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資本積累的過程
積累及其動機
什么是積累
資本主義條件下,剩余:
個人消費
再投資——積累
表現(xiàn)為剩余價值(利潤)
由資本家占有
剩余的不同使用方式
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
買辦階級的“積累率”很低,阻礙了生產力發(fā)展,因此被推翻了。
消費和積累不完全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
奢侈被列入資本的交際費用。
資本家的揮霍仍然和積累一同增加,一方絕不會妨害另一方。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炫耀消費成了工作的“必需”。
積累的動機
資本家的動機不是使用價值和享受,而是交換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增殖。
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如果動機變成了消費,一個人就不再是資本家了。
對價值增殖的追求有利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為更高的社會形式打基礎。
資本家只是作為資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
競爭強化了積累的動機。
內在規(guī)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使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為什么?);
競爭使這個內在規(guī)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guī)律支配資本家,迫使資本家靠不斷擴大資本來維持資本。、
理論模型: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為什么一定要進行積累?
資本追逐剩余價值;
資本之間存在競爭,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的資本能并吞其他資本,從而更好地榨取剩余價值、而在競爭中落下風的資本會被兼并,不再能榨取剩余價值。
積累越多,規(guī)模越大,效率越高,越能榨取剩余價值,也越能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
因此資本要積累。
小知識:功能主義——作用即原因。比如,資本積累為社會主義做了準備,因此資本家積累的目的是建設社會主義。
思考:資本無止境的積累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存在內在矛盾?
綠色資本主義:如果把“保護環(huán)境”變成一種生意,讓資本可以在追逐剩余價值的同時保護環(huán)境,矛盾是否可以化解?
環(huán)境破壞過于嚴重會引發(fā)民眾的不滿,通過“污染轉移”來減輕不滿。但內在矛盾依然存在。
發(fā)明出一種不用擴大規(guī)模也能賺錢的新方式?(“規(guī)定上限“經濟,嚴格限制每個人的消費)
積累過程和社會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
分類:
不考慮技術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只從再生產規(guī)??矗?/span>
簡單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
但現(xiàn)實的積累過程不只是量上的變化,還有:
技術內生變化
社會關系內生變化
社會關系變化比如:工人和資本家的力量對比。
簡單再生產
模型設定:生產只在原有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剩余價值全部被用于消費)

”作為孤立過程的虛假特征“:
資本家墊付工資,養(yǎng)活了工人
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下:
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在資本家階級手中
只有資本家階級同意工人才能獲得勞動機會
只有能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時資本家階級才會同意“提供”就業(yè)工人今天的工資是由他昨天的勞動來支付的。
工人的生活資料的唯一來源是工人的生產。
反駁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假象
資本家可能是靠自己的努力攢下來的資本
長期內資本必然會轉化為資本化的剩余價值。
一開始1000萬,每個月的消費全部剩余價值200萬,5個月后原來的1000萬已經沒了,此時資本家手里的1000萬來源于剩余價值。
工人的消費是生產過程以外的東西
消費保證他們維持和再生產自己
生活資料的耗費保證他們不斷重新出現(xiàn)在勞動市場上
工人的消費也是資本再生產的要素
結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生產產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
擴大再生產
模型設定:全部剩余價值都用于積累,生產規(guī)模變大,但結構不變。

追加資本是工人的無酬勞動
最初投入的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下降(注意,始終存在,但比重不斷減少)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大再生產,不斷擴大對勞動的統(tǒng)治(v \to (v + \Delta v))
總結:資本積累的本質是不斷利用無償占有的別人勞動的成果來繼續(xù)無償占有別人更多的勞動。
用你的勞動占有你的勞動。
資本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現(xiàn)實的資本積累:規(guī)模增大,結構變化。
概念:資本構成
資本技術構成:由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例
資本價值構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即c:v
資本有機構成:由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價值構成,叫有機構成
題目讓算有機構成,就是讓算價值構成。
兩個模型
模型1:技術不變,社會關系可變
生產規(guī)模擴大
有機構成不變

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
描述了一個經濟周期。
模型2:有機構成提高與相對人口

三個規(guī)律
規(guī)律一:有機構成的升高趨勢
資本追求剩余價值
在增加剩余價值的方法中,提高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受勞動者生理和社會條件的限制
因此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增加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成了必然選擇
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是技術構成的升高
規(guī)律二:相對過剩人口
資本有機構成升高意味著:在同樣的資本量下,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了
這種減少不是自然的,而是資本增殖的需要決定的
注意:相對過剩人口的增加不是簡單表現(xiàn)為就業(yè)人口的減少!
比如有時規(guī)模和有機構成一起增加,這時就業(yè)人口不一定減少。
蓄水池:滿足不同時期不同的勞動力需求
產業(yè)后備軍
為資本增殖提高勞動力
壓低工資水平
結論: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意味著失業(yè)問題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
規(guī)律三: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概念:
資本積累:剩余價值變成資本
資本積聚:通過積累,資本變大
資本集中:通過兼并,資本變大
由于有諸多因素限制了資本積累,因而資本積聚也受限。所以資本集中在資本規(guī)模擴大中起主要作用。
促進資本集中的因素:
競爭:大資本有高技術,高分工等優(yōu)勢,在競爭中有利
信用:貸款等金融工具偏向大資本;信用促使小資本聯(lián)合組成股份公司,形成大資本
資本積聚和集中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積聚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會導致資本總額變大;集中是資本的重新分配,不影響資本總額
積聚能擴大資本的規(guī)模,促進集中;集中后的資本更能獲取剩余價值,促進積聚
總結

核心: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矛盾
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