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愛德華·埃尓加和E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作品85)
作者:Hugh Macdonald
譯者:胡披薩
簡介
埃爾加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寫于1918年9月至1919年6月,首演于倫敦1919年10月26日,由作曲家親自指揮,費力克斯?莎蒙德獨奏。
整個協(xié)奏曲長達30分鐘。配器由2個長笛(二兼短笛),2個雙簧管,2個單簧管,2個巴松管,4個圓號,2個小號,3個長號,大號、定音鼓和弦樂組成。
關于音樂
七十六年人生里,埃爾加只有二十年在大量創(chuàng)作,享受名譽。42歲時謎語變奏曲的成功讓他聲名大噪。他二十年高度活躍的創(chuàng)作生涯最后在1919年夏天,寫完大提琴協(xié)奏曲后收官。一年過去,隨著愛妻愛麗絲離世,埃爾加逐漸退出了公眾的視野,從此不再創(chuàng)作。
愛德華·埃爾加不是英國人眼中典型的作曲人。在那個時代,英國人覺得一個作曲家應該是城里人,審美極高,不僅能清楚地辨別和理解藝術的美,還知道如何用奧斯卡·王爾德或是什么外國人的方式表達出來。埃爾加沒有長在文化中心倫敦,他對音樂的了解大部分靠自學。一個曾為他演奏的朋友這么描述他:“埃爾加是一個很有特點的英國鄉(xiāng)下紳士。他很高,還有一把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大胡子。他的鼻子突出,像刀削,眼睛深邃又尖銳。你能從那雙眸子看到真正的埃爾加:那雙眼睛閃閃發(fā)光,隨著音樂,時而變得幽默,時而嚴肅灰暗,時而明亮時而霧沉沉。他像一個軍人一樣站得筆挺。埃德加非常實際,從不浪費時間。管弦樂團也很愛他?!?/p>
直到1899年《謎語變奏曲》在倫敦大獲成功,埃爾加一直被當成一個鄉(xiāng)下作曲家。這也沒說錯。當時他的曲子大多寫給橫跨后維克多利亞英格蘭鄉(xiāng)村各地的節(jié)慶活動。然后佳作一個接一個涌現(xiàn),《杰隆修斯之夢》,《海景》,《威風堂堂進行曲》,《南邊》,弦樂的《前奏與快板》,《第一號交響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交響曲》,《法斯塔夫》,還有三部為戰(zhàn)爭結束創(chuàng)作的室內(nèi)樂,《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五重奏》。1917年,埃爾加在他位于蘇賽克斯的房子布林科維爾斯里創(chuàng)作了最后三部作品。這間房子讓埃爾加能在一戰(zhàn)的持續(xù)焦慮中喘一口氣,他可以用大提琴協(xié)奏曲的形式創(chuàng)作更簡約和自由的音樂。
他在信里這么描述自己的起居:
我七點起,工作到8點15——然后更衣,吃早飯——抽煙(我?guī)缀跻徽於家闊煟。┕ぷ鞯?2點30吃中飯(抽煙)——休息一小時——工作到下午茶(抽煙)——然后工作到七點半——換衣,8點吃晚飯。十點睡覺——每天雷打不動都是這樣……我們還小小地散個步……林間滿是花兒,特別美……
1918年9月26日,戰(zhàn)火還未停歇,愛麗絲·埃爾加在日記里寫:“絕妙的新作,有真的木頭聲音和一點哀嘆。真不該是戰(zhàn)時的交響樂?!卑柤訉懙钠鋵嵅皇墙豁憳罚菂f(xié)奏曲。第二年夏天,曲子終于要寫完,埃爾加說它是“一個真的大工程,”他覺得自己狀態(tài)不錯,精神充沛。
1919年七月,大提琴協(xié)奏曲寫成,10月26日首演于倫敦女王音樂廳。費力克斯?莎蒙德獨奏,埃爾加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當時年僅19歲的指揮家約翰·巴比羅利爵士也是現(xiàn)場其中一名大提琴手。后來他指揮杰奎琳·杜·普雷,一起創(chuàng)作了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錄音。)首演當晚樂團因為排練不足毀了整場演出。音樂評論家歐內(nèi)斯特·紐曼說那晚樂團“向公眾展現(xiàn)了自己能有多么可悲。”人們后來認為本作是最棒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之一。
埃爾加的音樂里總藏有的愁緒和現(xiàn)實中戰(zhàn)爭的余火讓大提琴協(xié)奏曲染上了一種像屈從于現(xiàn)實的心情,甚至有點絕望。但本曲并不是一首挽歌,更不是一出精心編寫的絕唱。它和埃爾加別的大作一樣深刻,有趣,引人落淚,婉轉有力。
和傳統(tǒng)協(xié)奏曲不同,本曲沒有用三樂章,而是四個樂章。之前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用新樂章拓展伴奏聲部的和聲,但埃爾加選擇把它用來增加層次和對比。和他小提琴協(xié)奏曲廣闊、延展的三樂章不同,本曲簡潔明了。兩個中心樂章,諧謔曲和慢板在動感和風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諧謔曲綿長的開頭重復了兩次,第二次出現(xiàn)在終章的結尾,較短,作為絕美的告別式。在獨奏家戲劇性的開頭后,第一樂章優(yōu)美的抑揚頓挫不像是任何典禮用曲。埃爾加在他的草稿上這么描寫他悠長曲折的第一主題:“非常完整,甜美,而且鏗鏘有力?!钡谝粯氛碌慕Y尾得和開頭一樣突然,盡管整個樂團想讓它結束得循序漸進一點。
諧謔曲第二樂章遵循了四拍子和十六分音符,讓人想到埃爾加多年前的《前奏和快板》。第二樂章表達很自由,總體來說更加輕盈。
第三樂章,慢板,埃爾加自在地享受著回憶和流暢的和諧曲調(diào)中。第三樂章充滿平靜和懷念的思緒。它并不是一首哀歌,而是一個甜蜜的個人世界。它是如此完整和直接,不需要更多的衍生和修飾。這一樂章很簡短,帶著讓人心生澎湃的美。它的半結尾直接引向了第四終章。亙長的開頭后,音樂節(jié)奏變得穩(wěn)健,務實,奇怪的是個人風格不怎么明顯。終幕埃爾加也許想加點致命的命運感,寫了一個有史以來他筆下最熱情的慢板尾聲。這個尾聲有很多降音,絕望,就像一個將死之人祈求垂憐。和聲也很嚴酷。音樂最終滑向之前的慢板,回到原來的開場,最后以一個簡單、激情(也有點諷刺)的段落結束。

Hugh Macdonald是美國華盛頓圣路斯大學的Avis H.Blewett音樂教授,他曾出版過貝多芬,柏遼茲,比才和斯克里亞賓相關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