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病辨證防治外感病要略》——秋冬降溫,疫情反復,提供些中醫(yī)辨證思路

? ? ?
導語:中醫(yī)臨證務必強調辨證論治,在外感病防治中,一定要根據(jù)客觀事實,“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切忌“一刀切”。在病情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根據(jù)人體正邪盛衰的程度、寒熱虛實的變化以及病情的表里淺深輕重不同,及時調整方藥,嚴格遵循中醫(yī)自身規(guī)律,運用中醫(yī)思維辨證施治。
聲明:本文僅為廣大中醫(yī)從業(yè)者及中醫(yī)愛好者學習經(jīng)方提思路分析,并非指導性文件,所有具體方藥、劑量、相關比例必須在專業(yè)中醫(yī)的辨證指導下使用,不能作為臨床參考直接使用。
注:本文轉自“臧云彩國學堂”? ?微信搜索:“zangyuncai999”
結構說明:
第一部分:梳理部分外感病癥狀;
第二部分:回應部分外感病是屬于傷寒還是溫病的爭議;
第三部分:針對部分外感病或流感病進行早期干預的“普施”性方藥探討;
第四部分:用“六病辨證”思維診治外感病要略(僅為探討并非定案)。
1、外感病常見癥狀
??? 外感病表現(xiàn)癥狀較多,因氣候差異、地域差異、個體稟賦差異而出現(xiàn)季節(jié)性、地域性、個體性差異,臨證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外感病一般表現(xiàn):周身肌肉酸痛、肩背酸困、四肢酸痛、昏昏沉沉、乏力倦怠、頭懵頭痛、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口苦口渴、目赤、食欲差(甚則毫無食欲)、惡心脘痞、大便溏瀉,輕者胸悶,重者氣短喘息(甚則呼吸困難)、可有發(fā)熱或不發(fā)熱(一般表現(xiàn)為中低熱、極個別患者出現(xiàn)高熱)、可有惡寒或不惡寒;部分病人沒有典型癥狀,或僅有輕微乏力不易察覺。
2、探討個別外感病屬于傷寒還是溫病
? 對于外感病的治療,整體可遵循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來防治?!秱s病論·序》中談及 :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br>
從序言中可以看出,該書是一部防治流行性、傳染性外感病及內科雜病的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
《傷寒雜病論》中所指的“傷寒”范圍很廣?!峨y經(jīng)?五十八難》論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已將狹義傷寒和溫病等概括在了仲景的廣義“傷寒”之中。
在《傷寒雜病論·傷寒例》中,既有關于狹義傷寒的論述也有關于溫病的論述。如:
?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病者,以其最盛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奔椽M義傷寒。
關于溫病的論述:
? “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于厥陰,冬至后,天應寒而反溫,發(fā)為溫病,名曰冬溫”、“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fā),名曰大溫。此由冬不藏精,氣失其正,春時陽氣外發(fā),二氣相搏為病則重,醫(y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尸氣流傳,遂以成疫。”
這里的傷寒與溫病均屬于《傷寒雜病論》廣義“傷寒”的范疇,指的都是烈性的傳染病。
同時《傷寒雜病論》又是以人為本治療內科雜病的典范,其中最突出的特性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中論及:“霍亂證有虛實,因其人本有虛實,證隨本變故也”。病證因人的稟賦差異而有所不同。
其實各種疾病皆是如此,如《醫(yī)宗金鑒?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論及:
? “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
??不同體質的患者,即使是同樣的病邪+相同的病名,由于病人各自體質的陰陽狀態(tài)的不同,疾病也會因體質“從化”而表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病機,故治療方案也應因人而異,此為“同病異治”。
? 因此,《傷寒雜病論》在指導治療“邪毒”致病時,更重視顧護人體之本。雖然外在的“邪毒”之病因相同,但作用于不同的人體則表現(xiàn)各異,不能只盯病名和癥狀,不顧體質之本,只有兩者兼顧,方可治病求本,故現(xiàn)從《傷寒雜病論》六病辨證的病因、病位(表、中、里)和病性(陰、陽)、病勢的角度,對外感病防治做一梳理,具體診療中還應針對具體情況,靈活權變。
3、未病先防以及初期治療
? 氣候異?;虿∏槌跗?strong>(注意要排除烈性傳染病),表現(xiàn)輕微,此時尤當重視,及時進行“普施”性的防治:
稍覺怕冷,有乏力疲憊,身體困倦,食欲不振等表現(xiàn),這時有條件的可用“神仙湯”等廚房常用食物,煮湯內服,也可辨證服用風寒感冒顆粒、感冒疏風顆粒、葛根湯顆粒、荊防顆粒等。
惡寒怕冷,咳嗽明顯者可服用小青龍顆粒;
稍有內熱者可斟酌使用感冒清熱顆粒、蓮花清瘟顆粒等。
平素腸胃虛弱,食寒涼性食物則腹瀉者可以配合服用附子理中丸;
舌苔厚膩伴惡心欲吐以及腸胃不適者可嘗試服用藿香正氣水或滴丸;
平素體虛易于汗出者可以配合服玉屏風顆粒等;
體質偏寒或免疫力低下者還可以配合艾灸。
總之,預防及外感初起階段用藥,辛溫透達、祛邪外出必不可少,不能驟然使用清熱解毒,過用寒涼或可導致閉門留寇!
3.1?神仙湯處方
生姜六片,大棗三個,蔥白連根(長短粗細如中指)四段,紅糖一小勺,食醋數(shù)滴,脾胃虛弱者可適量加粳米一小撮,熬成湯汁,去除藥渣,趁熱溫服,喝完湯后用被子蓋著,適度捂出點汗,避風,清淡飲食。(兒童酌情減量)
該方可以暖脾胃、補氣血、散邪氣,對于食欲不振,惡寒怕冷,身疼初起者可以服用。為方便大家記憶,我們?yōu)樵摲綄懥艘皇缀喴追礁瑁荷裣蓽昧?,四蔥三棗加紅糖。煮好兌入少許醋,趁熱溫服微汗康。
3.2、體質偏寒或初起惡寒兼有身疼痛、流涕較重者,還可艾灸大椎穴
具體操作:取艾條一根,點燃,手持懸灸大椎穴,保持適中距離,注意防止燙傷,對穴位溫熱艾灸,可灸30分鐘左右。灸至遍身微微汗出,操作時需避免受寒。
大椎穴定位:大椎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
3.3、對于外感初起(需排除烈性傳染?。┏霈F(xiàn)胸悶咳嗽、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等癥狀,平素無明顯的怕冷怕熱,(要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試用此方防治: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炒枳殼10克?茯苓10克??人參10克? 柴胡10克?
前胡10克? 桔梗10克? 炙甘草6克?羌活6克? 獨活6克??薄荷(后下)3克
川芎6克? 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藿香6克??佩蘭6克??蒼術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0克 (荊防敗毒散加減,僅僅舉例)
4、六病辨證防治外感病要略
4.1、病位在表
病位在表者,一般是指病邪初起階段,尚未入里傳變,此階段尤為重要,故《傷寒論》及本文相關分析及處方較多,且及時治療可以很快取得療效,符合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
此階段治療的原則為“達邪外出”,病從表而入(皮膚、口鼻、結膜皆是中醫(yī)“表”之范疇),亦當從“表”而出,切記避免在不恰當?shù)碾A段貿然使用過于寒涼的清熱解毒類藥物。若治療不當,很容易貽誤病機,甚至引邪入里,造成嚴重的后患。
4.1.1? 在表屬陽者,從太陽病論治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為陽證初起階段,病邪初起,正邪斗爭于表,故正邪斗爭劇烈,辨證要點為:惡寒發(fā)熱,脈浮,身體疼痛,陽氣不虛,精神尚可。
此階段癥狀多見惡寒怕冷、四肢酸困疼痛、乏力困倦、惡寒發(fā)熱并見、脈浮或緊(可見浮數(shù)、浮滑、浮緊、沉緊,沉細)等脈象。
如果患者平素體格壯實,面色紅潤,雙眼有神,手腳溫和,所發(fā)癥狀以周身肌肉酸痛,肩背酸困,四肢酸痛,昏昏沉沉,渾身無力,目赤,頭痛,舌苔淡紅薄白,脈浮滑或者浮緊之類者,可從太陽病表證論治。
?4.1.1.1? 有上述表現(xiàn),若出現(xiàn)上述癥狀較輕微者可以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尤其以肩背全身困重為主要表現(xiàn),伴無汗、惡寒者,可以使用葛根湯。
【治法】解表祛邪,達邪外出
【參考處方】?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常用處方劑量】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麻黃9克? 炒杏仁15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葛根湯:
葛根30克?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生麻黃10~15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4.1.1.2??若在上述內容基礎上有食欲差甚至毫無食欲,不欲進食,惡心、胸悶、脘痞、嘔吐的患者,可以使用葛根加半夏湯。
【治法】解表祛邪,降逆止嘔
【參考處方】葛根加半夏湯
【常用處方劑量】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30克?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生麻黃10~15克? 清半夏15~3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4.1.1.3??若癥狀類似,但病人有汗出,脈象不緊,反而柔軟和緩,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
【治法】調和營衛(wèi),驅邪解肌
【參考處方】桂枝加葛根湯
【常用處方劑量】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30克?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4.1.1.4??伴有嘔逆,脘痞,食欲不振者加清半夏15克;若口渴明顯,津虧較重,可去葛根加天花粉30克。
4.1.1.5??若上述癥狀伴舌苔微黃膩,或白膩,口中黏膩不適,胸口發(fā)悶,略惡寒怕冷,精神狀態(tài)好者,可從太陽病表濕論治。
【治法】解表化濕
【參考處方】麻杏薏甘湯、黃芪桂枝茯苓細辛湯
【常用處方劑量】
麻杏薏甘湯:生麻黃10克? 炒杏仁15克? 生薏苡仁30克? 炙甘草10克
黃芪桂枝茯苓細辛湯:生黃芪20克? 茯苓30克? 桂枝15克? 細辛3克。
4.1.1.6??若惡寒身疼較重伴舌苔厚膩、脈象浮緊者,可使用麻黃加白術湯。
【治法】解表祛邪,除濕止痛
【參考處方】麻黃加白術湯
【常用處方劑量】
麻黃加白術湯:麻黃12克? 桂枝10克? 炒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生白術15克。
4.1.1.7??若舌苔微黃膩,舌質微發(fā)紅,惡寒怕冷不明顯,內熱之象稍顯:如口渴喜冷,手腳溫和,精神佳,略煩躁,脈有力等表現(xiàn)者,從太陽病表濕兼郁熱論治。
【治法】解表化濕,兼清郁熱
【參考處方】麻杏薏甘湯合麻杏石甘湯
【常用處方劑量】麻黃10克? 炒杏仁15克? 生薏苡仁20克? 生石膏18克? 炙甘草10克
4.1.1.8??若舌苔黃膩、舌質發(fā)紅、頭面或者全身郁腫者,從太陽濕熱郁閉論治。
【治法】發(fā)越水氣,內清濕熱
【參考處方】:麻黃茯苓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常用處方劑量】
麻黃茯苓湯:麻黃10克? 茯苓15克? 生白術15克? 防己10克? 赤小豆30克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10克? 連翹10克? 赤小豆30克? 杏仁15克? 桑白皮15~3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
4.1.1.9??若伴隨干咳少痰或痰多、惡心納呆、舌苔白厚膩,脈浮弦緊者,從太陽病兼寒濕內飲論治。
【治法】解表祛邪,溫化水飲
【參考處方】小青龍湯
【常用處方劑量】
桂枝10克? 麻黃10克? 干姜10克? 生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細辛3克 清半夏15~30克? 五味子3克
4.1.1.10??若伴隨胸悶氣短,咳喘而汗出,兼惡風寒,脈象浮緩者,可從太陽病兼氣機阻滯論治。
【治法】?調和營衛(wèi),宣降肺氣
【參考處方】?桂枝加杏仁厚樸湯
【常用處方劑量】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炒杏仁15克? 厚樸15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4.1.1.11、若上述癥狀伴隨舌苔白厚、口渴、小便不利者,從太陽病水氣不利論治。
【治法】溫陽化氣利水
【參考處方】五苓散、茯苓甘草湯
【常用處方劑量】
五苓散:豬苓15克? 生白術15克? 茯苓15克? 桂枝12克? 澤瀉30克
茯苓甘草湯:桂枝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0克
4.1.1.12? ?若惡寒怕冷、身疼痛或身體疼重,煩躁,精神尚可,咳喘急迫,高熱而無汗,手腳溫和,皮膚干燥,口渴飲冷,脈象浮緊而數(shù)急者。
【治法】解表散邪,清瀉郁熱
【參考處方】大青龍湯、大青龍加附子湯、厚樸麻黃湯
【常用處方劑量】
大青龍湯:桂枝10克? 生麻黃12克? 炒杏仁15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大青龍加附子湯:
桂枝10克? 生麻黃12克? 炒杏仁15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10克? 黑順片10克(久煎1小時以上)? 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厚樸麻黃湯:
厚樸15克? 生麻黃10克? 炒杏仁15克? 干姜10克? 細辛3克? 五味子3克? 淮小麥15克? 生石膏30克? 清半夏15~30克。
4.1.2、在表屬陰者,從少陰病論治
? 少陰病,指的是平素體質較弱,陽氣不足之人,又感受外邪(包括外來疫毒),癥見:怕冷,手腳冰涼,面色晦暗,精神一般或精神不振、神衰萎靡,不僅年老體弱者可以出現(xiàn),某些幼兒、成年人也易出現(xiàn),需和太陽病相鑒別。
4.1.2.1??如果患者平素體質較弱,怕冷、手腳冰涼,面色晦暗或青暗或略顯晄白而虛浮,精神一般或精神不振、神衰萎靡,言語低弱無力,伴見身體四肢酸重疼痛,惡寒怕冷,發(fā)熱,面部浮紅無根,咳嗽脈浮緊或者沉緊者,從少陰病論治。
【治法】溫陽解表,扶正達邪
【參考處方】?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常用處方劑量】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枝15克? 炙甘草10克? 生麻黃6~15克? 制附子10~15克? 細辛3克?炮姜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0克 制附子15克 細辛3克。
麻黃附子甘草湯:生麻黃10克? 制附子10~15克?炙甘草10克。
4.1.2.3、若惡寒明顯、手腳冰涼、平素怕冷、精神不振或者萎靡、面色晦暗、咳喘痰多、身體浮腫、舌苔白膩厚者,從少陰病寒濕困阻論治。
【治法】?助陽化氣,達邪出表
【參考處方】真武湯
【常用處方劑量】制附子10~15克? 生白芍12克? 茯苓30克? 生白術20克? 生姜15克切開為引;
若咳嗽者加干姜10克 細辛3克 五味子3克;
如果伴隨腹瀉癥狀上方去白芍加干姜15~20克。
4.1.2.4??若咳喘伴有發(fā)熱,腹瀉,手腳冰涼,面色晦暗無光澤,神識極度衰微或伴躁擾不寧,危急者。
【治法】通陽散寒,回陽救逆
【參考處方】白通湯
【常用處方劑量】制附子15克 干姜15克 蔥白4段切開為引。
4.1.2.5、咳嗽氣短乏力,腹瀉,面色晦暗,手腳冰涼,舌苔薄白者。
【治法】溫補脾腎,補火助陽
【參考處方】桂附理中湯
【常用處方劑量】桂枝15克? 制附子15克??人參10克??生白術10克??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4.2? 病位在中者
半表半里的陽證,即少陽病,多因治療之后疾病傳變而產(chǎn)生或初期即表現(xiàn)為少陽病的癥狀,病邪未在表,亦未完全入里,正邪斗爭劇烈,而陽氣尚可的患者,其表現(xiàn)多為:口苦、咽干、頭暈、咽痛,食欲不振,胸脅脹滿,脘痞,發(fā)熱怕冷交替出現(xiàn),身體關節(jié)酸痛。
4.2.1 病在中(半表半里)的陽證患者,可從少陽病論治
? 此時治療法則為“和解”,目的仍舊是“扶正祛邪”,給邪氣以出路。
4.2.1.1??若患者發(fā)熱、咳嗽,惡心干嘔、胸悶,伴隨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舌苔白或膩,頭暈乏力,脈緊不顯者,從少陽病論治。
【治法】和解少陽,扶正祛邪
【參考處方】小柴胡湯
【常用處方劑量】
柴胡18~30克? 黃芩10克? 清半夏15~30克?? 人參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若咳嗽劇烈者,原方再加干姜10克 細辛3克 五味子3克;
若伴腹中鳴響,舌苔厚膩而潤,大便略溏而黏膩,濕象明顯者再加茯苓30克 生白術20克。
4.2.1.2??若患者發(fā)熱、咳嗽、胸悶、口干、口渴不嘔、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色發(fā)黃,手腳稍涼,胸脅脹滿者。
【治法】和解少陽,溫運中焦
【參考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
【常用處方劑量】
柴胡18~30克? 桂枝10克? 干姜12克? 煅牡蠣20克? 天花粉15克? 炙甘草10克 黃芩10克。
4.2.1.3??若患者體質壯實,脘腹脹滿,大便不通,口苦口干,精神佳,煩躁,咳喘憋悶者。
【治法】通腑泄熱,和解少陽
【參考處方】大柴胡湯
【常用處方劑量】
柴胡24克???黃芩10克? 清半夏15~30克? 生白芍15克? 生大黃6~30克? 炒枳實20克?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痰涎壅盛可以合上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30克(包)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4.2.1.4??若病人兼表邪未解者,癥見:發(fā)熱微惡寒,口苦咽干頭暈,乏力神倦,身體疼痛,食欲不振,惡心,胸脅脹滿,咳嗽喘急者。
【治法】和解少陽,托透邪氣
【參考處方】柴胡桂枝湯加杏仁、厚樸
【常用處方劑量】
柴胡20~30克? 黃芩10克? 清半夏15~30克? 人參1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白芍15克? 杏仁15克? 厚樸15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口渴而不嘔者可以去半夏加天花粉15克;
氣虛者可加黃芪30克 生白術15克 防風10克。
4.2.1.5? ?若病人出現(xiàn)惡心嘔吐,納差,腹瀉,手足溫和,舌苔白膩或偏黃膩者。
【治法】清熱化濕,和解透邪
【參考處方】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常用處方劑量】
黃芩12克? 生白芍15克? 姜半夏15~3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4.2.1.6??若病人出現(xiàn)胃脘痞硬,納差,舌苔膩,嘔吐,腸鳴,腹瀉,發(fā)熱,口鼻或口腔潰爛等表現(xiàn)者。
【治法】和胃降逆,消痞散結
【參考處方】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等
【常用處方劑量】
半夏瀉心湯:
清半夏30克 ?黃連3克? 黃芩10克? 干姜10~15克? 人參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若胃中不適,噯氣打嗝,腸鳴腹瀉,或脅下作痛,小便不利等表現(xiàn)明顯者,用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生姜30克;
若心下痞硬而脹滿,腹中雷鳴作響,下利頻作,水谷不化,干嘔心煩不得安者,用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去炙甘草,加生甘草30克。
4.2.2??病在中(半表半里)的陰證患者,可以從厥陰病論治
厥陰病同少陽病一樣,皆是病情的半表半里(中)之階段,也可有食欲不振,胸脅脹滿的表現(xiàn),不可忽視。
4.2.2.1??若癥見:煩渴,煩躁,手腳涼,間斷發(fā)熱,咳喘,咽喉疼痛,胃脘嘈雜不適,面色浮紅或晦暗,甚或腹瀉下利等。
【治法】寒熱并調,清上溫下
【參考處方】烏梅丸或麻黃升麻湯
【常用處方劑量】烏梅丸改為湯劑:
烏梅20克? 黃連5克? 黃柏10克? 當歸10克? 干姜10克? 制附子10克? 細辛3克? 花椒3克? 人參10克? 桂枝10克。
麻黃升麻湯:
麻黃8克? 升麻10克??知母10克??黃芩10克? 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4.3、病位在里者
4.3.1??病位在里的陽證,可以從陽明病論治
陽明病的階段,多見于體質壯實陽氣充盛之人,此時,在表邪氣已入里,此時可酌情使用辛涼、甘寒或苦寒的藥物處方,但需注意,中病即止,勿傷正氣。
4.3.1.2? ?若身發(fā)高熱,煩渴欲飲,咳嗽喘急,汗出多,怕熱不惡寒,手腳溫和,精神可者。
【治法】清泄內熱,養(yǎng)陰生津
【參考處方】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常用處方量】白虎加人參湯:
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炙甘草10克? 粳米15克? 生曬參10克。
竹葉石膏湯:
竹葉15克? 清半夏10克? 石膏30克? 人參15克? 麥門冬20克? 炙甘草15克? 粳米30克。
麥門冬湯:
麥門冬30克 清半夏10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0克 粳米30克 大棗15克。
4.3.1.3? ?若大便干結不通,喘息急迫,煩躁難眠,脘腹脹滿,精神佳,手足灼熱者。
【治法】通腑泄熱,急下存陰
【參考處方】大承氣湯、厚樸七物湯
【常用處方量】大承氣湯:
大黃10~30克? 厚樸15~30克? 枳實15~30克? 芒硝6~15克(沖)。
厚樸七物湯:
桂枝15克? 炙甘草10克? 炒枳實15~30克? 厚樸15~30克? 大黃10~30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4.3.1.4??若咳嗽喘急,痰涎壅盛,呼吸急促,口黏而煩躁,舌苔厚膩而潤,二便正常,脈象滑數(shù)者。
【治法】瀉肺平喘,清熱滌濁
【參考處方】葶藶大棗瀉肺湯合千金葦莖湯
【常用處方量】
葶藶子30~50克(包)? 蘆根30克? 炒冬瓜仁30克? 生薏苡仁30克? 炒桃仁15克? 大棗15克切開為引。?
4.3.2? 病位在里的陰證,可以從太陰病來論治
太陰病,是體質虛弱、陽氣不足的虛寒證,病已入里,多見精神不振,陽氣衰微、手腳逆冷、面色晦暗無澤、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等癥狀,故用藥以溫陽扶正為主,保住陽氣,方能拯救危急。
4.3.2.2??若身困乏力、頭痛,面色萎黃無華,納呆,精神不振,手足不溫,大便溏泄,伴有咳喘憋悶,舌苔薄白,脈弱等。
【治法】溫里散寒,氣血雙補
【參考處方】桂枝人參湯
【常用處方量】桂枝15克 人參12克 生白術12克 炮姜12克 炙甘草12克(陽氣虛弱重者可加制附子10~30克)。
4.3.2.3、若疾病恢復期,咳嗽,受涼加重,虛寒乏力者。
【治法】溫肺扶正,辛甘化陽
【參考處方】甘草干姜湯
【常用處方劑量】炙甘草12克 炮姜15克。
4.3.2.4、若大便正常,面色偏暗,手腳不溫,遇冷咳喘加劇,痰多,苔白膩而潤者。
【治法】溫陽化飲
【參考處方】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常用處方量】
茯苓30克? 桂枝15克? 生白術15克? 炙甘草12克。
4.3.2.5、若身面虛浮,手腳不溫,嘔逆明顯者。
【治法】降逆止嘔,溫胃化飲
【參考處方】茯苓澤瀉湯加半夏干姜散
【常用處方量】
茯苓30克? 桂枝15克? 澤瀉25克? 生白術20克? 炙甘草10克? 清半夏15~30克? 干姜15克? 生姜15克切開為引。
4.3.2.6??病情嚴重者:下利,脹滿,躁擾不寧,手腳厥逆,陽氣衰微者。
【治法】回陽救逆
【參考處方】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
【常用處方量】四逆湯:
制附子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2克。
通脈四逆湯:
制附子30~60克 干姜30~60克 炙甘草15~30克。
四逆加人參湯:
制附子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2克 人參15克。
5、注意事項
5.1、煎煮以及服用方法
? 泡藥30分鐘以上,每付藥均需煎煮兩次,煎煮時間根據(jù)藥物情況而定,不含有久煎藥物一般在30分鐘左右,若有久煎藥物需要煎煮一個小時以上。
? 病情重者,白天隔三個小時服用一次,夜間六個小時服用一次,服用藥量參照5.2 藥物服用量說明。急性發(fā)作期,需要少量多次溫服,嚴重者可以一天服藥十余次,夜間也可以多次服用,讓藥力連續(xù)作用。
? 服藥后避風,讓全身微微出汗。不宜飽食,禁生冷、粘滑、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若汗出熱退,則及時停藥或調整。
? 另外需要說明:以上處方均可以折算為中藥配方顆粒,服用時可以將一劑藥的配方顆粒用熱水全部沖開,少量多次趁熱溫服。若一劑藥已服完,仍然不出汗,可根據(jù)情況再服一付,總之應靈活處理,隨機應變。凡伴有發(fā)熱者,皆按此方法服用;不伴發(fā)熱者,可以少量分多次趁熱溫服。
5.2、藥物服用量?
? 所服湯藥皆需要燒滾、晾溫、趁熱服用。
成人一般一次大約:200~250毫升左右,體質虛弱者一次大約:50~150毫升,一天多次服用;兒童:0至1歲一次大約:10毫升,1至3歲一次大約:15~30毫升,3至5歲一次大約:30~50毫升,5至8歲一次大約:50至100毫升,8至12歲一次大約:100~150毫升,12至16歲一次大約:150~200毫升,16歲以上按成人量。
5.3、特殊藥品說明?
? 以上所有含有制附子(黑順片)的方子均需要久煎一個小時以上;以上所有含有麻黃的方子根據(jù)患者體質不同,可能會出現(xiàn)心慌或者肌肉跳動等不適情況,必要時可酌情減量服用,也有部分患者服用麻黃后會出現(xiàn)興奮失眠等表現(xiàn),若病情較緩且不伴發(fā)熱時可以早上和中午飯后服用,但是病情緊急或伴發(fā)熱的情況下可不拘泥于此,仍然參照5.2藥物用法。
6、總結
由于中醫(yī)整體辨證論治的特點,需要根據(jù)氣候差異、地域差異、病人自身體質差異靈活應對,所以對于任何病沒有固定的治療處方,需根據(jù)病人的自身體質也就是陰陽狀態(tài)靈活處方,且有些外感病病情變化迅速,治療時需隨機應變當機立斷,及時調整。以上內容為六病辨證論治外感病要略,但仍需要根據(jù)病因、病性、病位、病勢的具體情況靈活應對,方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聲明:本文僅為廣大中醫(yī)從業(yè)者及中醫(yī)愛好者學習經(jīng)方提思路分析,并非指導性文件,所有具體方藥、劑量、相關比例必須在專業(yè)中醫(yī)的辨證指導下使用,不能作為臨床參考直接使用。
本文參與整理者:
臧云喜、張佳樂、庫喜龍、張林林、宋陽、楊偉超、張亞靜、李寧寧、臧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