于原生的語言狀態(tài)中,那么它會被認為是主要的,例如在古典拉丁語中。如果它只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就會被認為是次要的。這里,閉合從[e]到[i]、從[o]到[u]產(chǎn)生了次要音素,它們分別同拉丁語中已經(jīng)存在的主要音素[i]和[u]混淆起來了。
主要或次要音素的[i?]和[u?]拼寫作輔音。在最普遍的情況下,到1世紀時已有[i>y]和[u>w]。例如:v ?i?nia(三個音節(jié))> v ?i?nya(兩個音節(jié))。但元音會受到來自周圍音素有條件的改變:
——yod和[kw]不能共存。例如:qui ?e?tus>que?tus>cois(“平靜的”);
-——連讀中的[u?]變?yōu)榱薣w],它在與軟腭元音[o]/[u]的接觸中變?yōu)椴话l(fā)音。示例(1):mortu?um>mortu(>mort)。示例(2):battu?o(“我矮”)>*batto(從代替古典形式battuere不定式*ba?tte?re類推)。
最后,連讀中的兩個元音在它們色彩相同時會發(fā)生合并。示例(1):prehe?nde?re>pre?nde?re(>prendre)。示例(2):coho?rte>co?rte(>cor,“庭院”)。
?
2.拉丁語二合元音的單元音化(Monophtongaison des diphtongues latines)
二合元音通常相當不穩(wěn)定:組成它的兩個元音元素傾向于相互同化。古典拉丁語具有在中古拉丁語中已經(jīng)消失的三個二合元音:
——到1世紀:[?>e?]的單元音化。例如:p?na>p ?e?na;
——到1世紀:對于大多數(shù)單詞的[?>e?]的單元音化。例如:c?lum>ke?lu。僅對于少數(shù)單詞的[?>e?]。例如:s?ta>s ?e?ta(>soie),pr?da>pr ?e?da(>proie);
——到6世紀,[au>o?]的單元音化。[a]和[u]兩個發(fā)音相差極遠,二合元音抵制更多:這個過程開始于5世紀末,直到下個世紀才完成。例如:causa>chose1。此外我們還知道2[a]之前的[k]在5世紀以前沒有發(fā)生顎音化:因此二合元音在此后減少了。
?
3.義體元音(1世紀)(Les prothe?ses vocaliques (Ier sie?cle))
非詞源元音出現(xiàn)在某些以[s-+輔音]類型復雜輔音組開頭的單詞的詞首。由于這個元音被置于輔音組前面,所以被稱為義體元音3。復雜輔音組對詞首發(fā)音做出的努力使得這個新發(fā)音得到了發(fā)展。起初,這個元音是[i?],發(fā)音最接近[s]的發(fā)音。但它經(jīng)過元音變化而發(fā)生演變(參見后續(xù)發(fā)展):i?(1世紀)>e?(2-3世紀)。
例如:spatha>espee,scutu>escu,strictu>estroit。
{*1.現(xiàn)代發(fā)音考慮到了到17世紀時[z]之前的閉合[o?>o?]。}
{*2.參見第16章“顎音化”。}
{*3.源于拉丁語前置詞pro,“……前面”。}
?
4.拉丁語元音的混亂(BV)(Le bouleversement vocalique latin (BV))
無論元音的音色還是長度都起了變化。元音體系因此受到很深的影響。
?
元音變化(1世紀)
這種元音變化(MV)得到傳播直至3世紀末,但我們可以固定在初始年代,因為后續(xù)現(xiàn)象(新的羅曼語音長,參見下文)不會只出現(xiàn)于后世。
在拉丁語口語中,短元音開口而長元音閉口。例如:ve?nit(“他來了”)與ve?nit(“他曾來過”)在[e]的長度上形成對比。在ve?nit中[e?>e?];在ve?nit中[e?>e?]。
在元音變化結束時,元音因此由它們的時長和音色來區(qū)分:[e?>e?(長)]與[e?>e?(短)]形成對比,[o?>o?(長)]與[o?>o?(短)]形成對比。
只有[a],體系中開口度最大的元音,沒有被元音變化所觸及。
兩個閉口元音在它們是長音是被保留下來:[u?>u]和[i?>i]。它們在開口的時候服從普遍規(guī)則:
——到2世紀時[i?>e?];
——到3世紀時在所有位置除了[u?]在末尾的時候,到5世紀時 [u?>o?]。
?
新的羅曼語音長(3世紀)
在古典拉丁語中,元音依據(jù)單詞詞源來決定是短音還是長音(詞源音長(quantite? e?tymologique))。對于新的羅曼語音長(NQR)一個元音變長還是變短依據(jù)它們在單詞中的位置以及與重音的關系:我們使用音素音長(quantite? phone?tique)這個詞:
——重音下的所有自由元音都會變長(一些短元音會延長)。我們從強度重音過渡到長度重音。例如:gu?la(“嘴”)。[u?>o?(總是短元音,經(jīng)過MV)>o?(這一次的長元音,經(jīng)過NQR)];
——在所有其他位置中(非重讀或阻礙重讀),元音會變短(一些長元音縮短)。
總而言之,在重音下的自由位置中:

(符號“:”標記元音長音。)
該表突出顯示了某些元音的合并:無論起源如何,它們都會經(jīng)歷類似的演變。示例(1):pi?lu>pelo>poil,以及se?ru>sero>soir。示例(2):flo?rem>flore>fleur以及gu?la>gola>gueule。
所有灰色的元音組都是二合元音。因此其他兩個元音的演變是不同的:
——[i?>i]保持不變;
——[u?>u>u?]到7-8世紀時,經(jīng)過了音素前移(通常解釋為發(fā)音弱化和底層凱爾特語的結果)。
還有二合元音[au>o?:]沒有進入到該表的情況,因為它到6世紀時才單元音化。
?

先更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