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只值30分?紐約時報在替誰發(fā)聲?答曰:文化霸權!
平心而論,《流浪地球2》的劇情的確算不得跌宕起伏,整體而言稍顯沉悶,個人認為合理的評價應該在70分~80分之間。

萬萬沒想到,遠在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也對《流浪地球2》頗為關注,不僅給予了點評,而且進行了打分。只是分數(shù)不太友好,僅為30分,主要理由是過度突出了民族主義?;蛟S有人會大為不解,一部科幻電影而已,紐約時報何以上綱上線,究竟是所為何來?
文化霸權
世人皆知,老美一向以霸權著稱,包括了軍事霸權、美元霸權……實則還有一項文化霸權,即所謂的普世價值。普世價值不能光靠嘴來說,想要實現(xiàn)有效輸出,影視作品無疑是最理想的載體。故而在好萊塢的大片中,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十之八九為美國人,更是以白人為主。這樣的影片看多了,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外國的月亮就是比國內圓,繼而催生了大批的崇洋媚外者。

在紐約時報這樣的西方媒體看來,《流浪地球》系列影片最大的原罪就是中國人成為了救世主,搶了美國人的風頭,哪怕是在虛構出來的科幻世界里,同樣不可接受。當然了,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國產影片在世界范圍內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盡管現(xiàn)階段的影響力仍無法與好萊塢大片一決高下,但為了防患于未然,還是有必要踩上一腳的。

民族正義
話說回來了,《流浪地球2》究竟有沒有突出民族主義?
肯定是有的,中國人拍出來的電影,自然要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了,那么我們的價值觀又是什么呢?
一句話足以概括,上有老下有小,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活著,既是為了父母,也是為了子女。具體到《流浪地球2》,影片中的太陽氦閃距今還有N年,彼時如今的人類早已作古。因此不少人反對“流浪地球計劃”,認為不該為自己死后才會發(fā)生的事情去冒險,唯有中國人對此堅定不移,要為子孫后代謀得一線生機。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觀,人要為自己愛的人、愛自己的人活著,到了緊要的關頭,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說一千道一萬,突不突出民族主義不重要,重點在于輸出的觀點是否正能量。只要是正能量,任何民族的主義皆值得提倡,好的電影也是如此,大可不必搞雙重標準。好比《復仇者聯(lián)盟》系列,同樣散發(fā)著美式民族主義,國內觀眾可沒有為此而陰陽怪氣,對于慷慨赴死的鋼鐵俠,也是給予了該角色非常積極的評價。

結語
紐約時報此次發(fā)聲,令人不禁想起了2018年時,咱們拒收“洋垃圾”后,某些人的可笑言論,指責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說到底,在他們的心目中,收垃圾這種又臟又累的活兒就該由中國人來干,不干便是不知好歹。在拯救世界的影視作品中,中國人只配充當待拯救的無名之輩,了不起就是給美國的白人英雄打個下手。一旦二者之間的關系互換,即圖謀不軌、居心叵測,縱使是我們的國產影片,也會被視作是大逆不道。

對此,我們要大聲說“不”,文化霸權也是霸權,必須抵制到底!包括《流浪地球》系列等科幻大片該拍就要拍,該宣揚的價值觀要堅決宣揚,搞文化輸出就得大張旗鼓,孰優(yōu)孰劣自在人心!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