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追求極致
面包出鍋的那一刻,我立馬拍了照片發(fā)給友人。都說“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從我有了自制面包的念頭起,朋友就隔著屏幕從買什么樣的面包機、什么樣的面粉開始一一指點,就差手把手地幫著操作了。此刻,面包香氣四溢,有款有型,學生初試成功,當然指望得到老師的好評。

果然,微信傳來了他的夸獎,我還沒得意幾分鐘,他緊接著又給我羅列了不足:因為沒有掌握好室溫和水溫,面包的蓬松感不夠……我有點不服,不是你說的要讓面包有蜂巢狀的重點在于需二次和面并讓面團靜置半小時嗎?我照辦了呀,雖然筋度還不夠完美,但也不差。如果硬要總結差池,那就是加入面粉的凈水忘記加溫了,還有就是離做面包的最佳室溫24℃差了那么幾攝氏度。我于是嗔笑道:有那么講究嗎?24℃的室溫可遇不可求,難不成溫度不達標就做不好面包?
友人回懟:達到標準室溫不難,空調可以助力。你要知道,現在教你制作面包的是一個已經通讀了二十幾本專著、用壞了六臺面包機的人。書本里不會有室溫24℃,不會有二次和面,不會有不同的季節(jié)放多少克發(fā)酵粉才適合的提示,這是我在實踐和琢磨中才獲得的經驗。如果我只是滿足于做成一只面包,哪會有這些心得讓你們這樣的“小白”少走或不走彎路?
我明白了,對于制作面包這件事,友人追求的是極致,他的觀點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匆忙就是敷衍!
追求極致是辛苦的,這也是一般人對事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記得當年父親教我誦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背到那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時,他便批評我讀書只求領會,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到了如今我這把年紀,好像這個短板依然如此,慚愧。也有那些在公園里下棋玩兒的,從18歲下到81歲,棋藝絲毫不見長進,被稱作“下豆腐棋”,也是“不求甚解”隊伍中的一員。
然而,追求極致的人的確會讓人高看一眼,因為“追求”二字實質是需要付出的。今夏40℃的高溫中,有一條比之更熱的新聞進入了上海人的視野:一名在楊浦區(qū)福利院工作的90后四川小伙子,因為在護理員的崗位上做得出色,成為了首位落戶上海的引進人才。獲得上海戶口是他用服務的極致換來的結果,但過程一定充滿著辛勞和堅持。我覺得這件事特別有意義,小伙子用行動詮釋著“朝陽”托起“夕陽”的重要性,也給像他一樣的外來務工者帶來了憧憬。
或許入戶上海只是極致的個例,但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同樣不少。前不久采訪了一位巡邏民警,他對我說:總結自己17年的巡邏工作那就是“眼里要有活,做事要用心”,這樣才不至于漏掉任何蛛絲馬跡,所以,每一次接警后他除了在警用手機應用系統留下記錄,回來后還要書面記錄記下每一起的警情處理。日積月累,“110出警單”一本又一本,它們是助力他反思和總結的幫手,經驗就是在這點點滴滴之中積累起來的……對呀,一雙火眼金睛,一顆責任心不就是對待工作的極致?
制作面包的初衷只是為了肚子里少進些添加劑,沒想到卻和友人進行了一場有關極致的對話。這是做面包之外的“添加劑”,值得咀嚼且回味。(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