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遺愿清單:一個臨終關(guān)懷工作者的手記
《遺愿清單:一個臨終關(guān)懷工作者的手記》 紀慈恩 256個筆記 ◆?前言 我已活在意義中,不需要再去尋找 >> 我叫紀慈恩,我一直覺得人應(yīng)該有兩個名字,一個是父母取的,代表了他們對我們的期望,一個是自己取的,代表了我們對他們期望的回饋,所以,我為自己取名為紀慈恩,我非常想紀念我在生命中收獲和付出過的慈悲與恩情,它們曾經(jīng)改變過我的生命。 >> 不是因為他們說的是對的,而是我已無力去面對這個早已坍塌的世界,自我封閉成了我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 我們像是兩個被世界拋棄的孩子,坐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說,只是坐在一起,就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 復(fù)述整件事情。那時才是最疼的——我要把好不容易隱藏起來的東西撕開來看,我要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去回憶我知道她患有肝癌,即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的感受,我要說我是多么不情愿又不得不簽字。 >> 不禁哭了,哪來的奇跡,這都是我付出了血的代價。 >> 當(dāng)時,我真的感覺到心在顫抖,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遠遠超過了我們成年人的想象。對于未來,她沒有一個孩子對陌生的事物本能的恐懼,只是擔(dān)憂自己無法回報我。 >> 我抱著她,對她說,孩子,你回報我的方式就是用我愛你的方式去愛天底下所有人。 >> 其實人與人之間能有多大的恩惠。我什么都沒有做過,我不過是在用我的力行去告訴他們,他們長大以后應(yīng)當(dāng)去做一個怎樣的人。 >> 我沒有做過任何一件所謂偉大的事,這個世界并不存在偉大的事,只能用偉大的愛去做微小的事。 >> 我害怕贊揚,并不是謙遜,是因為贊揚讓我覺得理虧,因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自己,首先是因為這件事給我喜悅,只不過同時也給別人帶來了一些益處,而這種益處被外界所放大。其實,最終的受益者依然是我自己。 >> 我想問你們,光明是什么?你可以用語言敘述給我聽嗎?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同樣沒有答案。是因為我們從來不需要知道答案,因為我們就生活在光明中。 >> 那么,什么人會有答案呢?盲人。如果你現(xiàn)在問一個盲人光明是什么,他一定會給你一個解釋,可是他并不知道光明是什么。是因為看不到才會想要知道。 >> 那么人生的意義呢?我已活在意義中,不再需要去尋找。 >> 所以,如果硬要給人生加一個意義的話,我想是這樣的:人生的意義就是在解決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當(dāng)你的內(nèi)心沒有困惑的時候,你根本不屑去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 我很感激所謂的苦難與不幸,它讓我完成了人生的終極使命:知道“我是誰”“我到這個世界來做什么”,我想,這比追尋人生的意義更有意義。 ◆?第一輯 愛別離:我見到的那些離別 >> 解決死亡的問題只有一個途徑:去好好的活。 >> 如果你沒有辦法理解死亡,如果你對死亡有解不開的謎,如果你擔(dān)心死亡,那你只有一件事可做:好好地活在當(dāng)下。 >> 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就好了”的人生似乎永遠也等不到,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和時候,如果有,那就是墳?zāi)埂?>> 沒有人承諾過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享受幸福和快樂,所以,當(dāng)災(zāi)難與不幸來臨,我們也應(yīng)當(dāng)接受。 >> 死亡究竟是什么?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得到一個答案,以前,我認為沒有答案是因為我們必須親歷死亡。 >> 但是,自第一次近距離與死亡對戰(zhàn)多年后,我發(fā)現(xiàn),原因其實是,死亡和空氣一樣,是悄無聲息地發(fā)生、存在,我們無法捕捉,無法訴說,它才顯得那么神秘。 >> 以前所有有關(guān)死亡的印象全部來自于“聽說”,聽說它很恐怖,所以大人都不允許談?wù)撍?;聽說它是別人的事;聽說它還很久遠,久到要等到自己長得足夠大,已經(jīng)完全有能力去承載的時候。 >> 可是,誰都沒有承諾過我,誰會先于誰離開這個世界;也沒有人答應(yīng)過我死亡會等我準備好了來臨。一切都那么突如其來。 >> 她去世很多年后,我才讀懂,她那么迫不及待地要離開這個世界,不僅僅因為癌癥帶來的痛苦,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她對這個世界已無所戀。 >> 我第一次了解到,生與死是如此親密的聯(lián)結(jié),死亡,從來都不是突然之間發(fā)生的。 >> 我永遠都無法準備好,可是我也沒有選擇。 >> 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事就是有人對你說“我明白你的感受” >> 我當(dāng)時也不知道我為什么要拉開。后來自己的痛苦,更多的是因為親眼看見了她的死亡,但是,當(dāng)時,我就是不想錯過此生見到她的最后幾秒,雖然那個此生只有幾分鐘。 >> 后來我又回想這一段的時候,我才突然發(fā)現(xiàn)痛苦的根源——真實的死亡并沒有感覺,也不會讓人痛苦,真正的痛苦是醫(yī)生告訴我死亡時間,是當(dāng)死亡這個事實變成一句話的時候。 >> 死亡的過程是無聲無息的,它像是破繭成蝶的過程,死之前的留戀、掙扎、告別、痛苦都是成蝶之前的路途,當(dāng)死亡來臨的那一瞬間,一切都安然了,一切都回歸了,成為一個完整的靈魂。 >> 也像是洋蔥,一生的背負、人際關(guān)系的附加、死之前的痛苦與掙扎、與這個世界的眷戀和糾纏,當(dāng)死亡迫近的時候,一層一層撕開,那些層都不重要,都可以輕易地揭掉,最后留下洋蔥的底端,那就是死亡,沒有任何附帶的東西,也無法再動彈,它就是一個本來的東西,沒有辦法變化的東西。 >> 走完這條路,再回頭看這條路,竟然發(fā)現(xiàn)生命從未刁難過我,當(dāng)我主動走進臨終關(guān)懷醫(yī)院試圖要看清楚死亡的真面目的時候,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了死亡的秘密原來是那樣輕巧而簡單的時候,我終于和死亡,握手言和。 >> 真正讓我感到痛苦的是“離別”這件事,這是一件非常現(xiàn)實的事——她沒有了,我以后再也見不到她了。 >> 最令人無法接受的倒并不是死亡,死亡是什么?對于他人來說就是永久的離別。 >> 所以,我認為離別,是我們害怕死亡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 但是,生活就是這樣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站在你的思維模板里去思考。 >> 后來,我發(fā)現(xiàn),群毆事件對于群毆者來說真的是一個好的發(fā)泄口,如果是一對一,很容易承擔(dān)責(zé)任,但是群毆,是大家一起,矛頭不需要指向某個人,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你以后一定會得到報應(yīng)”“你不得好死”。而真正擊碎我的,是那句“你是兇手,是你殺了她”。 >> 死亡。這是我當(dāng)時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詞,是死亡,是對于死亡的恐懼。而當(dāng)時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的這種恐懼依然還在。 >> 只是治好了“病”,但并沒有治好“人”。 >> 所有我不能面對的都是我需要去面對的;而在所有需要面對的事情里,這是第一件需要面對的事,所有的事,所有的傷口,所有的成長都是從這里開始,這是個起點,我必須要面對,這件事不面對,一切的成長都是表層的。 >> 病人的感受最重要。而你的姐姐默默,她的痛苦來源于她對親情的絕望。 >> 是啊,那么多人反對安樂死,可是,我們忘了,我們不是病人,無法知道他們在承受怎樣的痛苦。 >> 所謂死亡,就是一個生理的現(xiàn)象,沒有活著的人感受過真正的死亡,死者也許還來不及感受就沒有了知覺,真正需要我們學(xué)習(xí)的是死亡的周邊工作,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臨終前的平安與平靜 >> 死亡的過程就是平靜的,非常平凡的,她安詳?shù)赜醚凵窀鎰e這個世界,然后一點點閉上眼睛,像是睡著,然后死亡悄無聲息地發(fā)生。其實那個時候,我知道她已經(jīng)死了,但是感覺并不強烈,也不悲傷。真正痛苦,是蓋上白布,你告訴我死亡時間開始的。所以,我認為死亡帶來的痛苦是人們把它總結(jié)成一句話的時候,死亡本身并無聲音與情緒。 >> 不說情感上的,就死亡事實本身,真的沒有不同,默默是有一根針在引導(dǎo)著死亡,而正常的死亡,是無形的“針”,是腫瘤,是癌細胞,是身體器官的衰竭,本質(zhì)上沒有不同,不同的是我們的想象。 >> “安樂死”的意思絕不是“不高興就可以去死” >> 你是否支持安樂死?我根本沒有權(quán)利支持或不支持,我覺得任何人都沒有這個權(quán)利。而支持和不支持,都只是給病人壓力,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患者希望的方式陪伴他,而不是用他人以為好的方式。 >> 而這個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人就是“別人”,我們靠著“聽說”來的事情恐懼了一生,也因此錯過了很多死亡原本可以教給我們的、活著最重要的事情。 >> “我也去醫(yī)院復(fù)查過,雖然癌細胞仍然在我的體內(nèi),但是它已經(jīng)成為一個死細胞,已經(jīng)很久沒有運動過了。醫(yī)生的話你永遠只能聽一半,無論任何時候,生命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的?!?>> 離別得多了,離別也成為一件平凡的事。或許任何事都是如此,我們?yōu)榇藗小㈦y過、思念,都是正常的,但最終,我們都會接受,這就是人生。 >> 我曾有一瞬間認為她的女兒并沒有那么愛她,但當(dāng)看到這一幕,我知道,我錯了,沒有足夠的愛,是無法做到擁抱一個死去的人。 >> 讓我們放聲歌唱吧,不要淚水,不要吶喊,媽媽一生坦坦蕩蕩,她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怨言和遺憾,現(xiàn)在她走了,也愿我們帶著她的精神送別她。 >> 我需要做的就是:癌癥已經(jīng)長在我的身體里,我不能改變,但是我能改變的是不讓它長在我的心里。癌癥在我的身體里,它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對它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 “死亡的事我管不了,我做我的,如果有一天狹路相逢,就這樣吧”。 >> 見過很多死亡,送走和目睹的死亡也已計算不清,但是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無法接一種死亡——兒童的死亡。 >> 什么時候,才能等到,不殘酷的世界。 >> “無論你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是對的,都沒有人有資格說你什么?!?>> 和活著的人去探討她死后的事,我還是第一次,像面對一堆燒著的火,不敢往前,怕燒到,又不想往后,因為需要它。 >> 我沒有看不起她,她是一個媽媽,但她首先是一個人。 >> 我們常說母愛偉大,可是,那是因為你沒有一個需要你去賣器官賣命需要上百萬去治病的孩子,你的愛偉大,只在于你不需要做出選擇。 >> 我們真的無須給別人強加道德標準,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足夠幸運,我們不需要靠犧牲來選擇,才顯得我們的愛是充滿胸懷的。 >> “你不要難過。我不想你難過。你是好人,好人都應(yīng)該快樂?!?>> 既然我們都不可能知道死亡真實的樣子和死后的世界,那么,我們恐懼的究竟是什么?是看法,想象還是我們的幻影?也許,連“死亡”這個詞,都是我們虛構(gòu)而來的,根本沒有死亡,生命只是換一個空間繼續(xù)存在罷了。 >>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是無知的,我們成年人比他們懂得多,所以用我們的慣性去要求孩子,可是,孩子身上的力量和他們的思維模式,真的遠遠超出我們成年人的想象。 >> 每一個孩子都是干凈的,他們沒有成年人的歷史,沒有錯誤沒有罪。 >> 他們的存在,正如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個體的存在,一定有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 生命自身就是高貴的、有尊嚴的,這份尊嚴和高貴不需要通過他人的認可來確立,如果我們不能看到這一點,那是我們自身的損失。 >> 我們的態(tài)度不能決定他人的生命狀態(tài),只能決定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 >> 我將心懷敬畏,放下自以為是的期許和猜測,全然地、當(dāng)下地去聆聽。 >> 無論怎樣,天無絕人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們只能盡我們最大的可能幫助她,但是未來的路,還是需要她自己去走,而且,也許那條路比我們的幫扶更精彩。 >> 這樣,她就不需要做選擇,因為任何一個選擇,都不會令她心安。 >> 多希望每一個父母都可以抱著同樣的心態(tài)來陪伴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許,當(dāng)一個孩子可以靠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可以減少很多的焦慮吧。 >> 人總是懷念著那些逝去的人與事,然而,并不是這個人多么不可失去,并不是這件事多么刻骨銘心,只是我們心中有一份柔軟,讓我們對任何不復(fù)存在的事物都會心存愛慕。 >> 我們都避諱著談?wù)摤F(xiàn)實,或許談?wù)撘矝]有用,只能越來越蒼白,就等事情自己浮出水面。 >> 你看,生活沒有絕路,總會有希望,總會有人犯錯,也總會有人重新再來。 >> 人人都有難處,人人都值得原諒。 >> 也許在孩子的世界里,死亡并不是毀滅,它只是一次離別,但離別并不意味著絕望。 >> 有的時候我不是那么明白“智力障礙”的意思,他們似乎在情感的認知上與正常的孩子從沒有半點的差別,他們知道愛是什么,誰把愛給予了他們。 >> 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決定我們的死亡,也許,這會比死亡本身更重要。 >> “我不需要臨終關(guān)懷,但需要有人給我力量,讓死亡更平和一些?!?>> “重病患者,沒有完全的樂天派。面對生死,沒有人會泰然處之。只是很多時候,樂觀可以讓我們在病痛和對求生的絕望中更舒服一些,所以,漸漸地成為了這樣的人。”白小諾這樣解釋自己。 >> 白小諾說她非常厭惡別人說,“一切會好的”“你會好的”“一定會有骨髓的”“你要充滿希望”?!拔抑溃藗儗擂斡谡?wù)撍劳?,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現(xiàn)實就是如此,何必給病人不切實際的希望。我覺得傷害病人的除了疾病、疼痛和死亡,還有這些虛假的安慰?!?>> 她把死亡這個我們不太容易說得出口的話題提早在自己的心里消化,把它抬上了桌面,給自己勇氣,也給別人臺階。 >> 我慢慢開始理解了生命和它的定數(shù),注定的事我無法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我便會盡力去做。 >> 快樂的聲音她不想聽,因為她的快樂與他人的快樂不同,她只想要健康,可是不可能,那其他的快樂她也不屑于要;痛苦的聲音她也不想聽,太多的病人沉醉于痛苦中,她認為痛苦是最沒有用的東西,再痛苦也得活著。 >> 或許她根本沒有在聽音樂,她只是想活在一個人的世界里,與世界隔著嘈雜的音樂聲??墒?,她還是聽得到。 >> 疼在病人身上,旁人以為的理解都是自己頭腦里的東西,但想象和現(xiàn)實又離得很遠很遠。 >> 人與人之間能有多大恩惠?能做的,也僅僅是那些平凡的小事。 >> 生命就是這樣,總會停止,但不能因為要停止,就不去前行,“安全”其實是最危險的,它讓生命無動感可言,讓生命早早就“死”去。如果結(jié)果真的重要,那現(xiàn)在就可以去死了,因為這是每個人最后的結(jié)果。 >> 人有生就有死,有相聚就有離別,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 我懷念他們,就像懷念一段美好的旅程中的景色,會傷感,會想念,這都是自然的事,但不會因為旅行已經(jīng)過去就沉痛于此,不會。 >> 人們把死亡想象得太可怕,其實它只是一件必然的事而已。 >> 告訴別人那些殘酷的現(xiàn)實,總歸是需要成本的。欺騙,是為了他們自己好。” >> 這是人的本性,因為一個人堅強,所以,我們以為她不會脆弱,因為一個人堅強,我以為她會一直堅強下去,以至于很長時間內(nèi)忘記了她是個病人,她會疼,也會死。 >> 化療是個無底洞,一旦開始,病人將會深陷在無止境的痛苦里,壽命在延長,但是人已不像個人。 >> 我想,她已經(jīng)將死亡置之度外,死亡對于她來說就像是一個成人儀式,成人的那一天,總會到來,在它來之前,就盡情地撒野。 >> 可是,也沒有辦法,對不對?我的車到站了,我不該賴在這兒。也許下車以后的世界會更精彩?!?>> 因為她的生命足夠短暫,才顯得它的寶貴。如果生命足夠長,也許就是一段平凡的人生。 >> 如果我做這件事,是為了得到一個結(jié)果,那這件事就成了交易。我不喜歡目的,我討厭交易。我不想把行善、人與人的關(guān)系變成一種交易形態(tài)。人與人之間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 >> 我在行善的那一刻是為了給自己留下一份愛的記錄。我害怕贊揚,并不是謙遜,是因為贊揚讓我覺得理虧,我做的所有事首先都是為了我自己,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別人也受益了,而這種受益被外界所放大,才顯得我做過點什么好事,實際上,所有的事都只是為了自己。 >> 我們不過是世界的縮影,唯獨當(dāng)我們不計較世界做過些什么,世界也不會計較我們做過些什么,那時的世界,才是我們共同理想的世界。 >> 我們總是要錯過,才知道對的是什么。 >> 但是,努力的目標是什么?是讓我們的親人愉快地,舒適地活著,還是只要活著就好?這是我們首要想清楚的問題。 >> 在這一刻,我突然醒悟,一個晚期癌癥患者的最后時光是多么寶貴,他們還有多久?三個月?五個月?也許明天,也許后天,她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我們竟把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彼此欺騙。 >> 于是,后來的幾個月,我們都在一種非常坦誠,沒有任何隱瞞的情況下交談,她有時候會沉默,我知道,有些答案雖然她想過,但確切聽到時仍然會失望,但是人生就是如此,總是充滿失望。 >> 作為子女,我們真的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嗎?我們真的就沒有辦法面對我們父母的現(xiàn)狀嗎?一定要如此嗎?當(dāng)你看著自己的母親把死亡當(dāng)成“熬到頭”,我們真的還是不能接受死亡的逼近嗎? >> 很多時候我們把“犯錯誤”看得太重要,可事實上,雖然錯造成了一些傷害,但是也贏得了更多。 >> 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不接納死亡,不承認死亡的逼近,像最初的春楊,躲避死亡的話題,而臨終關(guān)懷是在做什么——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但如果你都不承認死亡的臨近,何談“好好地死”? >> 后來我堅持死亡的教育和正確的態(tài)度比臨終關(guān)懷的理念倡導(dǎo)更重要。 >> 如果人想要在離開這個世界后仍然留下些什么,會是什么呢?國外的一些相關(guān)機構(gòu)有將逝者的骨灰做成鉆石項鏈等,讓親人更好地紀念。 >> 我想,將自己有用的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或許是另一種讓我們和這個世界保持聯(lián)結(jié)的方式。 >>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并不想用道德去衡量這件事,就像人類需要吃肉一樣,器官移植也是要犧牲一方獲得另一方的生存,我只將此看作命運。 >> 哭,只是給我們一個訊號,我們得到了,她就會停止。 >> 院長最終決定,小蕊的器官無論捐給什么人,我們都不要對方的感謝,不需要知道他(她)是誰,也不接受任何饋贈,哪怕是一束鮮花。小蕊走了,這是她的命,我們做主將她的器官捐出去,這是我們的選擇,但并不是說我們比其他人高尚,只是,這是我們的選擇。 >> 我也想配得上我的生命和愛,即便在我走后,也是值得的。 >> “我的器官讓多少人活下去了,請你告訴我,無論多少,我都會幸福地沉睡?!?>> 我只是借用陪伴他們的方式健全自己的靈魂,那樣的靈魂讓我沉迷。 >> 我仍然非常幸運,我找到了“獲得”的方式,行善他人獲得的東西,它深入到了我們的身體里、靈性里、靈魂里,并不是表面的付出與獲得的等值那么簡單的事。 >> 任何所謂的“奉獻”,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只能是為了自己。 >> 為他人,不會長久,而內(nèi)在,也沒有真正的喜悅;只有為自己,這些經(jīng)歷才會深入我們的靈魂深處。 >> 我希望當(dāng)我們心安理得,心甘情愿地想要為了自己的生命更有質(zhì)感,而去為他人的生命做一些什么,那一刻,生命才是真正的延續(xù),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悅,無論在這世上還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實際上,都不會感到有什么不同。 >> 陪伴的臨終者多了,突然明了,從本質(zhì)上,這個世界并沒有其他人,在我們的內(nèi)在只有自己,我們的一生是自己靈性的一次成長。 >> 你做過的事,犯過的錯,要對此承擔(dān)起責(zé)任來。不在于輸贏,不在于他人有沒有怪罪你,有沒有原諒你,你有沒有違法。 >> 很多人問我人死的時候的狀態(tài),現(xiàn)在,我反而覺得,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是什么樣,死的時候就是什么樣。 >> 也漸漸地明白,誰都無法改變一個老人,她的性格、她的故事、她的恩怨、她的行為模式已經(jīng)跟隨了她一輩子,他人是無法救贖她的,縱使她自己悔悟,怕是也很難突破幾十年的枷鎖。 >> 早年,他們常年在“打仗”,甚至不惜拿孩子作為他們打架的武器,經(jīng)常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 >> 一個人要多么失敗才可以做到生命已經(jīng)走向尾聲的時候還在恨著所有的人——這些,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 安奶奶的眼里沒有別人,她已經(jīng)完全陷入自己的往事和關(guān)系里。旁人無法救贖她,或者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救贖可以靠他人來實現(xiàn)。 >> 或許世間很多事都是如此,放下比對抗更容易得到救贖,“恨”是多么沉重的事,要用畢生的精力去戰(zhàn)斗,“放下”一開始會引起動蕩,但慢慢地會得到寬恕,無論是來自于他人的還是自己的,但總歸是比她現(xiàn)在的結(jié)果要好,至少,自己是沒有愧對自己的。 >> 充滿情緒的人,只以自己的標桿衡量他人,并始終覺得別人應(yīng)為他負責(zé)。 >> 讓我想要做一個為善的人,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讓自己的內(nèi)心更坦蕩,讓快樂光明磊落,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唯有感恩與美好,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將由自己來承擔(dān),種了什么種子,終將得到什么果子,沒有例外,也不必覺得無辜。 >> 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事莫過于所有人都原諒你了,但是你自己無法原諒自己。生命是公平的,我們表面上看上去并沒有一個平衡桿,但是,在每個人心里,它躲不掉。 >> 而發(fā)生在你身上的99%的事別人都是不關(guān)心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nèi)心,是否安然,是否坦蕩,是否能保持自己靈魂本身的樣子。 >> “人啊,千萬不要做讓自己后悔的事,因為你并不確定你是否還有機會償還?!?>> 在我的想象中,死亡是一點一點失去余溫,失去賴以生存的能量。人在臨終前的最后一秒,會延綿成一片海洋,讓人留戀。 >> 死亡教給人很多道理,但也是悲傷難過的,如同考試公布的結(jié)果,雖然恍然大悟,但悔時已晚。 >> 人世間的確是有運氣這回事的,有的人做錯了很多事,但均有機會補償,心中無結(jié);但有的人只做錯了那么一件事,卻永遠地背上了這個包袱,戴上了這個枷鎖。除了死亡,無任何一件事可以讓他解脫。 >> “人生所犯下的錯誤不能用數(shù)學(xué)來計算,而是用哲學(xué)來評判。” >> 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原諒了你,唯獨你自己不能原諒自己。自己的心靈和良心無法釋懷,誰都無法救贖。 >> 姑娘啊,千萬不要為了錢去傷害你在乎的人。你一定要記住了!錢那種東西在任何事面前都太廉價了。那是最常見的東西,一個小孩,不認識什么也認識錢,一個那么常見的東西,又有什么可珍貴的,又有什么值得付出太多的。 >> 聽說人悲傷到極致,就是無聲地流淚。 >> 誰都犯過錯,錯就是錯了,沒有高低之分。你不必把自己的錯擴大化。我們可以去恨一個罪大惡極不知悔改的人,但是無法去恨一個天天在懺悔的人。 >> 很多事就是這樣的吧,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要珍貴得多。你無心的給予卻給他人帶來了那么深的影響,甚至改變了他的整個生命。 >> 我想,我們終有一天會重逢,無論以怎樣的方式。那時,春暖花開,和風(fēng)麗日,心中有愛的人會一直幸福下去,永不分離。 >> 她說,生命可以終結(jié),但我必須要弄清楚我為什么而活著。 >> 我并沒有告訴她,這個問題是很多人臨終時都非常介意的問題,同時,答案也是會讓他們恨自己的。 >> 我們可以怎樣活?她也一直以為她選擇的生活、她為女兒選擇的生活是唯一的,是最好的,她以為自己給了女兒最好的,可是女兒卻不滿意。 >> 我只能說它對于當(dāng)下的我來說是滿意的。我不太喜歡用對與錯來評判一件事,我不喜歡目的,所謂對錯,只是因為你擁有目的,如果生命沒有目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我只用“滿意”或者“不滿意”來形容它,它可能讓你不滿意,但我不關(guān)心,只要我高興就好,因為我無法滿足于所有人,別人對我們永遠有看法,有挑剔,無論我做得多么好,都不會讓所有人滿意。 >> 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走得太遠了,我們要好好學(xué)習(xí),可是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好好學(xué)習(xí),我們恐懼死亡,可是我們并不知道我們?yōu)槭裁纯謶炙劳觯覀兡敲雌此榔椿畹毓ぷ?,失去了最基本的自我感受,又是為了什么?>> 為什么人始終不能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就停下來,等一等自己。 >> 活著的時候千萬不要只貪圖享樂,或只顧著追求名利、職位、舒適,一定要想想你活著的目的和價值,不然,到你臨終的時候,你會恨死自己。 >> 我現(xiàn)在覺得大部分的生命不是被病痛疼死的,是對自己過去的生命懊悔而死的。 >> 我也覺得,到了人生最后的日子,有一次審判,老天似乎在用一種神性讓你必須要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一個審判。 >> 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要完成上天賜予你的功課,它永遠不會等你準備好再到來,那我們要如何在這夾縫中完成我們自己對這份功課的詮釋,或許就是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 去接受死亡是生命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去接受不想失去最想留下的,一個人思念的日子。 >> 我扶持過很多失獨家庭,也經(jīng)歷過他們失去子女之后的疼痛的階段,在我的理解里,會激動,會哭泣,會歇斯底里,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每個人都是如此,疼過,才知道生命是由自己完成的。 >> 我居然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樣的家庭是,他們已經(jīng)基本上放棄了痊愈的希望,他們沒有目的沒有條件地活在當(dāng)下,陪伴和愛護眼前的孩子,“人”比“病”重要。 >> 如果注定是一場賭博,我愿意選擇那個最穩(wěn)妥的方式——病是我們無法預(yù)知和掌控的,但是讓孩子的內(nèi)心覺得舒適與安寧是我們可以做到的,這也更穩(wěn)妥。 >> 孩子的離開和老人的離開不一樣,一點也不一樣。我不知道崇鳳阿姨用了多久的時間去哭去喊去痛苦,才可以做到今天的平靜,平靜到連我都看不出一絲疼痛的痕跡。 >> 這就是現(xiàn)實,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要完成上天賜予你的功課,它永遠不會等你準備好再到來,那我們要如何在這夾縫中完成我們自己對這份功課的詮釋,或許就是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 我們應(yīng)做的是讓傷口成為我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旁人的憐憫與慰問,實際上是在讓當(dāng)事人永遠擺脫不了傷痛。 >> 承認和接納生命有它的定數(shù) >> 這是我們沒有勇氣去承認的,我們希望生命永無止境地繼續(xù)下去,所以我們把責(zé)任推給死亡,是死亡帶給我們痛苦。 >> 可是人類的痛苦從來都不在于命運的終止,醫(yī)療的無能為力,而是我們不允許生命終結(jié),我們?nèi)鄙俪姓J它的胸襟,我們要承認,生命有它的定數(shù),生命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我們就讓它結(jié)束,不糾纏,不勉強。而更多時候我們的痛苦在于,我不允許生命終結(jié),可是,生命終將要終結(jié)。 >> 如果只是為了我們晚一年面對死亡,再逃避一年,那這一年真的毫無意義,因為一年后你還是不能面對死亡,所以,我們的痛苦并不在于他在今天這樣的時刻離開了,而是我們始終沒有學(xué)會告別。 >> 就像一段旅程,我們多么不舍得,都終要告別一樣,這是我們一早就知道的。那么對于生命而言呢?難道不是如此嗎?只是我們認定離別、終結(jié)、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們極少會去談?wù)?,甚至只是去想一想,我們都不敢?>> 我們應(yīng)當(dāng)從一早就明白,人一定會死,生命一定會終結(jié),我們要做好和生命說再見的勇氣,我們不要把精力放在逃避、掩蓋、埋藏上面,我們就坦蕩地承認我們不愿意面對的事情,把它放在陽光底下去曬一曬,讓恐懼以最健康的方式與我們共存。 >> 承認生命的局限,選擇成本最低的醫(yī)療手段 >> “我們在努力,讓離別的那一天遠去?!?>> 生活附加給我們的東西,是力量,不是障礙,帶著愛,一切將如愿以償,如果你相信,就會是,哪有什么真相,只是你選擇相信什么。 ◆?第二輯 求不得:我生命中那些離別 >> 很多人覺得我對死亡感興趣,其實我一點也不關(guān)心,我只關(guān)心活著的事。只是要想明白活著這件事,就必須要認識死亡。 >> 我不想當(dāng)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想到的全部是病痛的折磨和父母的操勞,我想為我的人生賦予一些意義。 >> 敬佩一個人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結(jié)果,敬佩他在短暫而寶貴的時光里,可以放下自己,為愛做一些什么。 >> 后來我也明白,沒有人不害怕死亡,沒有人熱愛死亡,終其一生,無論我們經(jīng)歷過多少次,恐怕我們都不希望它到來,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再害怕恐懼。 >> Thompson說,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他們渴望被滋養(yǎng),渴望被理解,也許我死了以后也會變成一株植物,在愛的人身邊。 >> Thompson說,生命這般短暫,已經(jīng)很不公平了,有一天就好好地活一天,把一天當(dāng)好多天活,或許是我能做的最賺的事情了吧。 >> 以后,如果難過了,傷心了,那就哭吧,讓淚水帶你走。只是你要知道,我會看著你,陪著你,也思念你,舍不得你??墒牵业拿\就是這樣的,我早早地去,好好地修煉,來世,一定陪你長長久久的歲月。 >> 他們說得都對,就像我們學(xué)會適者生存,人情世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分析社會的規(guī)則,找到一種模式來保護自己,為了不受到傷害。是,我們把自己包裹得很好,遠離傷害,可是,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真實、純真、真誠,我們用這些人性中最寶貴的特質(zhì)換得“安全”,這筆賬,真的劃算嗎? >> 生命的破碎與你仍然可以給它意義并無關(guān)聯(lián),他的生命很短暫,卻并不枉費,我想,當(dāng)他閉上眼睛,呼吸著來自這個世界最后一口空氣的時候,雖然遺憾,但是也不后悔曾經(jīng)來過。 >> 我們和所有的母女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于她不是“屬于”我的,她是獨立的一個人。 >> 我一直是這樣理解人與人的關(guān)系,我與伴侶,與父母,與所有人的關(guān)系,都是“你是你,我是我”。無論我們多么親密,這一點都不會改變。 >> 我理解的真正的母親是:孩子與你無關(guān),她的世界觀與你無關(guān),你希望她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應(yīng)該牽扯到她身上,你們倆是兩條平行線一樣的陪伴者。在她真正獨立起來前,你攙扶著她走,不是代替她走,當(dāng)她真正可以自己做選擇的時候,完全相信她,交給她,這之外,母親應(yīng)該有自己的生活,仍然是另一個獨立的人。 >> 我們都活得夠深刻,我們?yōu)樯純A過全力。 >> 很多時候,是人們的膽怯讓事情發(fā)生了變化,并不是所謂的命運。不是事情真的發(fā)生了變化,而是小心翼翼和怯懦,讓它在你心里發(fā)生了變故。 >> 福利院里老是會有欺負人的事,大家應(yīng)該都受到過別人的欺負,沒有人撐腰,只能偽裝得很厲害才能生存下去。 >> 學(xué)的那些內(nèi)容從一生來看可能真的沒用,可是在這個階段它是有用的,好的成績可以幫助我去往我想選擇的職業(yè),內(nèi)容可能是沒用的,但是結(jié)果是有用的,那它暫時就是有用的。 >> 預(yù)感是一個靈性層面的東西,很難解釋清楚,也很難驗證,但是大多數(shù)老人都是有預(yù)感的,我們不能依托于它,但也不能不相信它。 >> 我們一致決定采取的治療手段是在無痛苦的情況下,能延長生命時長就延長,絕不以痛苦作為代價去維持生命短暫的延續(xù)。 >> 我很欣慰,我的家庭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痛苦,仍然是痛苦的,但痛苦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不忍讓一位老人來承擔(dān)我們的痛苦。 >> 我想,真正的“懂得”并非沒有情緒,而是,我選擇在第一時間回去,是為了帶領(lǐng)全家以最低成本的方式面對生命的離去。 >> 你知道和你能做得到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們都知道生命會終結(jié),可當(dāng)它到來,我們?nèi)匀粺o法面對。 >> 所有的坍塌都在于你一次性給了她太多信息而她無力承受,不是不能承受結(jié)果,是不能一次性承受結(jié)果,如果因為難以啟齒給了她美好的幻想,當(dāng)真的不行的那一天,在她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告訴她“他不行了”,她是會崩潰的。 >> 當(dāng)你要去做一件你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你對未知充滿了不確定,可能會有擔(dān)憂與恐懼,此刻,你渴望與他人交流你將要去的地方嗎?你希望聽到對方說“一切都會好的”這樣看上去美好沒有傷害的話,還是渴望有人和你探討將要發(fā)生的——即便沒有真相,訴說本身已是一種療愈以及給自己力量。 >> 生命是有它的定數(shù),到這里了,就讓它到這里。不糾纏,不勉強,不牽絆,怕是我們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 面對死亡,面對生命的終結(jié),面對與親人天與地的分離,任何時候,都不會是一件歡快的事,但是,這就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功課,我們來到這人世間,需要完成很多的功課與使命,死亡,便是很重要的一課,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需要去經(jīng)歷,這個結(jié)果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能夠做的僅僅是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態(tài)度去面對,這也就是體驗死亡工作坊的意義,我們可以悲傷,但也可以面對,我們可以哭泣,但有一天也會笑著流出眼淚。 >> 我知道加班會給我?guī)砀玫臉I(yè)績和報酬,但是我不想加班,不想失去生活,也不想要更多,對我來說,工作不值得付出那么多,特別是要以失去生活作為代價。 >> 沒有失去哪來的獲得,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結(jié)婚,你得到的是安定,不結(jié)婚,你得到的是自由,沒什么不同,只是別人貪戀安定,我貪戀自由,各取所需。 >> 真正無意義的是你從未真正熱愛過它們,無論是田園還是城市。大自然是美好的,你沒有能力“看見”;科技是偉大的,你只看到它帶來的利益。 >> 生活對你來說不過是幾件衣服,這件衣服象征著繁華,那件衣服象征著自由,但是都只是象征,從未發(fā)生過改變。 >> 生活,“生”是命運,所以,一定要配得上“活”。 >> 活得不快樂,本質(zhì)上源于自己的無能,一個人,應(yīng)該有力量將自己從一切沉重的、老舊的、無精打采的事物里拔出來,用不斷的嘗試、探索,發(fā)現(xiàn)世界的不同,給自己新的血液,生命不會給人任何一種自己醫(yī)不好的傷。 >> 熱愛,是唯一的途徑,你不愿意為你的熱愛付出代價,那就退而求其次選擇將就,但,這是你的選擇,你要承受結(jié)果,不能既想要更多,又不想付出。 >> 如果你沒有能力熱愛任何一件事,那么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給你想要的生活。 >> 世界是善良的,它會給你想要的,只是你得說得明白你想要什么。在生命的長河中,要對得起自己,要從生命的長度來衡量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與安寧。 ◆?第三輯 整理我們的人生 >> 只有當(dāng)愿意為此而承擔(dān)責(zé)任的時候,改變才會真正發(fā)生,當(dāng)改變發(fā)生,生命才有分量——我始終在路上,沒有得過且過,當(dāng)生命走向尾聲,我也原諒自己,告訴我自己,我已盡力,就到這里吧。 >> 那么我們恐懼的是什么?想象,執(zhí)念,想法,習(xí)慣。我覺得和恐懼很接近的詞是:擔(dān)憂,擔(dān)憂沒有發(fā)生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恐懼找上門來,偏偏落在我頭上,但其實是我們選擇了它。 >> 所有發(fā)生的事都不是所謂上蒼安排的,都是我們內(nèi)在的意識選擇經(jīng)歷這件事。我們恐懼,是我們選擇了恐懼,不是恐懼黏著我。 >> 人要面對愛,得先接受無常和變幻,知道養(yǎng)活愛并不容易,要靠自我提升和進步。 >> 對他人的寄托和依靠也需要我們自己付出成本。之所以恐懼死亡,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能力一個人去面對一個世界。 >> 我們的內(nèi)心養(yǎng)了一個恐懼寄生蟲,我們習(xí)慣恐懼未知的世界,可是恐懼根本就源于我們自己。 >>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我現(xiàn)在倒是有一個答案,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絕對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成就,只是為了你遇到一個問題,然后去解決,然后所謂“明白了一個道理”,然后遇到另一個問題,然后再去解決,然后又“明白了一個道理”,然后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困惑,最終發(fā)現(xiàn),已不在乎是否還有困惑,而是在其中,和它一起成長,到達生命的終點。 >> 我們尊重我們的恐懼,同時面對自己的恐懼,危險并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心里。我們自己的這顆心才是這個世界最可怕的獵人,同時,也是最強有力的明燈。 >> 可是在內(nèi)在的靈魂里,沒有人和我在一起,他們不知道我的內(nèi)心渴望的只是些許自由,不允許我承認我就是累了,我就是病了,我就是無法面對這個世界了,我就是需要休息、??俊⒋瓪?、幫助。有時候,承認軟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 堅強是一種能力,我暫時沒有,軟弱也是一種能力,不要逼我連這個能力都沒有。 >> 面對抑郁癥患者,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允許。允許他們哭泣,允許他們不站起來,伴之以沒有期待不求目的沒有評判的陪伴和等待,給病人時間。 >> 哭,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很有用。它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自我體系,淚水的流動證明情緒已經(jīng)無法負荷,需要向外流出,讓外面的世界來承載我們的內(nèi)心; >> 用力地哭,才能有一天自然而然地笑,哭和笑從來都不是對立的。 >> 不要對你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情做任何評判,我們小時候都以為我們會為夢想不惜一切代價,但最終也對現(xiàn)實妥協(xié)了,我們都以為遇到不公平時我們會像紅軍一樣去抗?fàn)?,正義最寶貴,可是當(dāng)我們可以說不的時候不是也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利益選擇了緘默?所以千萬不要靠頭腦以為我們做得到。 >> 人是有很多維度的,我們的情感也并不是只有一條線,它是由很多復(fù)雜的多方面的因素集體構(gòu)造的,我們以為我們比他們高尚,只是我們沒有遇到需要做選擇的時候。誰沒有犯過錯,你因為自己的利益在職場中害一個人和一個母親扔掉自己的孩子,哪個更罪惡?并沒有根本性的區(qū)別。 >> 真正的懲罰是對我們自己的不饒恕,所以無須評判任何人。 >> 但是當(dāng)我真的去做了一些什么,反倒沒有義憤填膺了,不想再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專家,只是一個生命的陪伴者,不想成為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只想與一個孤單的靈魂平起平坐,不帶要求和目的地聽他的內(nèi)心的故事;不想再去改變別人的生命,只想走入生命的更底層,不求什么結(jié)果,也不求什么目的,只是陪著,就再也憤怒不起來了,因為理解了這一切是如何發(fā)生的。 >> 生命的定數(shù)就到這里,我們要承認它結(jié)束了 >> “愛,曾經(jīng)留住過生命”, >> 奇跡,不是被制造出來的,是自然發(fā)生的。 >> “因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屬于自己的功課,寶貝你因為足夠善良、聰明、純凈,所以你提早完成了任務(wù),但是媽媽還沒有。所以,媽媽要完成功課,才能去?!?>> 生命有開始,有結(jié)束,這是生命的定數(shù)。生命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我們接受,過多的牽扯,就是強求。即便那么不愿意它結(jié)束,但是,沒有辦法,這一世,就到這里了,我們承認它就到這里了,我們就讓它到這里,不讓任何不屬于她的聲音留在她身上。 >> 我們對臨終者的眷戀大抵就是不能接受“生命到這里”了吧,我們貪戀生命的長度永遠不要有終結(jié)的那一天,就這樣一天天地讓它永遠持續(xù)下去,所以用人為的方式讓它延長,如果不能,就沉浸在痛苦中。我們把這種痛苦的“罪魁禍首”推給死亡。 >>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他自己的,你無權(quán)插手 >> 人們經(jīng)常會犯一個錯誤:我們以為他是我的伴侶,是我的爸爸,是我的孩子,我就可以代替他去選擇或改變他的生命。不!我們誰都代替不了,我們不能替任何人行使權(quán)利,尤其是死亡這么嚴肅而神圣的決定。 >> 無論病人的選擇是什么,都全然地尊重他,他想活著承受痛苦,或者想減少痛苦不在乎活多久,都好,因為我們不是他,你告訴他活著好,可是你又不能替他去疼,他的感受那是實實在在的,那是他自己的人生,只能由他自己去決定。而你需要想的是,你要什么,如何承擔(dān)起這個責(zé)任。 >> 可是我從來不認為死亡是一件絕望的事情,它是一次告別,告別每天都在發(fā)生。 >> 告別,多么美好又多么難以啟齒。“人生告別會”是我推廣的一個概念,我覺得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必要。 >> 志愿者,真的不是“沒事”來“玩玩兒”的工作。我們的受眾群體本身就是有傷痕的,不要用我們所謂的熱情和愛心去傷害他們,讓他們本有的傷痕更加沉重。 >>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我們不需要你的幫助,但你需要這里) >> 我們不需要你的幫助,但你需要這里。所以最后,青年在他的帖子里寫道:很多人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尋找自己,幫助自己。 >> 最后,我想說,真正的愛心是先照顧好自己這顆心,這顆心包括我們的堅韌和心態(tài),對于弱勢群體的心態(tài),對于付出的心態(tài),對于得到的心態(tài),唯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讓他人受益,到那時,我們再說,我要做一個志愿者,那時,你才是所謂真正的志愿者。 >> 當(dāng)一個人在群體中找不到內(nèi)心的呼應(yīng)的時候,他就應(yīng)該退回自己的內(nèi)心生活里。 >> 一個九十歲的臨終者跟我說過,其實真正讓我們覺得恐懼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死亡的看法。 >> 其實,死亡,只是一件事而已。太多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卻鮮有人想改造自己。我們無法改變“人一定會死”這個定律,那么就只能改變我們對它的看法和面對它時的態(tài)度。 >> 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沒有不幫到自己的。世間最好的愛,就像一線陽光,它純粹而輕盈,卻從不索取。 >> 愛心不能盲目,等你做好足夠的準備,再說,我要做一名志愿者,那時,你才是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 我認為死亡是一個時間點,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jié)束,它是給我們敲響警鐘的一個指令,我們的這一生到死亡的時候才開始覺醒、覺知、重視、珍惜與告別,它只是一個形式,一個和下一段生命交替的一個形式。 >> 我們能夠接受一天的結(jié)束,卻對一生的結(jié)束充滿恐懼,如果說恐懼死亡是對于未知的恐懼,但其實每天睡去時你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夠醒來。所以是否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還是在于態(tài)度上,而如果只把死亡當(dāng)成普通的規(guī)律,也就能夠自然地接受它。 >> 簡單說,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最后的結(jié)局是什么,何談過程的精彩與美好。 >> 而在接觸過的那么多死亡里,我發(fā)現(xiàn)了死亡的秘密:真正讓我們覺得恐懼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死亡的看法,而這條理論同樣適用于很多事情,恐懼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的折射。 >> 我們可以對親人付出全部的愛,卻無法對陌生人如此,可是,愛本身就是不帶有分別心的,愛,也不需要發(fā)生關(guān)系。 >> 有一種愛,不是建基于利益、情義和血緣的關(guān)系上,而是基于“沒有任何關(guān)系”。 >> 沒有什么東西是需要外界的,無論是評論還是給予,所有的問題,所有的事件,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內(nèi)心自己與自己的爭斗。 >> 我覺得沒有必要用“無私”“偉大”來形容母親,因為很多話聽起來像是贊揚,其實,要么是控制,要么是期待。對母親最好的肯定就是承認她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從一個女孩到一個女人,也許她所做的并不完美,但她已盡力。 >> 無條件的愛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父母,也許別人的條件還不那么多,父母的條件是最多的,他們要你考試理想,要你什么時候結(jié)婚,要你找一個什么樣的人,要你承擔(dān)他們的理想,他們不問你滿不滿意,要他們滿意。 >> 而身為女性,可能需要更多的勇氣,青春對于女性而言更加寶貴,她敢于把時間浪費在這件事上,走自己認為好的路,其中也包括你要承擔(dān)“不同”帶來的后果,很了不起。 >> 好人是什么意思?誰是好人?一個人犧牲了自己成就了他人,對于他人來說,她是好人,但是對于自己來說,她不是;一個人活得很自我,對于自己來說,她是好人,但對于不接受符合社會標準的人來說,她就不是。所以,哪有真正的好人? >> 如果你問我死后想去天堂還是地獄,我想我會想去地獄,天堂的標準太累了,你得是個好人,不犯錯,對所有人都好,坦白講,我做不到,我還是更愛自己,有能力愛自己,有余力愛別人。 ◆?后記 死亡雖然刻骨銘心,卻也微不足道 >> 我們只需要和恐懼生活在一起,和它和平共處,然后握手言和,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并不是在消除恐懼,而是你已不在乎恐懼的出現(xiàn)。真正的強大并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擁有走出恐懼的能力。 >> 我從不奢望長久,只希望活得徹底,充分燃燒,展現(xiàn)出純度。不停上演生老病死,物質(zhì)世界的變幻無常和岌岌可危,我已知道它的苦,所以應(yīng)該快樂而不復(fù)雜地參與它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