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的明代公路片,不只是好看

?采訪?| 趙景宜
?編輯?| 蕭奉?程遲
在《長安十二時辰》后,馬伯庸寫下了最新的長篇小說《兩京十五日》。
在這部新作里,他做了很多新嘗試:二十四小時變成了十五天,由過去的單主角變成了四個,故事發(fā)生在明朝。他告訴硬核讀書會:“主角變多了,對作者腦力考驗很大,單情節(jié)延展性變得更寬闊。”
?
一個周六早上,在北京望京,馬伯庸接受了硬核讀書會的采訪。他變得更瘦,但同樣健談、反應(yīng)迅速。
除了新書,馬伯庸還聊了不同小說體裁對自己創(chuàng)作影響、歷史、閱讀、個人創(chuàng)作習(xí)慣。他會隨時隨地寫作,每天必須完成三千字。他透露,新的小說已經(jīng)在寫了,“選的朝代和題材,以前都沒有碰過,全新的挑戰(zhàn)“。

回到《兩京十五日》,這本書取材自明朝皇帝朱瞻基的一段真實經(jīng)歷。出處在《明史》,但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xiāng),受遺詔,入宮發(fā)喪?!?/p>
?
這十幾天,太子匆匆從南京回到北京去繼承皇位,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機與陰謀?歷史,對于馬伯庸來說,充滿了想象。

在小說的設(shè)定里,太子遭人埋伏,只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逃離戒備森嚴的南京城,躲過各路追兵,一路走水路最終回到皇宮。
同行的,還有來路不明的女醫(yī)生、頗有太宰治氣質(zhì)的南京城捕快,以及日后成為一代名臣的于謙。?
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當成古代公路小說來閱讀。
?
馬伯庸稱,小說分為不同類型,不過是為了方便書商和評論家。“歷史只是一個舞臺,一個背景。小說,更多是看你有沒有足夠強的想象力,和實現(xiàn)它的能力“。


推理和歷史:要講究信息的公平
?
從南京到北京,約有1050公里。
經(jīng)過計算,馬伯庸認為在古代,走水路是最實際的方式。
他設(shè)想過騎馬,盡管驛站能夠換馬,但人很難晝夜都在馬背上。水路很慢,但好在能不分早晚地向前,人只需要待在船艙。
?
為了寫這部小說,馬伯庸專門把沿途的所有驛站,包括名字和位置都標記了起來,“但90%都沒用上,想給讀者提供一個真實可信的推理過程“ 。
馬伯庸稱,之所以在書的附言部分,向讀者展示計算過程,是因為“不想給讀者灌輸,作者說走水運,就走水路,要探究出它的合理性”。

馬伯庸講究信息上的公平,認為作為虛構(gòu)性的小說,更要做到信息上的公平。
他舉了生活的例子:
“比如,我今天說不小心遲到了,你對我的話不會很信服,在想會不會是我耍大牌。
但我說,不好意思,今天起床晚了,因為昨天很晚接受了一個采訪,導(dǎo)致趕上了北京的早高峰,打不上車。我只好騎著共享單車.......這些細節(jié)有了,你就相信我不是故意遲到的。
小說也一樣,要提供足夠硬實、讓人信服的細節(jié),這樣才能進入到小說。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讀者拽到自己的小說世界來。這個過程就是取得信任的過程?!?/p>

有“較真”的作者,就會有同樣“較真“的讀者。每次新書出版,馬伯庸都會留意讀者們的評價。
在《兩京十五日》出版后,有人發(fā)來各種截圖,指出某處情節(jié)的方位有些問題。有人會查小說中提到的人物,對照各類歷史書籍,考究哪些是真實的,哪些來自作者的杜撰。
?
馬伯庸說:“這樣的互動,非常有意思。”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讀者通過這樣的互動,參與到作品中來。


歷史,會給今天啟發(fā)
?
每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小說完成后,它都會變成開放的故事,成為讀者的游戲。
?
去年,馬伯庸寫了歷史紀實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講述了六個塵封已久的民生往事。這本書的準備工作,也算是小說《兩京十五日》的預(yù)練。
馬伯庸稱,明代是一個復(fù)雜的朝代?!八枪糯袊慕K結(jié),又是近代中國開端。明代以來的歷史,也是我們?nèi)谌胧澜绲臍v史。這種復(fù)雜感,讓我覺得很有興趣“。

在《兩京十五日》,有一個隱含的主題:為什么朱棣,要把首都從南京遷往當時的北京?
特意來南京考察的太子朱瞻基,從漕運路上回到北京后,為什么放棄了遷都計劃?
小說中,更多是一種平民視角,在龐大漕運利益網(wǎng)絡(luò)背后,也關(guān)系到了數(shù)十萬普通人的營生。
?
馬伯庸說:“很多人也看過《明朝那些事》,和其他一些講明代的歷史書,里面都會提到遷都的事情。如果我單純問你,朱棣為什么遷都?你不會理我,但寫成了小說,人們看完后,會愿意去想一想。通過小說,給歷史提供新的理由和思考空間?!?/strong>

馬伯庸希望自己的小說能給讀者一些啟發(fā)。
比如在思考歷史的時候,人們能更多從利益方面考慮問題,而不是歸因于道德。“很多事情,看起來是個道德事件,實際上背后是利益糾葛。我們看待歷史事件時,要從古人視角考慮,而不是以現(xiàn)代人的觀點先入為主”。
?
這些都能幫助今天的人,從歷史中反思自身?!耙磺袣v史的事件,都是對當代的教訓(xùn)。你能吸取多少教訓(xùn),就能少走一些彎路。雖然社會在變,科技、經(jīng)濟都在變,但是人性始終不變”。
?
最后,馬伯庸談到了自己。他講到了三國的官渡之戰(zhàn),有人勸袁紹趁著曹操離開的時候,選擇進攻。但袁紹以“兒子病了,沒心情”為由拒絕了。
很多人罵他優(yōu)柔寡斷,為了一些小事,不顧大局,導(dǎo)致了戰(zhàn)爭的失敗。但一次,馬伯庸帶著生病的兒子,抱著他打點滴,心里很焦急,沒心情刷微博、玩游戲。
他說:“那個時候,我就能理解袁紹了。雖然我和他的時間、身份,都隔著很遠,但我能理解他,愛子生病,確實心亂如麻。他不再單純是愚蠢的軍閥,做不了什么決定的諸侯形象。從父親角度來看,至少他是個好父親?!?/p>
?
馬伯庸還告訴我們,人總會隨著閱歷增長,對同一個歷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斑@就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應(yīng)和?!?/p>


專訪馬伯庸
?
硬核讀書會:你的新作《兩京十五日》出版了兩個月,你會主動去看讀者的反饋嗎?有哪些評價,你覺得很有意思?
?
馬伯庸:每次出新書,我都會關(guān)注讀者的反饋。自己寫的東西,得到大家認可、喜歡,我很高興。一些批評,就一邊哭著一邊虛心接受,看下次能不能把短板彌補過來。
在微博上,我會設(shè)置話題詞,比如兩京十五日,也有些讀者會@我。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反饋,有個讀者對明代南京的布局圖很了解,他指出了我一處描寫不夠精準,方向有問題,發(fā)了許多截圖。這個意見實在太精確,非常專業(yè)。我只能說,希望再版時改正過來。
?
小說有個情節(jié),講主角被追到南京城墻上,后面有追兵。城墻很高,跳下去會摔死,我寫當時高度六丈五尺。大多數(shù)人,就一掃而過。
有個讀者畢業(yè)課題就是研究南京古建筑,很較真,查了考古報告,上面指出南京城墻最高處是30多米,換算成古代單位,恰好是六丈五尺。我告訴他,也沒什么高深的地方,我也是看了考古報告,在書里做的換算。我很喜歡這種互動。

硬核讀書會:有什么樣的小說文體,影響了你?
?
馬伯庸:各種類型的小說都對我影響不小。像日本的推理大師,無論是本格、變格、還是社會派,我看的都不少。包括美國的西德尼·謝爾頓 、邁克爾·克萊頓。一些通俗小說家、純文學(xué)小說,在不同維度,都對我有影響。
?
硬核讀書會:王小波說過,他只是愿意將一些故事寫在過去,一些寫在未來,這些不代表寫的就是歷史或科幻小說。你怎么看?你認同人們稱你的小說為“歷史小說”嗎?
?
馬伯庸:我覺得歷史小說的分類,只是方便書商上架,為了方便后世的評論家分類用。但寫的時候,不會說我寫的是歷史小說。
實際上,歷史只是小說元素之一。推理和歷史并不矛盾,你可以寫個歷史推理小說,以狄仁杰為主;或者寫一個歷史科幻小說,比如錢莉芳老師寫的《天意》;甚至我們可以寫歷史言情,寫一個歷史政治斗爭。
歷史只是一個舞臺,一個背景。比如《長安十二時辰》,當時我是想寫一個反恐小說,只是把它放在歷史中而已。小說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和你的實現(xiàn)能力,有沒有足夠強。

硬核讀書會:歷史作為舞臺,它有哪些好處?
?
馬伯庸:在中國,我們的歷史太深厚了。我們放在特定背景下,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會幫助讀者去理解小說中的世界。
《長安十二時辰》,我選在唐代天寶年間。讀者一看就知道,這是盛唐的巔峰,長安城是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我不需要解釋長安城在當時有多么偉大,大國情懷就有了。
包括《兩京十五日》,有個角色是于謙,我不需要描述他的背景和性格。讀者自然會想起,?在漢王朱高煦之亂中于少保形象。

硬核讀書會:在寫歷史小說時,你都會去原地踏察,這種考古有什么幫助?
?
馬伯庸:其實,大部分地方都已經(jīng)不存在了,只有些殘存的感覺。實際上,包括出門旅游,看到的并不是東西本身,而是去想象。想象古人也站在同樣的位置,看到了同樣的風景,他們會是什么心態(tài)?這樣的感覺很微妙,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
?
我去南京考察時,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太子在港口的炸船處,我設(shè)想的是一片開闊的水域,有雄偉的關(guān)卡。但當我站在城墻上,水路和水閘的遺址,能看得很清楚,都和我的想象不太一樣。我只好回到小說開頭,重新調(diào)整了一下,符合現(xiàn)在看到的事實。去原地,是為了找到感覺,不讓小說只是簡單的杜撰。有很多東西,你不去現(xiàn)場看,很難想象到。
?
硬核讀書會:可以介紹一下小說里四位主人公嗎?
?
馬伯庸:這有點劇透。這部小說和以前不一樣,以前都是單主角,這次是四個主角。落難的太子、一個是南京城的不知自己身份的小捕快,心思縝密的女醫(yī)生,郁郁不得志的小官員。
實際這幾個人,共同點是都處于弱勢地位,嚴格意義來說都是小人物。當然太子不是小人物,但當他被追殺的時候,也是身份卑微。我寫小說,喜歡以小人物為切入點,借著他們的眼睛把明代看一下。你寫一個皇帝,很難真正看到民間,只有寫小人物才行。

硬核讀書會:小說里,有提到明代江南中國水牢、密閣,可以介紹一下嗎?
?
馬伯庸:水牢是中國傳統(tǒng)刑拘,你站在水里,不能蹲下。你蹲下就淹死。但站著就很難受——體力不夠了。水牢剛進去沒什么感覺,時間越久,恐懼感油然而生,里面也是黑的,它特別巧妙利用了人的心理。
密閣有些像西方的安全屋,在城堡里設(shè)置,有人入侵時,迅速躲進去,敵人打不進來。你可以從容報警,通知外面人來援救。這些東西都有史可據(jù),我只是藝術(shù)化的集中了起來。
?
硬核讀書會:你寫過三國、唐代、明朝,因為對這些朝代有偏好嗎?
?
馬伯庸:只是正好寫了這三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它的魅力所在,后面還要寫別的朝代。一個時代不是簡單的好、壞,喜歡或不喜歡來概括,而是看這個時代,能不能提供足夠的復(fù)雜度。
其實明代和現(xiàn)代生活很像了,它沒有夜禁,晚上可以在外吃喝玩樂。明代算是古典中國的終結(jié),同時又是近代中國開端。它有歷史以來最為集權(quán)的皇權(quán),這個皇權(quán)達到了巔峰。
同時,明朝又非常開放,有日本的倭寇,高麗過來的官員,有葡萄牙、荷蘭人,包括西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科技、文化。這種復(fù)雜感,讓我覺得很有興趣。

硬核讀書會:在寫作上,你有哪些習(xí)慣?
?
馬伯庸:我喜歡特別吵的地方。一次最美好的體驗,是在工地旁邊的一家咖啡館,那個咖啡廳還靠著商場的空調(diào)出口,有工地的聲音,空調(diào)的嗡嗡嗡聲。
這個聲音能讓一般的人瘋了,咖啡廳都沒人,但我在那坐了一天,寫作狀態(tài)很棒。我寫作不限場地,背著電腦包,走到哪寫到哪。機場、候機休息室,包括火車上。我在出版社等人時,也會自己找個工位,寫起來。
?
喜歡吵鬧,更多是安全感的原因。我中學(xué)時,喜歡在上課時——尤其是數(shù)學(xué)課——寫東西。如果你埋頭寫,兩邊佷嘈雜,我就知道老師在講課,同學(xué)在聽課,自己很安全。什么時候,我寫著寫著,周圍安靜了,就要倒霉了。老師一定在某個角度盯著我,同學(xué)在旁邊同情地看著我。安靜的地方,讓我隱隱不安,這是童年陰影。
?
硬核讀書會:有什么其他歷史小說,可以推薦給讀者?在閱讀上,你有什么建議?
?
馬伯庸:《金甌缺》,最值得推薦,徐興業(yè)先生寫的。他講的宋代的靖康之恥,對器物的描繪、人物的刻畫、時代氛圍的描寫,都是頂尖的。
這書一共有四卷,推薦大家看前兩卷就好。后兩卷不是寫的不好,而是寫的太好了,但因為寫的是靖康之恥,所以寫的越好,就越痛心。
這部小說,我看了無數(shù)遍,但后兩卷只看過三、四遍??戳酥箅y受得不行,要郁悶半天。這是文學(xué)的魅力所在,文學(xué)不回避痛苦。

關(guān)于讀書,一定要雜,不要讀某一類的書。所以我特別不喜歡在網(wǎng)上買書,網(wǎng)站有推薦算法,不停推薦你想讀的書。但讀書不是這么讀的,讀書要讀不知道的、沒讀過的書。
去書店的好處就是,你一掃書架,一目了然。有些書你想象不到,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但看這個書的名字,就知道是你想要的。
現(xiàn)在我給自己設(shè)立原則,每逛一家書店至少買一本,哪怕沒我想要的書。實體書店很困難,想盡自己能力幫幫他們。

關(guān)注硬核讀書會,留言發(fā)揮你的腦洞
你想看馬親王下一次寫什么?

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硬核讀書會】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未經(jīng)本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