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燒辯證:音箱真的秒殺耳機,大耳機真的秒殺耳塞嗎?


今天看到一個論壇的評價,“玩了一圈耳塞,我覺得6000以上的耳塞毫無意義,玩了大耳你就知道,大耳機秒殺任何塞子,然后發(fā)現(xiàn)塞子白燒”。后面又一個評論,“那你玩了音響是不是會發(fā)現(xiàn)耳機也白燒了?”
很多人覺得,音響的自然寬敞的聽感,任何耳機無法媲美,大耳機的自然聽感,塞子的閉塞聽感也無法媲美。這種結論比較狹義,卻忽略了聽音過程中太多的要素,這其實是一個辯證的問題。
首先就是聽音環(huán)境

箱子的自然流暢的聽感確實比耳機真實太多,畢竟是振膜在空氣中直接傳播到你的耳朵,比你耳朵去貼近振膜,主動的“聽”耳機的聲音要自然,但稍微接觸一下箱子,就知道,音箱對聽音環(huán)境的要求,比耳機高出很多很多。
不說那種高端系統(tǒng)下的聽音,你就是搞一套PC用的桌面音箱,想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首先你的房間大小,會限制你的器材使用,假設我就一個10平的小房間,5寸以上的箱子就非常不適合,一個是小房間發(fā)揮不了它的的性能,稍微做個測試就知道,6寸的音箱,放大廳里的效果,和放臥室的效果,簡直是兩個箱子。
然后就是擺位,擺位對音箱的影響太大,大到你就是不發(fā)燒,都能聽出極大的區(qū)別。

一套桌面音箱,擺得開,擺不開,聲音差很多,擺出的角度如何,有沒有架子,影響都很大。稍微大一些的音箱,(3-4寸的桌面箱),直接放在桌面上,低音會和桌面發(fā)生共振,低音會明顯失真,聽感極差,因此需要上小的桌面架,你的桌面必須為你的音箱留出空間,不然達不到好的效果,還會聽感很差。
而同樣不說高端系統(tǒng),聲學的裝修也是必要的,沒有隔音,夜里就沒法開響聽,影響你的家人鄰居,而鬧市的噪音也會影響你聽音樂的情緒,因此我覺得一些高燒人士的心得很好,發(fā)燒音響,你缺的不是買一對好箱子的錢,而是缺買一套享受音樂的房子的錢……這個太真實了,只要對音質稍微有些追求,筆者覺得就能體現(xiàn)到這個心得的真切存在。

但是耳機,要塑造一個合理的聽音環(huán)境,就簡單太多了,耳機大都有著隔音效果,尤其是入耳式的耳塞有著很強的被動降噪效果,要靜下來聽一首歌,比起安置一套音響系統(tǒng),優(yōu)勢過于明顯,你折騰音響的時間,耳機早就可以靜下來欣賞音樂了。這方面耳機、入耳式耳機的優(yōu)勢倍增的。
那些戴著頭戴耳機享受音質的童鞋可能燒到了耳機瞧不起入耳,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能戴著一個HD800S在大街上自嗨嗎?但是戴著IE800S的人卻可以嗨爆卻不用在意人們的視線,也不用背著巨大的臺機,僅僅需要一個便攜式的播放器,偷懶一些,一部手機就可以享受音樂。
其次是驅動音響的代價

音響和耳機不同,單元更大,要達到高素質的回放,在物理上,對于放大設備的要求比起耳機成本增長,就好比你用手機都能流暢驅動一只耳塞,但你用一個低劣的功放去推動一個高端的箱子,聲音很可能是慘不忍睹的。解碼、功放對音箱聲音的影響,比起耳機真的數(shù)倍數(shù)倍的增長。

筆者去過朋友家聽過他的真力音箱系統(tǒng),用萬元的解碼+膽前級推動的真力音箱,和用PC主板直出下的同一套音箱,簡直兩個東西……沒有一套好的系統(tǒng)去發(fā)揮音箱,對聲音的追求就會被抹得煙消云散……

而耳機,尤其是入耳式耳機,驅動起來,解碼和耳放的影響就要小得多,為什么?單元小啊,物理上的功耗小啊,因此相對影響也要小得多,絕大多數(shù)的入耳式耳機,一部手機,或者一個便攜的MP3播放器就能發(fā)揮7-8成的功力,特別難推的入耳,可能需要一個耳放去搭配,來榨干它剩余的2成功力。
那么,一個音響,不折騰只能發(fā)揮它半成功力甚至半成功力都發(fā)揮不出的情況,和一只耳機,插上播放器就能發(fā)揮7-8成功力,上便攜耳放就可以發(fā)揮9成功力,哪一種更適合你方便的欣賞音樂,結論就非常容易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