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5000公里的導彈能不能算洲際導彈?

某國發(fā)射了一枚射程5000公里的三級固體火箭,就說成功地實驗了洲際彈道導彈。但是大多數(shù)人的常識都認為,射程起碼有8000公里才算是洲際導彈。那么正規(guī)的洲際導彈定義,到底射程多遠算入門?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查了一下資料后認為,全球至今并沒有對洲際導彈射程的準確定義。卻只有對中程導彈有明確的基本定義。這就是根據(jù)1988年美蘇簽訂的銷毀雙方幾乎全部中程導彈的條約。那么射程在500公里到5500公里的導彈都算是中程導彈。當時把中導的射程提高到5500公里。其實是對前蘇聯(lián)SS20這種強力的核導彈量身定做的標準。實際上當時美國對等銷毀的潘興2式導彈,最大射程也不到3000公里。而前蘇聯(lián)卻銷毀了全部的射程5500公里的SS20核導彈,在數(shù)量和射程上都是明顯“吃虧”的。

而后來多達350枚的拆下核彈頭的SS20導彈往太平洋的銷毀海域發(fā)射,居然100%成功??梢娺@種核導彈如果留存到今天,對全球尤其是歐亞大陸的威懾到底有多大。5500公里的射程,從蘇聯(lián)腹地可以任意打擊歐亞大陸的其他地方。如果把歐亞分成兩個大洲,那么SS20已經算是標準的洲際核導彈了。但是再強大、可靠度再高的SS20,也無法打擊北美大陸的任何目標,因此蘇聯(lián)人認為這就是一種中程導彈而不是洲際導彈。而對歐洲西部同樣擁有戰(zhàn)略彈頭的英國和法國來說,他們的戰(zhàn)略系統(tǒng)瞄準的基本也是前蘇聯(lián)。而且最后只保留了潛射戰(zhàn)略系統(tǒng)。其射程同樣只需要5000到6000公里就都夠了。為了保險起見,也不過射程最大保持8000公里。因此原則上來講,射程6000到8000公里的導彈就可以算是洲際導彈。但是在冷戰(zhàn)時代,英法都只算是敲邊鼓的角色。

前蘇聯(lián)甚至拿出1枚SS18重型洲際導彈。那么其任何一枚可以攜帶的彈頭的總量都比英法任何一家的大城市的全部數(shù)量都多。而這種重型洲際導彈在冷戰(zhàn)高峰年代甚至部署了數(shù)百枚,而且射程高達1.5萬公里以上。很顯然在前蘇聯(lián)的思維慣性里,只有可以覆蓋北美所有戰(zhàn)略要點的導彈,才可以叫真正的洲際導彈。那么射程必須在9000公里甚至1萬公里以上才合格。而作為最主要的對手美國人看來,他們的主要戰(zhàn)略力量在水下??梢詮暮I峡拷鼘κ值谋就猎侔l(fā)射,因此潛射洲際導彈的射程起步標準基本是8000公里;而部署在其本土的井射民兵洲際導彈,基本射程都是1.15萬公里起步。因此對當年的美蘇兩國大國來說,其洲際導彈的射程標準就是8000公里起步。而對歐亞大陸上比較靠中部和南部的國家來說,如果想要打擊北美的戰(zhàn)略目標,

甚至需要1.2萬公里起步。真正要無縫隙全覆蓋,甚至需要1.4萬公里以上才算保險。由此可見洲際導彈對不同地理位置的大國來說。其實基本的射程起步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除了看自家的地雷位置,還要看自家準備瞄準的戰(zhàn)略對手的地理位置在地球的哪個具體方位才行。由于當今大部分全球性大國和有野心的中等強國都在北半球,因此如果相互提防的相互瞄準,那么潛射導彈射程8000公里起步,路基洲際導彈1萬公里起步都是最低要求。如果低于這個標準,就很算做真正的洲際導彈。另外,洲際導彈可以采取高彈道減射程打擊,也就是把彈道抬高的比較大,一般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導彈,其彈道最高點基本都在800公里左右。而如果把彈道最高點提升到1500公里以上,則可以打擊5000公里之內的目標。

不過這樣會產生射程的浪費。而且彈道過高,會增加對手預警和攔截的時間段,而高彈道下,對彈頭的攔截難度也會降低。不過高彈道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有限的國土范圍內試驗全彈道和全要素,一般只作為試驗措施存在。而洲際導彈的射程和發(fā)射系統(tǒng)的關機速度直接正相關。射程6000公里以上的導彈,要求關機速度一般在6.8公里每秒以上。低于這個關速度的一般也不算洲際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