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锏的正確稱呼應該是“撒手锏”?

殺手锏是當代討論強力新式武器裝備時最常用的一個詞匯。往往是指能夠出其不意,一招致勝的得非常見的武器系統(tǒng)。而是一旦使用殺手锏,往往是“不按照慣常套路出牌”的一招制敵。比如當前往往把ASBM這種全球罕見的反艦彈道導彈。作為克制超級大國強大的海上機動航母戰(zhàn)斗群的殺手锏武器。理解了ASBM的特殊威力,就明白了什么是當代武器系統(tǒng)中的殺手锏,不過說起來比較奇怪,在古代的冷兵器中,并沒有一種武器叫做“殺手锏”,倒是有一種相應的作戰(zhàn)方式叫做“撒手锏”。那么什么又是撒手锏呢?這就要首先說說什么是锏這種冷兵器。锏”的解釋是:“古代冷兵器,多用鐵或者銅等金屬制成,長條形,有四棱,無刃,整體重量大于單手持握的刀劍,但是又比鐵錘等重兵器相對輕一些。下端有柄,

單手持握作戰(zhàn),而使用者往往采用雙手雙锏作戰(zhàn);也有采用單锏甚至多锏的使用者,多作為長矛、長柄刀等長兵器的補充。由此可見,锏是一種靠重量和動能為主的打擊類武器,其殺傷作用并非靠刀刃。而是主要靠揮舞起來的動能。因此锏的重量普遍大于單手持握的馬刀之類。但是锏又普遍比鐵錘或者狼牙棒更輕一些,因此可以更方便地揮舞和頻率更高的敲打對手。而锏上又有一定的棱線,這樣擊中對手之后的殺傷效果,又比單純的圓柱形的鐵棍之類更強。因此锏本身就像是有棱線的短鐵棍,自古是十八班兵刃之一。锏可以在馬上作戰(zhàn)使用,也可以在陸地上徒步作戰(zhàn)。由于鐵锏或者銅锏本身的厚度和單位自重明顯大于普通的刀劍。而且锏一般從上到下都是全金屬的,沒有長木柄等薄弱部位。因此單手持握

刀劍的使用者,多數情況下,不敢和使用鐵锏或者銅锏的力大者硬碰硬的拼殺,因為比較輕薄的單手刀劍,很可能被堅硬的鐵锏當即打的卷刃變形甚至直接打斷。因此自古以來善于使锏者,往往身高力大,僅次于使用鐵錘或者狼牙棒者。說明白了什么是锏,就好理解什么是撒手锏。所謂的撒手锏,就是在近距離的冷兵器拼殺中,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擲敵人。一般的锏長度往往不超過當代的1米,最多到1.2米,因為使用锏的威力雖然不小,但是最大的短處就是打擊范圍不大,即使在馬上揮舞,最多也只能殺傷周邊1到2米的范圍。但是突然撒手把锏投擲向對手,則打擊范圍可以一下子擴大到10米以上。而且前說了,锏的重量普遍較大,最少有十來斤的自重,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一旦拋出去擊中對手,即使有盔甲保護也很可能被當即打落馬下。

如果擊中面部等無保護的部位,甚至可以直接將對手擊斃或者至少當即喪失戰(zhàn)斗力。這就是撒手锏的厲害之處。而且在馬上使用雙锏者,可以至少有兩次投擲殺傷對手的機會。在極近的距離內,讓對手防不勝防。而使用短锏者,也可以在長兵器之外,突然投擲短锏,當做特殊的飛刀或者飛錘一類的安全,也讓對手相當頭疼。在歷史戲文中,最善于使用殺手锏的是隋唐著名好漢秦瓊,最拿手的絕招就是祖?zhèn)鞯娜鍪诛?。而且是槍里加飛锏。秦瓊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武將,是否真的善于使用飛锏就不得考證了。由于撒手锏與殺手锏讀音和意義都比較近似,因此到了現代,殺手锏的說法大大超過了原始的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