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淺談,04。冠禮的意義,和三加的程序。
正宗儒學 洪南風:
? ? ? ? 各位學伴大家好,跟大家來分享這個禮儀淺談(04)。曾經(jīng)西風擊傷中土民氣之后,可以說是一度昏迷神魂離體,氣若游絲,就這麼性命孤懸。那現(xiàn)在呢彷佛目光睜開了,但是這個身體仍然僵硬,不得動彈。
生活禮儀,是因爲不斷的實踐下來,有效形成共識,而歷久彌新。在近代被截斷之后,外人刻意操作,自己也人云亦云,到如今要來恢復,還要經(jīng)過學習。
要不然,很容易流于這個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沐猴而冠的衣冠禽獸。爲什麼會這樣麼說呢?在孟子的教導裡,他常常強調(diào)人跟禽獸,有具體的差別。
那人之所以爲人,在禮記的冠義一篇也會提到,它是這樣的。《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禮義的開始,在于服裝儀容的端正,心態(tài)和表情的莊重,言語談吐的條理。
這個十三經(jīng)當中,會有儀禮跟禮記。在儀禮當中禮儀的科目,會記錄儀式過程。同樣的科目,在禮記當中,就會說明它的要義。譬如說,冠禮,婚禮,相見、飲酒、射、聘、喪、祭等等的禮儀科目。
所謂這個三代圣王,禮樂不相襲。論語裏面說,入太廟,每事問。禮之用,和爲貴。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樣完整看下來會發(fā)現(xiàn),禮貴從宜,易尚隨時。童子成人,君子成仁,要義不會變,程序和形式,需要真實,合情合理
舉兩個例子說明。三國演義裏面,有個地方軍閥叫做袁術。出身名門又有地盤和將官,在他拿到玉璽之后呀,就徑自稱帝。那在過了兩年之后,竟然受困在某個地方,口吐鮮血而死。
第二個例子是在,這個明朝弘治十三年,陝西巡撫,跟這個皇帝啊進獻了一個白玉璽。禮部的大臣就眉頭一皺說,這個上面所刻的文字,不太符合,而且向皇帝報告說。人君治天下以德不以璽。當時在位的是明孝宗,就把這塊玉璽,收起來而不去用它。
論語裏的教導,一樣有。陽貨篇。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對于這個禮,跟樂來講,它的重點不是在那個玉帛或是樂器啊。還有,衛(wèi)靈公裏面。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禮儀它的要進行之前,它的內(nèi)容和意義是必須強調(diào)的,那麼禮儀在來進行啊,這個內(nèi)外質量要相符,再去強調(diào),誠于中,形于外,相輔相成。這個弱水三千取飲一瓢的價值性才會有。如果不具備,那儀式和教育的功用,一次就會被破壞掉了。
如果照本宣科,用這些記錄裡的形式,裝備,用具,衣物。是不是蹦的一下,就變成一個君子了?當然不是這樣的。那是虛無的想像。這個要恢復文化,其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個扎個頭髮,換個服裝啊,帶個帽子,不過就那麼三五分鐘而已。但是呢,親愛的學伴,一個人要換一個言語的內(nèi)涵,心智態(tài)度,個人志愿,要多久???三五年也不一定。又或者,得了不修,修了不得,都是錯誤的。
像現(xiàn)代學校,也會有畢業(yè)典禮啊,你可不過就戴個學士帽就半天了,拍拍照也不過就一瞬間的事吧,但是如果你考試都作弊啊,書也沒有讀啊,做人也不行。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資格步入畢業(yè)典禮的會場嗎?那又有必要來做這個典禮嗎?
凡人之所以爲人,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這裡會看到服裝,表情,談吐。
在古代,咱們知道秦朝是尚黑,王公貴族是穿黑色底的衣服。這個時候服裝的顏色有識別的功能。中古時期,看宮廷中,也只皇帝能夠穿黃色。就品官人至到了清代,每一級官員是由,服裝和頂戴的顏色,花樣,配件等等,來直接區(qū)別職務功能的。這個一般學子,則是以詩經(jīng)中,青青子衿的這一段,來引用延伸。學子大約都是青色系的。而荀子戰(zhàn)國時期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它的作品當中,也會提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個時候,會有所謂的五行終始說。顏色的不同,也會與五行概念相關。一個人的服裝,也會有可以象徵的意義。正常來說,在朱熹所編列的小學裏面,這個未成年的童子啊,是不用成人的飾品,或華貴的衣物的。不可化妝,也不穿那些大紅大紫的東西。
大家現(xiàn)在看到,這個消費社會裏面,很多商家不是有正常的概念。成人的東西賣不夠,就賣給這個小朋友。這是小鬼開大車,很有疑慮的一點。又或者曾經(jīng)看過,讓童子去學那些,雞湯話術,弄成傳銷工具?那都不是,童年應當有的樣子。
第二個,齊顏色。論語裏面,弟子問孝道。夫子回答色難。就是心中誠服,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另外兩個是不敬和不養(yǎng)。
來這個齊顏色,這件事情。就是你內(nèi)心是不是真實,然后能夠認同這個情緒正義。類似現(xiàn)代話講的EQ,是健康正確的EQ。天地間人爲貴,那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這是一個情感上的正確啊。很多年輕的朋友,就不尊敬父母,很尊敬一些狐群狗黨?;蛘哒f不親近父母,那很親近一些酒肉朋友啊,這個都是錯亂的事情。然而虎父無犬子,上樑不正下樑歪。之前的文化被破壞,教育被亂改,到現(xiàn)在都還在負擔。
第三點,是這個順辭令。簡單說就是講話有條理。這個萬事萬物啊,都會有個定名。你說的這個,不是指那個,需要有個定向,指名比擬。而不是醒著作夢,活著像死去一樣。常常有人會這麼說,現(xiàn)代人很多是二十幾歲大學畢業(yè)之后就死了,只是到七八十歲才埋葬。這是指精神上的空虛。言語就是思想的顯示器。沒有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那不就行尸走肉?這也就是健全的王道概念。
這三個指標,要到達一定的程度,然后由長輩加以衡量,才來進行有意義的冠禮。
跟大家傳道的講題,都是來自于經(jīng)文,尤其是論語。一定要嚼透它,很多的經(jīng)文會彼此連貫,主題內(nèi)容也都會一致,邏輯相承,縝密相續(xù)啊。這才能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片面的人,要進行審問就過不去了。不會有下一階段,更不會有什麼名門大家。
論語,泰伯篇中。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span>君子所重視要履踐的有三項。真實內(nèi)心,這樣可以遠離暴力。表情端正,這樣人們信任。談吐和諧,這樣可以遠離荒謬顛倒。禮儀的進行,有專人主持就可以。
那個真實內(nèi)心,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無理的對待。這個臉色嚴肅莊重,不要輕浮,人家就會正經(jīng)對待。那麼你談話的內(nèi)容要和諧真實,避免粗俗荒謬。人們就不會給你白眼歪斜,那禮儀方面的事情呢,就有人去主持就可以了,這三段東西,跟冠義裡面,齊顏色,順辭令是一樣的。
漢代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人稱呼孔夫子為素王。明素王之道,德及之也。中庸裡面。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無論童子成年,君子雍德慕道。一連串講下來都是同一種作用。這個行為的起點,就是在于這個素行。
西漢,光祿大夫,劉向。在說苑的脩文一篇中說。衣服容貌者,所以悅目也;聲音應對者,所以悅耳也;嗜慾好惡者,所以悅心也。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順,應對給,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心,暢乎體,形乎動靜,雖不在位,謂之素行。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獨居樂德,內(nèi)悅而形?!对姟吩唬骸负纹涮幰??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刮┯幸哉撸┠荛L生久視,而無累于物也。
這個悅目,悅耳,悅心。也就是冠義,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的要求。
論語中,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非之教。視聽言動,都有訓導的作用。如何賞心悅目,端正和諧的練習,那就要落實,禮樂詩教的內(nèi)容,和做法了。
冠禮的意義有,童子成年導向君子成仁的總體意念。冠禮的進行,會有一個三加的重點過程。接下來說明一下。
首加,是指童子退去彩衣,換上成人的服裝。以明朝的學子服裝或士服為主。
再加,是穿上官服。那君子無非就是擔任治理上的職務,故也稱朝服。所以他的官服,這其實是有工作服的味道。
三加,則是宗廟用的祭服。這裡有禮服的意思。
古代的定裝,有一定的涵義。二十四孝裡面,有個老萊子,彩衣娛親的故事。彩衣就是指童子穿的衣服。
言行舉止,聲色表情,服裝儀容。這些都是教育的著力點。能夠悅目、悅耳、悅心,才是正確途徑。服裝,音樂跟行為,都有儒學正確的論述和做法。
今天的部分,希望學伴們,有所獲得。冠禮的意義,以及三加的程序,說明到這邊。感謝大家,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