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列傳——漢武日常(史記)

張騫回到漢朝,被任命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
過了一年多,他就死了。
烏孫的使者已經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豐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fā)重視漢朝。
過了一年多,張騫派出的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國家的人一同回到漢朝。
于是,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
然而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chuàng)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
匈奴聽說漢朝和烏孫有了往來,很氣憤,想攻打烏孫。
待到漢朝出使烏孫,而且從它南邊到達大宛、大月氏,使者接連不斷,烏孫才感到恐懼,派使者向漢朝獻馬,希望能娶漢朝諸侯女兒做妻子,同漢朝結為兄弟。
天子向群臣征求意見,群臣都說:“一定要先讓他們送來聘禮,然后才能把諸侯女兒嫁過去?!?/p>
天子翻開《易經》,書上寫道:“神馬當從西北來?!?/p>
得到烏孫的良馬后,天子就命名那馬為“天馬”。
待到得了大宛的汗血馬,越發(fā)健壯,就改名烏孫馬為“西極”,命名大宛馬為“天馬”。
這時漢朝開始修筑令居以西的長城亭障,初設酒泉郡,以便溝通西北各國。
于是,加派使者抵達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
而漢朝天子喜歡大宛的馬,因此出使大宛的使者絡繹不絕。
那些出使外國的使者每批多者數(shù)百人,少者百余人,每人所攜帶的東西大體和博望侯所帶的相同。
此后出使之事習以為常,所派人數(shù)就減少了,漢朝大致一年要派出的使者,多的時候十余批,少的時候五、六批,遠的地方,使者八、九年才能回來,近的地方,幾年就可以返回來。
此時漢朝已經滅亡了南越,蜀地和西南夷諸國都震恐,請求漢朝為他們設置官吏和入朝拜見漢天子。
漢朝設置了益州、越嶲、牂柯、沈黎、汶山等郡,想使土地連成一片,再向前通往大夏。
于是,一年內就派遣使者柏始昌、呂越人等十余批,從這些新設的郡出發(fā),直到大夏,但又被昆明所阻攔,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最終也沒能到達大夏。
漢朝調遣三輔的罪人,再加上巴、蜀的戰(zhàn)士幾萬人,派遣郭昌、衛(wèi)廣兩位將軍去攻打昆明阻攔漢朝使者的人,殺死和俘獲了幾萬人就離開了。
這以后漢朝派出使者,昆明又進行搶殺,最后還是未能溝通大夏。
而北邊通過酒泉抵達大夏的路上,使者已經很多,外國人越發(fā)滿足了漢朝的布帛財物,對這些東西不再感到貴重。
自從博望侯因為開辟了通往外國的道路而得到尊官和富貴,以后跟隨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爭著上書,陳述外國的珍奇之物、怪異之事和利害之情,要求充當使者。
漢朝天子認為外國非常遙遠,并非人人樂意前往,就接受他們的要求,賜予符節(jié),招募官吏和百姓而不問他的出身,為他們配備人員,派遣他們出使,以擴大溝通外國的道路。
出使歸來的人不能不出現(xiàn)侵吞布帛財物的情況,以及背離天子之意的事情,天子認為他們熟悉西域和使者的工作,常常深究他們的罪行,以此激怒他們,令其出錢贖罪,再次要求充任使者。
這樣以來出使的事端層出不窮,而他們也就輕易犯法了。
那些官吏士卒也常常反復稱贊外國有的東西,說大話的人被授予符節(jié)當正使,浮夸小的人被任為副使,所以那些胡說而又無德行的人爭相效法他們。
那些出使者都是窮人的子弟,把官府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占為己有,想用低價賣出,在外國獲取私利。
外國也討厭漢朝使者人人說的話都有輕重不真實的成分,他們估計漢朝大軍離得遠,不能到達,因而斷絕他們的食物,使?jié)h使者遭受困苦。漢朝使者生活困乏,物資被斷絕,因而對西域各國產生了積怨,以至于相互攻擊。
樓蘭、姑師是小國,正處于交通要道,因而他們攻擊漢朝使者王恢等尤其厲害。
匈奴的突擊部隊也時時阻攔攻擊出使西域諸國的漢朝使者。
使者爭相詳談外國的危害,雖然各國都有城鎮(zhèn),但是軍隊軟弱,容易攻擊。
于是天子因此派遣從驃侯趙破奴率領屬國騎兵及各郡士兵幾萬人,開赴匈河水,想攻打匈奴,匈奴人都離開了。
第二年,攻打姑師,趙破奴和輕騎兵七百多人首先到達,俘虜了樓蘭王,于是攻陷姑師。乘著勝利的軍威圍困烏孫、大宛等國。
回漢朝后,趙破奴受封為浞野侯。
王恢屢次出使,被樓蘭搞得很困苦,他把這事告訴天子,天子發(fā)兵,命令王恢輔佐趙破奴打敗敵人,因此封王恢為浩侯。
漢朝從酒泉修筑亭鄣,直修到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