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齊社讀書筆記——《少有人走的路》二
【內(nèi)容摘要】
1.問題和痛苦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面對問題,智慧的人不會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他們會迎上前去,坦然承受問題帶給自己的痛苦,直至把問題徹底解決。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使心靈變得健康。
2.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shè)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3.子不教,誰之過
要讓孩子養(yǎng)成推遲滿足感的習(xí)慣就必須讓他們學(xué)會自律,要讓他們學(xué)會自律,對安全感產(chǎn)生信任,不僅需要父母真心的投入,還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恒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4.解決問題的時機
問題降臨時,勢必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盡可能早的面對問題,意味著把滿足感向后推遲,放棄暫時的安逸或者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這才是對待問題和痛苦最明智的辦法?,F(xiàn)在承受痛苦,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xiàn)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xù)的時間也更長。
5.承擔責任
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6.神經(jīng)官能癥與人格失調(diào)
神經(jīng)官能患者為自己加強責任,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則不愿承擔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與外界發(fā)生矛盾時,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則把錯誤歸替于旁人。
7.逃避自由
大多數(shù)人力不從心的根源,在于他們總想逃避自由,不去為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是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
8.忠于事實
我們對現(xiàn)實的觀念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指引自己的道路。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進行,我們需要努力繪制自己的地圖。繪制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于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在于需要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的內(nèi)容準確翔實。
9.移情:過時的地圖
抱著殘缺的人生地圖不放,與現(xiàn)實世界處處脫節(jié),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心理學(xué)家把這種情況稱之為“移情”。要讓心靈獲得成長,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完全忠于事實。
10.迎接挑戰(zhàn)
完全忠于事實的生活意味著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的嚴格的自我反省。人之為人,就在于我們具有特殊的大腦額葉,使我們有著異于其它動物的反省能力。認識和忠于事實帶給我們的非凡價值,將使痛苦顯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帶來的快樂甚至遠遠大于痛苦。
11.隱瞞真相
黑色謊言就是徹頭徹尾的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xiàn)實完全不符。白色謊言,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一個人應(yīng)該有選擇的表達意見和想法。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除非迫不得已,或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真相就等于說謊;不可因私利欲望隱瞞部分真相;只有在對對方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的隱瞞部分真相;盡可能忠實的評估對方的需要;評估的要領(lǐng)在于,對方能否借助我們提供的事實獲得心靈的成長。
12.保持平衡
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具備克制脾氣的能力。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diào)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13.抑郁的價值
有時患者只想擺脫抑郁情緒,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卻沒有意識到舊的自我已不適應(yīng)新的情況。
14.放棄與新生
放棄自我,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痛苦。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復(fù)存在。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愛,這能使他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更少的痛苦。
15.愛的定義
愛:是為了促進自已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qū)別之一,就是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需要付出努力;愛是一種意愿。
16.墜入情網(wǎng)
墜入情網(wǎng)算不上真正的愛,因為墜入情網(wǎng)不是出于主觀意愿;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定部分地暫時性地崩潰;墜入情網(wǎng)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的促進心靈成長。
17.愛與自律
自律的原動力來自于愛,而愛的本質(zhì)是一種意愿。自律是將愛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法。
18.愛與獨立
愛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yīng)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19.信仰與世界觀
一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只有一小部分屬于意識層面,多數(shù)患者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內(nèi)容,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人的信仰來自其文化環(huán)境,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我們無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經(jīng)驗的影響,只能依據(jù)狹窄的人生參照系來待人處事。
20.科學(xué)與信仰
科學(xué)的信仰,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fā),采用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和歷史教訓(xùn)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和世界觀。
21.我們不能憑主觀意愿創(chuàng)造出恩典,但卻可以打開心扉迎接恩典的降臨。
我們要把自己變成自律、心中充滿愛的人,不求回報地滋養(yǎng)自己和別人,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可愛的人,這樣愛就會在不經(jīng)意間降臨到我們身上。心智成熟之旅艱苦卓絕,無論是思考還是行動,你都離不開勇敢、進取和獨立的精神。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上帝的境界。
22.意識的進化
要使心智獲得成熟,必須認清自己的偏見和局限。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為“意識的成長”,或是“有意識的進化”。
心智成熟的終極目標是天人合一,即個人與上帝應(yīng)當具有相同程度的認識。
既然潛意識就是上帝,界定心智成熟的目標:使意識達到上帝的境界,使我們整個人完全成為上帝。
我們代替上帝為人類服務(wù),去播灑愛的雨露,在沒有愛的地方創(chuàng)造愛。我們可以讓同胞們產(chǎn)生和我們相同的認知,進而推動整個人類的進步。
23.力量的本質(zhì)
事實上,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最終擺脫迷蒙的狀態(tài),這才是應(yīng)該提倡的做法。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經(jīng)歷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投機取巧或頭腦中的靈光閃現(xiàn),很難達到目標。真正的自知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我們踏出任何一步,都須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我們更應(yīng)該態(tài)度謙虛,腳踏實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學(xué)習(xí)和進步的過程。
24.對恩典的抗拒
為什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實現(xiàn)心智的成熟和進化呢?我認為,恩典的雨露滋潤每一個人,人人都可以公平地分享到屬于自己的部分,只是大多數(shù)人拒絕承接恩典,不理踩上帝伸出的雙手罷了。
原因就在于我們懶惰的天性,我們體內(nèi)都含有焗的原罪成分??镜牧α看偈刮覀児室鈱怪委煹牧α浚刮覀儗幙傻眠^且過,不愿耗費任何力氣,只想維持當前的生存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