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孝與不孝?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今譯】
大道廢弛,仁義才顯現(xiàn);家庭不和,孝慈才彰顯;國政昏亂,忠臣才見出。
【我讀經典】
道衰微了,便提倡仁義道德,結果越強調越糟糕,適得其反。并不是說,人可以不仁不義,只是因為,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義,那是真仁義。至于由學習、訓練得來的仁義,那不免有模擬的成分,甚至是假仁假義。

魚在水中,不覺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氣中,不覺得空氣的重要;大道興隆,仁義行于其中,自然不覺得有倡導仁義的必要。真到了必須要崇尚仁義的時代,說明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彼此之間有了矛盾、沖突,就會看出:何者孝?何者不孝?如果家庭和諧美滿,那么個個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特別標榜誰孝誰不孝。如果家中出了個孝子,相對之下,便有不被認同的不孝之子,這其間問題就大了。因此說,六親不和,才有所謂的“父慈子孝”。由于一個人的壞,襯托出另一個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愿每個家庭都和樂幸福。

同樣的,“國家昏亂,有忠臣”,縱觀歷史,出過很多的忠臣義士,皆為大家所景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命,不懼生死。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fā)生于歷史混亂、生靈涂炭的悲慘時代。一個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難。只要國家國富民強,風調雨順,永處太平盛世;社會上,大家自重自愛,沒有殺盜淫掠之事,就不需特別贊美某人是忠臣義士。有句話說得好“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p>
也就是說,當我們特別需要去表彰某種德行的時候,正由于它們特別欠缺的緣故;在動蕩不安的社會情境下,仁義、孝慈、忠臣等美德,就顯得如雪中送炭。
......
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嗎?歡迎大家留下你的足跡,我們一起學習經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