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美元可以采購多少新式戰(zhàn)略裝備?

現(xiàn)代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不發(fā)生則已,一旦發(fā)生那么必然是異常激烈且消耗巨大,想臨時生產(chǎn)和快速裝備主戰(zhàn)武器基本不可能。因此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打的就是存量。超級大國之所以是超級大國,就是因為武器裝備在幾十年的冷戰(zhàn)中存量巨大。其裝備相對比較先進,其實也可以看做是技術存量的體現(xiàn)。不過任何帝國都有個顯現(xiàn)老邁到低效率的過程,即使超級大國也擺脫不了這個客觀規(guī)律,雖然當今的超級大國的年軍費已經(jīng)高達7200億美元,但是真正用來采購新裝備的份額已經(jīng)降低到19%,不到五分之一。即使這五分之一的費用,使用效率也越來越低。比如分攤到超級大國海軍的年裝備采購費超過160億美元,但是卻平均每年只能下水不到8萬噸的新艦。而如果同樣的資金交給新興大國的船廠,那么則可以下水同樣質量,

甚至更高品質的主力艦船超過30萬噸。也就是說,以同樣的資金。新興海軍的利用效率是超級大國海軍的3.5倍甚至更高。當然也不是在所有的領域,兩者的資金利用效率都是三倍以上的差距。比如,超級大國空軍采購資金的利用效率明顯高于其海軍,即使F35這種五代機也可以壓價到1億美元以下一架。不過整體來說,后起大國的軍費利用效率是老舊大國的一倍以上是基本可以實現(xiàn)的。以同樣的資金,可以采購更多的先進新式裝備。除了資金利用效率高,還在于后起國家的軍事資產(chǎn)存量本身更少,因此常年的維持費用相對更低。超級大國現(xiàn)在超過80%的軍費其實是用來維持日常的人力、維修維護和訓練的開銷,真正用于采購新裝備的資金就被擠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后起大國歷史包袱小,可以拿出30%甚至35%的資金用來采購新裝備。

后起大國還有第三個優(yōu)勢,這就是雖然年度資金的絕對值對比超級大國還不到三分之一,但是每年的增量相當可觀。最近幾年的年增量都在6%到7%之間。而超級大國的年增量很難超過3%,因此兩者的絕對增量有日益拉近的趨勢。如果新興大國未來每年的增量是120億美元,加上固定年采購費用280億美元,那么每年就是400億美元,未來5年下來,總計將是2000億美元。那么2000億美元可以采購多少自產(chǎn)的先進軍事裝備?也就是可以上桌那些“新硬菜”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簡單一算就知道。這筆資金可以采購1000枚多彈頭洲際導彈,包括配套的6000枚戰(zhàn)略彈頭;等于是一次性增加60個洲際旅!或者采購2000架重型五代機;或采購400架隱形洲際轟炸機!或者是20艘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或者100艘核潛艇!任何一個選項都能徹底改變?nèi)虻膽?zhàn)略平衡態(tài)勢。

當然,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自然是“全都要”!因此不妨調(diào)整為。新采購200枚多彈頭洲際導彈和配套的至少1200個戰(zhàn)略彈頭;編成12個全新的洲際導彈旅。新采購400架重型五代機;新采購80架隱形洲際轟炸機。新裝備4艘10萬噸級航母;新裝備20艘核潛艇。增加這五項戰(zhàn)略資產(chǎn),足夠有初步能力維護這個星球的和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