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最后生還者》,解決了游戲改編的一大“翻車點”

當游戲本就在動作方面有代入優(yōu)勢,改編的影視劇在文戲上下功夫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編輯丨祝思齊
1月15日,廣受矚目的動作冒險游戲《最后生還者》的同名改編劇集在美國HBO流媒體平臺和電視臺正式上線。本劇由HBO籌拍,由曾在2019年執(zhí)導口碑劇集《切爾諾貝利》的Craig Mazin擔任導演,游戲主創(chuàng)兼編劇Neil Druckmann也參與了劇本創(chuàng)作和演員的選定。《最后生還者》整季為9集,劇情基本延續(xù)了系列游戲初代的框架,講述喬爾護送偶然認識的少女艾莉橫跨末日之后的美國的故事。截至今天(2月6日),電視劇已經(jīng)播出4集,在評分網(wǎng)站(如IMDb和豆瓣)上都獲得了高分。
我既是游戲玩家,也是影視愛好者??擅慨斈硞€游戲宣布要進行影視化改編,我會突然警惕起來。這都拜一些比較痛苦的觀影經(jīng)歷所賜。比如不說主角名字就仿佛路人故事的《神秘海域》,連邁克爾·法斯賓德的顏值都救不過來的莫名之作《刺客信條》,以及從第1部到第7部口碑逐漸滑坡到不及格的“生化危機”系列。
這類影片最讓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陷入空洞的工業(yè)化和大制作的怪圈。早年口碑較好的那些影視改編也是商業(yè)類型片,比如老版“古墓麗影”系列,最初幾部“生化危機”系列,乃至“寂靜嶺”系列,也有問題,但它們放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多少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安吉麗娜·朱莉和米拉·喬沃維奇不僅擁有極大的個人魅力,先進的特效布景和刺激的動作場面也能讓觀眾大呼過癮。

在好萊塢影視工業(yè)極度發(fā)達的今天,當初的視覺奇觀都已經(jīng)成為家常便飯,甚至可以說變成院線片的標配和及格線。游戲行業(yè)也不甘示弱,不少大廠的宣傳片和播片CG都讓人直呼“這可能是一家被游戲耽誤了的電影公司”。不過,要真把游戲改編成電影,這其中還有一些難題。很多游戲的劇本原本就沒那么推陳出新,只是為了串聯(lián)起緊張刺激的跑酷或戰(zhàn)斗,終究是非常標準的冒險故事。玩家玩著開心,本質上是因為自己可以操作,可以選擇,可以親歷。觀影時只能坐在椅子里看著別人打打殺殺,故事卻十分平庸,自然會覺得難以接受。
人物和設定魔改也是家常便飯。其實有一些出名的游戲,原本提供的故事框架很不錯,改編時忠實原作就好,可電影主創(chuàng)們偏不信邪,隨手亂改,導致玩家和一般觀眾都不滿意,你甚至搞不懂電影出品方要討好的到底是哪一類觀影人群。
在電影版《刺客信條》上映的當天,我坐在影院里看著演員們在黃沙彌漫的建筑中上下翻飛,拿起各種彩蛋一樣毫無真實感的武器和敵人肉搏,只想在心中大喊:“不如給我個手柄!”
所以,對于《最后生還者》,我最不樂意看到的就是它被拍成爛大街的喪尸片,把重心放在一定會顯得特別冗長無趣的槍戰(zhàn)和逃亡上。
幸好HBO沒有選擇那種拍法。從第1集到第3集,除了被玩家盛贊的場景、妝造的還原度之外,劇集的確懂得一個失去了手柄的玩家究竟想從劇集中看到什么。主創(chuàng)們壓縮了相當多的動作場面,刪減了絕大部分探索過程,但在幾乎逐幀還原游戲關鍵情節(jié)的基礎上,補充呈現(xiàn)了很多只有戲外視角才能看到的塑造性的內(nèi)容。

我非常喜歡第1集中喬爾的女兒莎拉放學之后先去城里修表,再去拜訪鄰居老太太的原創(chuàng)段落。那種拍攝方式是驚悚片中非常經(jīng)典的“暴風雨前的寧靜”——已經(jīng)有事情開始不對勁,但主人公渾然不覺地繼續(xù)過著尋常的生活,還偏偏睜著眼睛錯過種種異變的關鍵細節(jié)。處于屏幕之外、無從干涉人物行動的觀眾只能干著急,緊張得手心冒汗。
在游戲中,這種緊張感是通過讓玩家直接控制莎拉傳遞的。我們作為孤身留在家里的小女孩,聽著外面的警笛聲和犬吠,看著新聞中的爆炸場面,身臨其境地陷入恐慌。電視劇也照搬了這一段,但如果只有這一段,因為缺乏操作感,惶恐和驚悚的效果想必不會這么充足。

改編幅度最大的第3集則完全脫離主人公的視角,講了原本在游戲中的路人NPC比爾和弗蘭克的人生故事。這個看似可有可無的故事除了補足一部分世界觀之外,其實在這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概括了整部游戲曾給我留下的氛圍印象——荒蕪,但蔥郁且優(yōu)美,一如貫穿整部作品的綠植覆蓋的廢土美術風格。畢竟“The Last of Us”直譯過來是“最后的我們”,必定要多講述人的故事。

劇版提供的旁觀者視角也讓我意識到,之前我直到通關都不曾仔細審視過喬爾。因為在游戲中操作的是喬爾,所以我的目光大部分時候都通過他的眼睛放在艾莉身上,很少關注他自身。我對艾莉的感情,是逐漸萌生的“這就是我女兒”的感情。電視劇的視角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去注視喬爾,同時從外部審視這對“父女”的關系。
也許是因為剔除了戰(zhàn)斗之類的轉移注意力的因素,我在劇版中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前3集的敘事其實在逐步完成對喬爾的剝奪,剝奪了他的女兒、搭檔和朋友,使得后面與艾莉的關系有發(fā)展的機會。這3次剝奪分別對應著最早的創(chuàng)傷(喪女)、出發(fā)的理由(免疫)和堅持下去的決心(保護),與他和艾莉的旅程有嚴格的對照,層次比在游戲里忙著用板磚拍蘑菇人要容易理清。電視劇對這種節(jié)奏的精心安排,提供的是一種相當細膩且連貫的情感體驗,讓觀眾得以成功完成從“扮演者”到“觀看者”,也就是從代入到共情的轉化。
所以,我覺得此前很多游戲改編作品之所以“翻車”,正是因為讓玩家失去了代入的手段,卻也未能建立起共情的聯(lián)結。我不是反對游戲改編電影拍成動作片,而是說,在游戲本就在動作方面有代入優(yōu)勢的情況下,改編的影視劇更加重視文戲的質量或動作場面中的敘事效率,會讓玩家在銀幕和熒屏之外的觀感更為舒適。


能夠在敘事上調(diào)整到這個地步,再加上HBO本就高于業(yè)界平均的制作水平,劇版《最后生還者》目前已經(jīng)成為我最喜歡的游戲改編作品。
因為播出反響不錯,HBO很快宣布續(xù)訂《最后生還者》第二季,確認將涵蓋《最后生還者:第二部》的劇情。果不其然,相關新聞下面的評論區(qū)里又刷起了“?!?。發(fā)售近3年,這部作品依然很難找到平和討論的環(huán)境。
雖然我也未能完整通關第二部,但當初讓我“棄坑”的原因主要是它的操作安排,而非劇情。在我眼里,敘事方式的作用有時候大于故事本身,尤其是在我必須通過操作親身參與的情況下。
在游戲中,制作人希望我能在一些時候操作艾比,代入她的視角去理解她所面臨的狀況,這原本沒什么問題。但實際的游玩感受卻是,每當我作為艾莉,因為艾比的行為正在氣頭上,就會被強制切換到操作艾比的環(huán)節(jié),好像制作人在按著我的頭說教。

這種設計起到的效果和制作人的初衷南轅北轍,也是導致我難以投入并最終棄坑的原因。所以,我在當時的輿論混戰(zhàn)中表達過一個觀點:假使《最后生還者:第二部》是電視劇而非游戲,我對它的評價可能會高得多。因為電視劇的代入感更弱,觀眾更天然地處在上帝視角,不會在劇情中特別嚴重地被自身的情緒影響。坐在旁觀席上,在雙女主之間切換時的心情也會更加平滑。如果能優(yōu)化一些不太高明的人物塑造,尤其是艾比的父親就更好了。
至少這是我對電視劇版《最后生還者》后續(xù)的期待。這種期待不一定會成真,但目前電視劇的態(tài)勢讓我對此多了一點信心。我知道,這個系列至今仍充滿爭議,而且很可能會一直爭議下去。但它終究是一部值得關注的作品。未來它會如何被演繹與呈現(xiàn),我就暫且相信HBO吧。

關注觸樂專欄,閱讀更多優(yōu)質游戲文章與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