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裝史考研筆記總結:(近世紀)巴洛克時期服飾—《西洋服裝史》第二版李當岐

以下文章圖片臨摹自《西洋服裝史》第二版李當岐中的插圖
巴羅克(17世紀)
文化背景
17世紀是歐洲動蕩的變革期,幾乎所有國家都參與了歐洲著名的三十年戰(zhàn)爭。荷蘭建立了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這種時代產生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強有力的藝術風格,所謂巴羅克風格。其特點是:過分奢華的裝飾,自由流暢的線條,平坦彎曲的外形,氣勢雄偉,氣氛緊張,動感強烈,光影豐富,打破各種藝術界限,講求裝飾,感情色彩強烈。“巴羅克”作為繁榮于歐洲17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涉及建筑、繪畫、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對歐洲社會有著巨大影響,這時期服裝同樣反映了社會的審美情趣。在服裝上,巴羅克樣式把文藝復興時期獨立的部件完整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種流動的、統(tǒng)一的基調,部件之間的界線消失,整體感增強了,表現出強有力的、躍動的外形特色。其服裝不拘泥于傳統(tǒng)造型,自由地隨意追求變化,專注于細節(jié)和技巧,比起裁剪、縫制的精致程度,人們更加重視衣服表面的裝飾,到處濫用蕾絲、緞帶、刺繡等進行非常女性化的過剩的華美裝飾。
荷蘭風時代(1620-1650)
背景:在17世紀初擺脫了西班牙的統(tǒng)治,建立了歐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荷蘭共和國。依靠制造業(yè)和海上貿易迅速發(fā)展,成為歐洲強國,取代西班牙掌握流行的主導權。
服裝特征
荷蘭風時代是長發(fā)、蕾絲、皮革流行的時代,也被稱為“三L”時代。服裝上把西班牙風時期的分解的服裝部位重新組合,變僵硬為柔和,將銳角拉平為圓弧狀,整體感覺從緊縛走向了寬松,服裝逐漸擺脫僵硬和繁復裝飾的傳統(tǒng),拋棄了拉夫領、填充襯墊,填充物苛爾·佩凱和法勤蓋爾被取掉。如果說西班風服裝是虛偽的人工的貴族樣式的話,那么,荷蘭風服裝則是實用的市民服。荷蘭風那實用化、市民化服裝正是男裝現代化進程的發(fā)端。直到三四十年代,男女裝才完成了荷蘭風特征。但這種實用的市民性到17世紀中葉延漸被夸張和變形,向裝飾過剩方向發(fā)展。
男裝
由于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的影響,便于活動的騎士裝成為時髦,這促使男裝先于女裝向實用化方向發(fā)展。男裝的填充物被取掉,束縛身體的部分得到緩解,整體造型變寬松。服裝主要有達布里特騎士裝,馬褲、拉巴領。
達布里特騎士裝(普爾波萬)中的填充物被取掉了,衣長變長,蓋住臀部,肩部成為大斜肩,拉夫變成了大翻領或折翻下來的平領和披肩領,腰線設在自然腰線上。30年代后,腰際線上升,呈高腰身。腰際線下方呈波浪狀的下擺(佩普拉姆),常常是裁成幾片的小垂片,有的騎士裝還有裂口蕾絲露出襯衣的裝飾。男服胸前和袖子上仍有縱向的斯拉修裝飾,雙肩上仍保留著埃波萊特。拉巴領取代了拉夫,拉巴領是用花邊或者帶花邊的亞麻布制成的,由美麗的蕾絲作裝飾,也被叫做“路易十三領”或“凡·代克領”。到路易十四時代,拉巴兩側變成兩條長方形的布,并在前面合上。拉巴一直流行到17世紀后半葉領飾克拉巴特的出現。

半截褲克尤羅特,是一種褲長及膝的馬褲。褲身寬松,在膝蓋上用吊襪帶或緞帶扎口,收攏在膝部,裝飾木蕾絲或緞帶。到1640年,褲子變長,成為歐洲最早的男長褲。男服的另一特色是水桶型的長統(tǒng)靴,靴口很大。為了追求騎士風度,貴族男士常在右肩上斜掛佩刀。頭戴裝飾著羽毛的寬檐帽子。
該時期還穿茄肯,無袖,收腰,前開或側開,用扣子固定,或用繩系上。曼特仍作為外衣穿用,多用來御寒,多呈半圓形,有寬領子,衣長自由。
女裝
荷蘭風時代的衣料以毛織物為主,色調較沉著、樸素。
巴羅克時期的女裝擺脫了西班牙服裝的僵硬感,呈現出圓潤、豐滿的造型。拋棄了緊身胸衣和西班牙式的裙撐。出現大膽袒胸的樣式。
羅布長袍裙仍是主要的服裝,寬大的下擺可以容納多層裙子,以彰顯地位財富。該時期女子服裝流行三層裙:最里層穿裙子斯克萊特,色彩鮮艷、明亮;中間穿裙夫里龐奴,色彩相對里層的比較沉著、穩(wěn)重;外層穿裙子莫戴斯特,用色彩柔和的輕薄面料制成,三層裙子由內向外重疊穿,營造出女性豐滿的形象。也有只穿最里層和最外層裙子的搭配,體現出含蓄之美。羅布長袍裙的領口低坦,領子和袖子裝飾蕾絲,細節(jié)講究。袖子仍是女服裝飾的重點,肩上的埃波萊特裝飾消失,整個造型柔和、自然。

法國風時代(1650-1715)
背景
17世紀法國逐步取代了荷蘭的時尚領導者的地位,開始進入法國式主導地位的時期。該時期是路易十四專制統(tǒng)治的王朝,路易十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興建東印度公司等壟斷企業(yè)。路易十四雖揮霍無度,但同時鼓勵藝術創(chuàng)作。該時期的銅版畫是現在時裝畫的前身,擔負起了類似雜志廣告一樣的傳播時尚信息的使命。
男裝
法國風時代以男裝的變化最為顯著,男裝由荷蘭風時代那種實用的市民性特征一度朝著女性味很強的裝飾過剩方向發(fā)展。60年代后,男裝又出現了市民性的貴族服,鳩斯特科爾、貝斯特和克尤羅特所組合成的男子套裝。形成了19世紀中葉以前的男服基本造型。
17世紀中葉,普爾波萬極度短縮,衣長及腰或者更短,袖子變成短袖或無袖,小立領,前開,門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擺處常接一窄條垂布,自右肩斜向下掛著綬帶表示身份。里面的修米茲在各處顯露,袖克夫上的裝飾也很突出。下半身出現寬松的半截褲“朗葛拉布”,這是一種裙褲。在普爾波萬和朗葛拉布之間有一排環(huán)狀的緞帶來裝飾,這種緞帶是巴羅克樣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種裝飾。隨后普爾波萬以越來越短的形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服裝史上消失。
鳩斯特科爾是一種緊身合體的衣服,由衣長及膝的寬大衣卡扎克演變而來。腰身更加合體,以收腰和扇形地擴張下擺,其口袋位置很低,整個造型重心向下移。袖子也是越靠近袖口越大,袖口上還有一對翻折上來的袖克夫。無領,前門襟密密麻麻排列著一排扣子,還裝飾有金緶子絲綢紐。這種金緶子扣襻或紐子也被稱做“布蘭登伯格”,主要用于前門襟邊飾和那一排排的扣眼和扣襻裝飾,兩側擺的開禊上和口袋邊上也有這種裝飾。鳩斯特科爾的用料有天鵝絨和織錦緞,再加上金銀線裝飾,十分豪華。收腰無領的鳩斯特科爾在脖口系蝴蝶結領飾一克拉巴特,這被認為是現在的領帶的直接始祖。有系法“斯坦科克”??死吞匾话阌帽∶薏?、亞麻布或薄絲綢制作,初期的克拉巴特寬3cm,長1cm,在脖子上繞兩圈后系個結讓兩端垂下來。隨著流行的發(fā)展,克拉巴特的邊緣也被裝飾上蕾絲或刺繡,長度增加到2m。

貝斯特初期為長袖,衣身較短,后逐漸變長,比鳩斯特科爾短一點,收腰身,后背破縫,前門襟與鳩斯特科爾一樣,裝飾許多扣子,只扣一部分,其用料華麗。后變成無袖的背心,改稱“基萊”。
下體衣克尤羅特,長度與鳩斯特科爾下擺齊,或略長出下擺,在膝下用緞帶扎著。用料與上衣相同,沒有刺繡裝飾。下面的長統(tǒng)襪巴·德·肖斯上有刺繡裝飾。
女裝
女裝表現出巴羅克的特征,流動的衣褶,變幻的線條,緞帶、蕾絲、刺繡、飾紐等多種裝飾在羅布上競相爭艷,令人目不暇接。法國風時期的女裝非常流行露肩式的衣身,新風格的服裝就是露胸的下斜領口,高腰的長裙和裝飾著漂亮的花邊,蝴蝶結的非常寬大的短袖。
17世紀后半葉,女服中又出現了緊身胸衣苛爾·巴萊耐(法式緊身胸),這是裝飾性的上衣與科爾·佩凱結合在一起的胴衣,在腰部嵌入許多鯨須(巴萊耐)??p線是從腰向胸呈放射狀地扇形張開。其表面裝飾很美,穿在修茲的外面,開口在前面或后背。下擺有一圈裝飾布,該裝飾布的內側接縫處有鉤扣,與下面的裙子相連接,前中央下突部分穿時需在外面??翣枴ぐ腿R耐的使用,使16世紀細長上身的造型重新流行。?
女服領口開得很大,沿著大領口裝飾有條寬平領,或把布捏成柔和的碎褶裝飾在領口上。裙子至少要兩條重疊穿用,外側的裙子在腰圍處取很多褶,長垂地面。
巴斯爾樣式的出現,80年代起,臀部越來越膨大化,開始使用一種叫做“克尤德·巴黎”的臀墊。使后臀繞起來,把羅布的裙子卷起來集中放在后臀,然后從這里垂下來形成拖裙,或把前面的裙子掀起,用緞帶在兩側固定,露出里面美麗的襯裙。這種夸張后臀部的樣式是西洋服裝史上第一次出現,被稱為巴斯爾樣式或巴斯爾外形。這種樣式在18世紀末、19世紀末又反復出現。

袖子變短,袖長及肘部,呈很大的泡泡形,后來袖子采用燈籠形,很寬松,袖口裝飾著漂亮的蕾絲或緞帶蝴蝶結。
棉印花布之爭
在17世紀男女都流行的奢華的室內服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是印度花布。一般說的印度花布是指印度產的手繪或印染的棉織物。其本身色彩花紋很美,與毛織物相比,棉織物那輕軟的質感,低廉的價格,便于洗滌等特有的實用性對當時的歐洲人非常有吸引力。印度花布最初多用于床罩或窗簾等室內裝飾織物,后來作為男子的室內服裝的衣料、女性圍裙、襯裙用料在法國和英國引起流行。
印度花布對當時歐洲的紡織物具有很大的影響。后因為英法兩國都可以生產棉印花布,為了保護絲織業(yè)和毛紡織業(yè)的利益,法國又一次出臺禁止和生產棉印花布的禁令;然而收效甚微。到18世紀中葉“棉印花布之爭”才結束。
總之,17世紀后,東方的貿易和殖民地的開拓等這些與遙遠的異國之間的關系,給歐洲時尚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
文章內容為個人考研時期的筆記總結,僅供參考,如有需糾正補充的可在評論區(qū)留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