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幽默育兒 給生活添一顆方糖
各位讀者好,我是憨媽琪琪,很高興第一次與你見面。開此號的目的很簡單:1、給出育兒干貨;2、陪兒子一起成長;3、積累粉絲,希望終有一日\有朝一日\云開月明能變現(xiàn)。咦,這么直接,算不算一種清澈的幽默?

我賬號的簡介是“快樂育兒”。但是我在育兒過程中也感受到很多的不快樂。未婚時,我嫌棄親戚家的孩子們無休止地玩鬧,一天也沒個清凈。兒子的到來純屬隨大流。
畢業(yè)、工作、結(jié)婚,突然有一天,我便無知地背負上大眾都有的軟肋——孩子。他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崽,幼兒園從不睡午覺的狠角色,讓我這個中年人甚是乏累。
感受歸感受,咱們做人還是要有底線,必須秉持負責任的態(tài)度育兒。到底什么是幽默育兒呢?我認為它是用“有分寸感”和“有設(shè)計感”的言行化解難題的一種教育方式。
如何在感知到不快樂的前提下,還能幽默育兒呢?這需要我們本身是一個略懂幽默的且擅長正面管教的大人。當然人的才能不一樣,不會幽默的人也不必勉強,你可以自有一套育兒方式。

言歸正傳,首先,什么是分寸感?
話說我成長于一個以“挖苦、嘲諷”為樂趣的家庭,我也一度將之視為幽默感,比如兒子半天找不到他的襪子,而我快速找到后便說:“你眼瞎啦?就在這里啊。”兒子雖然還是一副笑臉,但我知道他并不開心。為什么我如此先知先覺呢?因為小兒很懂“以彼之道,還之彼身”的道理,被黃毛小兒數(shù)落眼瞎的感覺并不好受。
育兒中的種種跡象告訴我“挖苦和嘲笑”并不是幽默,這是缺乏分寸感的表現(xiàn)。孩子不是我們的敵人,他需要的是給予他悟力和寬容的幽默,而不是成年人的僭越和不友善。如何把握這種分寸?只要把孩子當成是“別人家的孩子”,那么便能時刻掌握這種分寸。

其次,什么是設(shè)計感?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比如喊兒子起床這件事,我家經(jīng)常通過角色扮演叫他起床。熊爸爸要給熊兒子撓癢癢,兒子被折騰地受不住,便也笑嘻嘻地起床了;忽悠兒子切菜時,便以“大廚”稱呼之,滿足他小小的虛榮心;兒子說我是壞媽媽時,我便笑著說:“你是我生的,我是壞媽媽,你就是壞寶寶啦?”他聽后一定會改口稱“我是好媽媽”。我想:好的父母也一定是好演員。
另外,還有精神上的“設(shè)計感”。
阿Q精神亦是幽默的一種,給自己找一個甘之如飴的理由,讓自己心甘情愿付出這育兒的20年光陰,比如“孩子是來討債的,討要的是我欠父母的那筆債”;大人也需要如阿Q般地健忘,工作中不免遇到糟心事,要將工作和生活分開,將情緒垃圾扔在工位上,回家后要調(diào)整心態(tài)。
以健康心理育兒,才不會讓孩子陷入代際相傳的情緒魔咒。
適時撒嬌也是一種設(shè)計,當孩子因為被吼而哭泣時,我們應(yīng)該立刻蹲下來,讓孩子能夠平視我們的眼睛,聽我們?nèi)鰦傻貑枺骸鞍职皱e了,你可不可以原諒我?”
撒嬌可以有力地平復(fù)孩子的情緒,接下來才能認真分析雙方的對錯。當然,如果能不吼不叫地教育孩子更好,正面管教的核心便是“溫柔且堅定”。

最后,我想說生活中碰到兒子無理取鬧,有時真有點束手無策。如果采用威脅或吼叫的方式,顯得我不尊重他,還讓孩子誤會媽媽不愛他。
我想:用幽默育兒,既能讓自己開心,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幽默感。
王小波說:“我們的生活有諸多障礙,真他媽的有意思,這種邏輯就叫黑色幽默?!?育兒路上的障礙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保持幽默感,甚至可以說是“苦中作樂”,讓孩子開心,才能四兩撥千斤,大而化之。
生活如果是一杯苦咖啡,幽默便是那一顆方糖。倘若必須要面對生活的難,笑臉總比哭臉要好看得多喲!(全文1411字,感謝閱讀。)
歡迎關(guān)注“憨媽琪琪”公眾號,更多育兒干貨在這個號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