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4.2 《形而上學》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2、《形而上學》
?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之一。這書論述范圍較廣,主要內(nèi)容有三方面;對古希臘以往哲學的評述,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對自然觀和認識論的論述。這書和亞里士多德其他重要著作一樣,對了解和研究古希臘哲學有很大參考價值,馬克思曾說:“了解德謨克利特哲學所依靠的真正的史料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1]
? 這書認為,古希臘以往哲學家雖都致力于世界本原的探討,但在觀點上是片面的,在敘述上是晦澀的,并且大多數(shù)都忽略了事物變動的原因,因此對本原的問題都沒有說清楚。它認為哲學的任務就在于尋求可見事物的原因,所以它用四因[2]來解釋世界的本原和事物的性質(zhì)。
? 書中對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理念論作了尖銳批判。它認為把一切事物都說成是理念的產(chǎn)物,是極其荒謬的。它指出:“其中最不可解的一點是說物質(zhì)世界以外,另有某些事物,它們與可感覺事物相同,但它們是永在的,而可感覺事物則要滅壞?!币虼耍J為柏拉圖對理念論的證明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列寧認為,這是該書第一卷最具有特色和最有趣的地方,它不僅是對柏拉圖的理念論的批判,而且也是對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
? 書中對自然觀和認識論作了大量的論述,充分表現(xiàn)出搖擺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的特征。它一方面認為哲學最初是開始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必須先研究自然是什么,然后再考察自然科學所討論的是什么。它特別強調(diào)感覺決不能產(chǎn)生于感覺自身,必須有感覺對象先于感覺而存在,不能靠神話來闡述宇宙的因果關系。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列寧稱贊這書說:“處處都把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混合起來,而且混合得處處都顯出客觀邏輯來。對于認識的客觀性沒有懷疑。”[3]但另一方面它又認為神是萬物的終極原因和第一原理,原因和原理可以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靈魂是一種不包含物質(zhì)的原始本體等等。這顯然又倒向唯心主義。書中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的搖擺也是很突出的,一方面它處處都顯露出辯證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特別是對矛盾的屬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潛能與現(xiàn)實等講了許多辯證的話。例如它認為由潛能到現(xiàn)實是一個運動過程,而一切變化皆在對立之中產(chǎn)生的,凡是生成的都必將消失。又如,它認為說一切皆真或一切皆假,一切皆靜或一切皆變,都是不對的。另一方面它又常常倒向形而上學,特別是弄不清一般和個別、概念和感覺、本質(zhì)和現(xiàn)象等辯證關系。
?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對這書作了摘記和評述,對我們批判地閱讀這書很有啟發(fā)。
注: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46頁。
[2] 質(zhì)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
[3] 《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4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