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詩》逐句講解:附在《滕王閣序》之后,一個“空”字道盡了人生

滕王閣詩
滕王閣
王勃 〔唐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
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俯臨著江心的沙洲,佩玉、鸞鈴鳴響的華麗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南浦飛來的輕云在畫棟邊上掠過,傍晚時分西山的雨吹打著珠簾。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蕩,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已經(jīng)度過幾個春秋。
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先說《滕王閣詩》,它是王勃附在《滕王閣序》最后的一首小詩,也是王勃所作,相當(dāng)于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沒有那么密集的知識點,也比較好理解。
另外,在上一期視頻中,我把詩中的朝zhāo讀成了cháo,一會再讀的時候我會糾正過來,也感謝粉絲們把這個問題指出來,否則,真的很容易給不知道的人造成誤解,謝謝大家。


先跟大家解釋一下,古詩是沒有標(biāo)點符號兒的,現(xiàn)在的標(biāo)點符號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不能用現(xiàn)在的閱讀習(xí)慣去理解古詩,對于古詩來說,逗號算一句,句號算一聯(lián)。像這首詩就是四句八聯(lián),分別是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滕王閣,咱們講了五期了,故址在現(xiàn)在的江西南昌贛江江邊,江就是贛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鳴鸞:鸞是鸞鈴,是古代系在馬身上的響鈴,鳴鸞就是馬車跑起來時叮當(dāng)作響的鸞鈴聲。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高高的滕王閣下臨贛江,想當(dāng)年貴人們坐著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參加宴會的那種豪華場面,如今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滕王高閣臨江渚,第一句開門見山,點出了滕王閣的地勢,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在任洪州都督時建的,下臨贛江,可以遠(yuǎn)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是從這句“滕王高閣臨江渚”中生發(fā)出來的,滕王閣的地勢那么的好,但佩玉鳴鸞罷歌舞,過去的繁華場面已經(jīng)不在了。
第一句,寫空間、地勢,第二句寫時間,就是過去和現(xiàn)在的對比,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一種滄海桑田的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這里的南浦云其實是指豫章十景之一的南浦飛云。南浦,原指南面的水濱,后來指南昌舊城門廣潤門外,贛江撫河交匯處一帶的風(fēng)光。
古時候在這里有一個南浦驛,南浦驛旁有一個南浦亭,這塊地方,北臨滕王閣,西倚桃花村,景色宜人,春天的時候,垂柳依依雨絲霏霏,秋天的時候,白云飛逝,雁過驚寒,更添離別的愁緒。
西山,這個西山大概是指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qū)的西山,這個新建區(qū)不是新建的區(qū)啊,人家是個千年古邑。畫棟,就是咱們?nèi)⒂^古建的時候那種有彩繪的棟梁樓閣。
這兩句是說,早上,南浦飛云從畫東邊掠過,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細(xì)雨,這兩句緊承第二句,繼續(xù)描寫滕王閣的冷清寂寞,雕刻精美的梁木,用朱玉做成的門簾多么美多么好,可是陪伴他們的是南浦的飛云和西山的雨,過去的滕王閣也是帝王之子居住的地方,可如今人去樓空一派蒼涼。


物換星移,形容時代的變遷,萬物的更替,這兩句詩是說,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蕩,時光易逝,人世變遷,不知已度過幾個春秋。
從這里開始的后四句,是抒發(fā)生命短暫繁華易逝,人生無常的感嘆。


帝子:指滕王李元嬰
檻:就是欄桿
滕王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前面的“閑云潭影日悠悠”和最后一句“檻外長江空自流”都是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抒發(fā)的是那種孤獨寂寞,只能任時間流淌的哀傷情緒。
“閣中帝子今何在”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檻外長江空自流”,把人們的目光帶到了更廣闊的空間,長江無情的流動著,時間冷漠的流逝著,歷史上無論多么輝煌燦爛的生命,最終都將悄然逝去。
一個“空”字,把全詩的悲傷之情發(fā)揮到了極致,榮華富貴為空,功名利祿為空,情愛道義,亦為空,這就是滕王閣詩。
碼字不易,給個三聯(lián)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