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城市里的“殺手”,竟都是我們喂大的?

你喂過流浪貓嗎?這種行為看似“善舉”,但實際上會對城市生態(tài)造成惡劣影響。本期硬核看板6分鐘,全方位科普,為什么我勸你別喂流浪貓。

波斯貓、短毛貓、布偶貓、斯芬克斯貓;暹羅貓、折耳貓、加菲貓、西伯利亞貓。?

我們養(yǎng)貓的標準早就從“能抓老鼠就是好貓”,進化成了“能撒嬌打滾賣萌就是好貓”。?
人們對貓貓的喜愛更是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風靡網(wǎng)絡的貓咪短視頻,到每個群里都少不了的貓咪表情包。就連一只貓爪杯,都能被炒到上千元。
可你也許沒有想過,看似柔弱的貓咪,身體里還流淌著“貓科動物”的血液。當它們開始流浪,原本躺在你沙發(fā)上打呼嚕的貓咪也會變成最冷血的殺手。
01 流浪貓有多可怕
在新西蘭的一個小島上,曾經(jīng)有一種珍惜鳥類斯蒂芬異鷯,而一只名叫Tibbles的喵咪,僅用一個月就殺光了島上所有的異鷯,戰(zhàn)力堪稱“一只貓團滅一座島”。[1]
一則流浪貓在城市中捕獵的視頻,在Youtube上獲得了近600萬次觀看,貓咪們捕獵時矯健的身姿和同門兄弟花豹不能說是毫不相關,只能說是一模一樣了。
是的,在流浪生活中徹底放飛自我的家貓,靠實力告訴所有人,貓貓不發(fā)威,你真當我是Hello Kitty?

不僅非常能打,貓的食譜還很廣泛。意大利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145只流浪貓殺死的2042只動物中,涉及的物種至少有207種之多。[2]?
2013年,美國《自然》雜志上一篇論文也提到,美國本土每年死在流浪貓爪下的鳥類至少有14億只,哺乳動物至少有69億只。不要看你家貓主子平時安靜乖巧,捕起獵來也不是吃素的。?

在物種繁多的澳大利亞,政府為了保護珍稀動物,2015年就將狐貍、野貓、老鼠、兔子、一并列入“管控”名單。
戰(zhàn)斗能力已經(jīng)如此恐怖,生活在城市里的流浪貓,還學會了“乞討賣藝”。?誰又能抵擋一只撒嬌的流浪貓呢?
然而,經(jīng)過所謂“愛心人士”的投喂,不愁溫飽的流浪貓最快七個月就可以達到性成熟,繼而開始飛速繁育后代。最重要的是,它們一年四季都會發(fā)情。?

在城市的食物鏈中,流浪貓沒有任何天敵,對于小型動物的捕殺也是肆無忌憚。包括蜥蜴等爬行類動物、鳥類、青蛙、魚、昆蟲等都會成為流浪貓的目標。?但這些生物在種子傳播、植物授粉、蟲害防治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
物競天擇本是進化論的正確思想,但瘋漲的流浪貓數(shù)量,正在打破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被拋棄的家貓(無主貓)和有主人飼養(yǎng)但可以自由活動的貓(散養(yǎng)貓)組成的群體,已經(jīng)被列入了“100種世界范圍內(nèi)最惡劣的非本地入侵物種”名錄。[4]?

02 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應對流浪貓造成的生態(tài)隱患,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對貓咪進行捕捉和收容。
通過完善的驅蟲、消毒、注射疫苗以及絕育流程,讓流浪貓成為可以安全領養(yǎng)的家貓,是最理想的局面。?
但現(xiàn)在全球各地收容所的建立也面臨著諸多難題:不明軌跡的流浪貓聚集容易引發(fā)貓咪流行病、民眾對領養(yǎng)流浪貓的意識和意愿都比較低。
收容和救助的工作,主要還是由一些民間自發(fā)團體組織和執(zhí)行。
當流浪貓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傷害比較嚴重,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處理時,一些地區(qū)就會采取更為極端的辦法——捕殺。澳大利亞政府在2015年就出臺了流浪貓清除計劃,到目前已捕殺了超過二十萬只流浪貓。具體方法包括空降毒香腸,誘捕,射殺等。?

另外,還有第三種較為溫和,但費時費力的方法:TNR。?TNR指捕捉(Trap)-絕育(Neuter)-放歸(Release)的模式。先定點測量貓咪的數(shù)量,捕捉并實行絕育后再放歸。絕育后的流浪貓不會發(fā)情,這樣不僅減少了繁殖數(shù)量,還降低了貓咪的攻擊欲望。?

南京師范大學從2018年開始實行TNR至今,抓捕并絕育了超過200只貓,目前記錄在案的校園流浪貓數(shù)量已經(jīng)從2018年的260只降為160只。[5]
不過根據(jù)加州大學一項針對一萬多只貓的種群研究,至少要讓71%-94%的個體絕育,才能夠實現(xiàn)有效的種群數(shù)量下降。[6]可想而知,TNR需要的人力物力是相當大的。
說到底,城市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本沒有流浪貓的一席之地,它們對城市生態(tài)的反噬,其實是遺棄貓咪的人類自食苦果。
要解決流浪貓問題,養(yǎng)貓或不養(yǎng)貓的我們,都應該遵守以下三條原則:不散養(yǎng),不遺棄,不投喂。
不散養(yǎng),就是限定貓咪的活動范圍,不讓它們到處亂跑。一方面能消除它們對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它們感染疾病,遭受意外。一項比較古早的研究表明,家養(yǎng)貓比流浪貓具有顯著更長的壽命。[7]?
不遺棄,是一勞永逸的做法——從源頭上消滅流浪貓。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決定養(yǎng)一只貓貓,就要負起責任陪它走到最后。棄養(yǎng)不管是對貓貓還是對旁人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不投喂,當你投喂一只流浪貓,結果很可能是更多物種在遭殃。如果有能力,把流浪貓帶回家飼養(yǎng),讓它們解除流浪身份重新變回家貓,才是明智之選。?

03 養(yǎng)寵物,請三思而后行
現(xiàn)實生活中流浪的寵物遠遠不只有貓,從倉鼠到貓頭鷹,各種寵物都有可能慘遭遺棄。
2003年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火遍全球,小丑魚成了炙手可熱的賺錢機器,盡管人家是深海魚,并不適合在家飼養(yǎng)。
《哈利波特》帶火了貓頭鷹,一批“愛寵人士”計劃著也養(yǎng)一只貓頭鷹帶自己去霍格沃茲。殊不知這些看似溫順的生物,原本就是森林中異常兇猛的飛禽。原作者J.K.羅琳也發(fā)文呼吁大家不要把貓頭鷹作為寵物飼養(yǎng)。?

《忠犬八公》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順便也讓寵物市場上的秋田犬銷量大增...?然而這些短期的養(yǎng)寵潮流過后,三分鐘熱度的觀眾馬上就會上演一波棄養(yǎng)潮。?
回顧流浪貓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傷害,無辜的它們本不該承擔這些苛責,而這一切的原罪都在于人類將它們帶入社會,又拋棄了它們。?
每一段溫馨的人寵故事背后,一定是充滿信任、相互扶持的平等關系,最怕以愛心作利刃,給了動物們一個家,又親手斷送。
如果你打算養(yǎng)寵物,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不能恪守給它們的承諾,隨隨便便就遺棄,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jīng)親手把它們推向流浪的深淵。
參考資料:
[1]彼得·P·馬拉.《流浪貓戰(zhàn)爭》 [M].商務印書館,2020.
[2]Mori, E., Menchetti, M., Camporesi, A., Tabarelli de Fatis, K., Cavigioli, L., Girardello, M., 2019. License to Kill? Domestic Cats Affect a Wide Range of Native Fauna in?a Highly Biodiverse Mediterranean Country.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7.
[3]Kays, R.W., DeWan, A.A., 2004. Ecological impact of inside/outside house cats around a suburban nature preserve. Animal Conservation 7, 273-283.
[4]Sm, L., Browne, M., Boudjelas, S., De Poorter, M., 2000. 100 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 Selection From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Published by The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 a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 of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12pp. First published as special lift-out in Aliens 12.
[5]Li Y , Wan Y , Shen H , et al. Estimates of wildlife killed by free-ranging cats in China[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21, 253(1):108929.
[6]Foley, P., Foley, J., Levy, J., Paik, T., 2006.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rap-neuter-return programs on populations of feral ca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27, 1775-1781.
[7]Warner, R., 1985. Demography and Movements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s in Rural Illinois.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49,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