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25周年
王小波逝世25周年

王小波(1952.05.13 - 1997.04.11)“哈里路亞!我仍活著。工作,散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朽。為生存而生存,為看云而看云,厚著臉皮占地球的一部分......[1]”(痖弦,《深淵》)“有很多的人在從少年踏入成人的時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們永別了,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書中寫得明明白白的東西,在人步入卑賤的時候就永遠看不懂,永遠誤解了,真是可惜。在人世間有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誰一旦對它屈服,就永遠沉淪了,真是可惜。[2]”(王小波,1978年給李銀河的書信)
引言
“我愛你彼得的營造,我愛你莊嚴的外貌......[3]”
知道的人一點就透,不懂的人多說無益:鮮少坦承自己文學師承的王小波,曾在一篇叫《我的師承》的文章中,嘲諷了一位籍貫地可能在東三省的譯者對普希金詩作《青銅騎士》的翻譯。王小波無意褒貶作為藝術的二人轉,更不針對熱情而偉大的東北人民。他只是覺得,這句譯詩多少帶有二人轉的調子,放在普希金這篇詩作所要抒發(fā)的情感中,比起他心中更為精純優(yōu)美的查良錚的譯文,未見得合適。而查先生的譯文是這樣的: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莊嚴,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4]”
是2012年吧,大約在春季,彼時還在念大學二年級的筆者,在北方一所波光閃閃的高校中,實在搞不清查先生譯作到底高在何處,因此就不可能明白王小波自言的“師承”究竟“承”在哪里。十年后的今天,老實講,我還是沒有完全了然。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好像多少又能體會出些許滋味。直到為了寫這篇文章而在近日重讀小波的中篇合集《青銅時代》,才更深體會到這個“王二”創(chuàng)造者畢生致力于追求的文字境界。正如他曾推崇的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備忘錄》中提出的文學的種種技巧,如輕逸、迅速、易見、確切、繁復[5]......王小波自四十歲才正式啟程的文學之旅,也在竭盡全力去觸摸他所追逐的某種永恒。在王小波逝世25周年的今天,重新對話這位“IT男”或“理工男”的創(chuàng)作,在那些睿智與幽默外,也想看到某些更為深層也更為內在的東西。它們本就閃耀,只是在走向流量化、庸俗化、動輒“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時代進程中變得暗淡,為那些流淌在互聯(lián)網上出自《愛你就像愛生命》中的情話所遮掩。但我仍堅信,王小波的意義遠不止于這個層次。看似玩世不恭的他,歪著腦袋,火云邪神的氣質,一口“懶得張嘴”的北京話,卻可能比很多人甚至某個含混曖昧的時代要更為清醒。
主流與邊緣性
王小波對色彩很敏感。青銅、黃金、白銀、黑鐵,構成了他的“時代四部曲”??紤]到“黑鐵時代”所收錄的內容含有未竟稿以及生前未發(fā)表作品,至少在前三個時代中,一種尖銳且穩(wěn)定的生存視角貫穿于其間。在王小波的眼中,人的全部生活秩序包含有兩個群體,一個靠近主流,一個則處在主流圈的邊緣甚至外圍。就像他借由《尋找無雙》中王安老爹之口所講——“創(chuàng)始之初,世間就有兩種人存在。一種人是我們,另一種是奸黨。[6]”這也是他本人一貫的看法,所謂“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總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7]”即是該種見解的鄭重宣言。而王小波筆下的主人公,無論男女,大多處在后一個邊緣化的群體中。他們不喜千篇一律的生活,灰頭土臉卻又古怪精靈,并且習慣了抱團取暖,在已被邊緣化的生活中繼續(xù)沒羞沒臊地過著不受“領導上[8]”待見的邊緣人生活。崔衛(wèi)平把王小波筆下的這些人物視為一種“新人”?!熬褪沁@種自我引導、自己承擔自己行為后果的‘新人’,盡管每個人都處于體制的邊緣,在體制中靠邊站或者已經從體制中被剔除了出來。[9]”
恰是這種“新人”,在王小波對歷史的“譜系學”考察中,從各個時代中探出了腦袋。相比其他,人們可能最無法理解為什么“文革”前后的歲月被王小波看作一個“黃金時代”?在亞熱帶季風中午睡的王二,悠然自得,但他實際正處在“狠斗私字一閃念”的政治風暴中。他何以如此淡定?又怎么會講出“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10]”?對此,在一篇小眾的作品《茫茫黑夜漫游》中,王小波曾做過直接的答復:“想要擁有一切時,我正在云南挖坑,什么都沒擁有。假如有個人什么都想吃,那他一定是餓得發(fā)了慌。在現代,什么都想干的人一定是不正常。不管怎么說吧,我懷念那個時代。那是我的黃金時代。[11]”這之中隱藏著一種世事吊詭:環(huán)境越是險惡,人生存的欲望就越是強烈。這里,像牲口一樣活下去不是重點,而是真的活了下來后看著今天的富足,才感覺有什么東西已在冥冥之中溜走。好吧,就是在這樣的“黃金時代”中,讀者們也再次驚奇地發(fā)現,當王朔姜文等大院子弟還在盧溝橋下茬架[12],或在游泳池里“邊游邊絕望地無聲飲泣[13]”,王小波世界中的“王二們”卻宛如卡爾維諾筆下的“男爵”,在孤身一人中哼唱著自己世界的歌謠。三不五時還會引來像陳清揚一樣與“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14]”的世界相糾纏而身心俱疲的友人。如果說在王朔那里,意識形態(tài)的偽崇高還是作為平民階層通過調侃而與之抗衡的客體而存在,在王小波這里,這種對壘壓根就不存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東西至多規(guī)定了一個時代內部的游戲規(guī)則,因之常以“背景”的形式存在。在它之中,被放大的還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他們忙著自己的事情,一無所有,卻攜帶了最寶貴的東西——個體意志,盡管王小波也承認其中的“例外”:像是《我的陰陽兩界》中,當陽痿的王二被拉回正常人的生活軌道時,隨之而來的,則是充盈著寂寞但同時能因之自由做事的人生階段的告終。

話劇《黃金時代》從黃金時代向前,我們觸摸到了青銅。關于青銅時代的記敘,在王小波的寫作中達到了無可匹敵的繁復。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想象快樂居多而自問自答隱去[15]”的記敘中,我們震驚于王小波透過一種自由的寫作所表現出的某種生存論意義上的殘忍。它同時兼有絕望與希望,消沉與執(zhí)著,直接叩問著我們每人正經歷卻又熟視無睹的生存狀況。以《暗店街》作開場的《萬壽寺》卻表達出了與法國作家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截然不同的關切。如果說失憶意味著理性墜落,摔成詩意的碎片,那找回記憶的過程,就只能是碎片粘合,可能性減少,詩意最終消逝,庸俗無限生長。同樣,風格靈動活潑的《紅拂夜奔》在結尾處也難掩憂傷與絕望。王二最終陷入的自我懷疑,帶有一種深深的存在論意義上的迷?!皟刃挠腥s假裝無趣[16]”,“不喜歡有趣且表里如一[17]”,究竟哪一個才更貼近人的本質?衛(wèi)公與紅拂不解,傳給了王二。王二也猜不透,遞給了王小波。王小波皺了皺眉,就把這份懷疑塞給了你我。而從黃金時代向后,我們與“白銀時代”撞個滿懷。邊緣人可能最畏懼這個時代。它如同一塊銀元寶,而“銀子是熱導最好的物質,在一塊銀子上,絕不會有一塊地方比另一塊更熱。[18]”這意味著,差異性在這里徹底堙滅,邊緣人的生活將不再具有“邊緣化”的可能。屆時,人的生活都將被納入整齊劃一的規(guī)制之中。小說家、畫家乃至數學家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對我們而言,不好的消息還在于,這個時代最與我們相關。不過,我們也可以這樣“安慰”自己:其實也都一樣。畢竟,借著王小波的眼睛看去,無論生活在哪一種“顏色”之中,無論是《紅拂夜奔》中的洛陽城,還是《黃金時代》里的云南鄉(xiāng)下,抑或《2015》的渤海邊鹽堿地,有一件事從未改變,那就是,生存環(huán)境向來惡劣,個體尊嚴一如既往地難尋。只不過,一旦這樣想,我們就真的活在了“黑色幽默”之中[19]。這或許是莫大的悲哀。
“夜奔”
讓我們跳進“青銅”吧!這是筆者最著迷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紅拂夜奔”可謂是王小波宇宙中在王二與陳清揚的“偉大友誼”外最為人傳頌的事跡。去年熱映的《愛情神話》還在幾個鏡頭之間致敬了一二?!都t拂夜奔》的故事,雖以李衛(wèi)公的早年生活作開篇,但卻以隋末唐初的紅拂女為真正的核心。衛(wèi)公李靖的人生悲劇在于“想入非非”,不懂得“獎章一般只發(fā)給把游戲變得很要命的人[20]”而非相反。相比之下,紅拂雖有相似的心路,但又稍顯不同。在李衛(wèi)公逃離了洛陽建立了大唐長安后,躊躇滿志又一貫想入非非的他,無奈被唐太宗“敲打”,就此消沉。此時的紅拂,深感日子之無趣。年輕時逃離的洛陽仿佛和眼前的長安重疊在了一起。那晚夜奔所擺脫的牢籠,又在誤以為生活就此被重新打開的新環(huán)境中悄然上鎖。一切都變了,一切又都沒變。于是紅拂,小軒窗正梳妝,謀劃著二次夜奔。如果說第一次夜奔,是出于天性使然外加一份好奇,因而在“匆忙中”被李靖拉住了雙手。那么計劃中的二次夜奔,則是紅拂自由自愿的意志在“作祟”。只不過再次夜奔,談何容易?彼時的他們,一個是市井流氓,一個是被豢養(yǎng)的歌妓,處在權力中心的最邊緣。雖人微言輕,卻也因這份無關緊要,隨時可以開溜,遠離世間的爾虞我詐。而此刻的他們,一個是開國元勛,一個是元勛的太太,整天在權力的眼皮下活動,即便無遮無攔,也必然難以逃脫。自由因之喪失。

《愛情神話》中的“紅拂雜貨鋪”但“紅拂夜奔”只是嵌套中的故事。在它之外的一層,故事的又一主人公王二,也就是為紅拂與李衛(wèi)公作傳的當代書寫者,這次搖身一變,成為了某大學的數學研究人員。從王二對生活與工作的“牢騷”以及借由紅拂之口發(fā)出的聲音看,不難發(fā)現,王小波本人的靈魂被摁入其中。紅拂人到中年,身體松弛,不再有年輕時的沖勁,因而受困于長安。也罷!不過是每天“穿衣打扮”,日復一日地去“貴婦聯(lián)(乙)”上班。與此同時,紅拂的創(chuàng)造者王二“也不能不去上班,走到灰色的人群里去,一路走一路想入非非。[21]”在小說中,王二年輕時曾在云南插隊,走過不少人生的彎路。人近中年才因證出了費馬爾定理而在單位有了些無實權的地位,卻在猛然間發(fā)現:“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改變的。[22]”這簡直是王小波換了一個“馬甲”后的獨白。在與我們共在的這個宇宙中,王小波不也曾說過,生活有巨大的欺騙性,就像一顆洋蔥頭,以至于他“剝到現在還沒剝到心。[23]”面對王小波這樣的“插科打諢”,作家麥家卻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他愿意相信“如果讓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許會和魯迅齊名。[24]”姑且不論小波是否會在這種“虛擬式”中變得如此偉大,王小波與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確呈現出某種重疊。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人生無意義”的存在論前提下從絕望中摸索希望。用王小波的話講,就是“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紅拂夜奔》)[25]”而在魯迅那里,則是“他微笑,偏側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這樣的戰(zhàn)士》)[26]”所不同的是,盡管魯迅終歸是懷有希望的人,但那種希望有的時候帶有尼采“超人哲學”的影子,離日常生活多少有著距離甚至是斷裂。這也是為什么魯迅篇幅很小的作品卻常常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如作家殘雪所言,作為藝術家的魯迅的天賦,就在于放大我們靈魂深處的撕扯,而這無疑對深受“天人合一”哲學滋養(yǎng)的國人構成了不小的考驗[27]。這也是錢理群認為魯迅區(qū)別于他同時代作家的所在,即,“找不到許多作家所追求的和諧。[28]”更重要的是,魯迅很善于把環(huán)境的“險惡”或足以消磨人意志的“庸?!狈旁谥行牡奈恢?,以致環(huán)繞著人的苦悶、恍惚、寂寞仿佛吞噬了人本身。進一步說,他有意識地把一些永恒性存在以及隨之而來的壓迫感呈現在日常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中。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孤獨”隨處可見,“焦慮”俯拾皆是。像是《孤獨者》里的魏連殳、《在酒樓上》的呂緯甫、《鑄劍》中的眉間尺、《傷逝》里的涓生,連同石板路、月光、鄉(xiāng)村、夢魘等意向,共同訴說著人生存的有限與悲哀。汪暉認為,在魯迅那里,“‘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把個體生存的悲劇性理解與賦予生命和世界以意義的思考相聯(lián)系,從而把價值與意義的創(chuàng)造交給個體承擔。[29]”。不過這也印證,于魯迅而言,悲劇性才是人生的“底色”。

趙延年繪《狂人日記》插圖與此不同,王小波樹立起一種帶有歡快氣息的“革命者”形象。他不遺余力地在不完美甚至悲慘的生活中預示(prefigure)那些藝術生命所面向的永恒。而這種永恒一掃魯迅那里的悲劇底蘊,充盈著歡脫、奔放、美好與自由自在的氣息。王小波對人文事業(yè)的認知便是最好的說明。一反安徒生的“光榮的荊棘路”的看法,他更愿意相信,人文的道路存在于“兩條竹籬笆之中?;h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ǎ诿總€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藍蜻蜓。(《我的精神家園》)[30]”也正是這種歡快的氣息貫穿著《紅拂夜奔》的始終。即便是紅拂最后選擇的“為夫殉節(jié)”,也是靈動且充滿調侃意味的。申請殉節(jié),需要指標,需要向行政辦公室與意識形態(tài)部門打報告、遞申請、補說明。這簡直是卡夫卡《城堡》的姊妹篇!即使是最后的行刑描寫也與莫言在《檀香刑》中想表達的東西截然不同。在小說中,紅拂最終是因不能忍受自己在衛(wèi)公去世后被提拔為“貴婦聯(lián)(甲)”的主任委員并因之要接受官員的生活方式,而向領導遞交了殉節(jié)的申請書。有意思的是,在紅拂的世界中,與其存在構成鮮明對比的男二號虬髯客,則在否定與自我欺騙中苦苦掙扎,以近乎變態(tài)的方式在遙遠的扶桑逍遙快活。紅拂不見得多勇敢,但卻敢愛敢恨自在灑脫。當現實無可避免地不如意時,她也不愿意糾纏或湊合。她傾向認為,“和一個無性、無智、無趣的人生相比[31]”,死亡或許并不可怕。即便《紅拂夜奔》最終仍以一種悲傷的尾音結束,但我相信,不少人可能會有和我類似的感受,那就是在抵達這個尾音前,全書的曲調是充盈著歡樂的。這和魯迅很不一樣,盡管面對人生他們都曾有過分毫不差的絕望。自在寫作
這種超然靈動的寫作從一個側面也在顯示王小波獨特的文學品味:偏愛奧威爾、蕭伯納、卡爾維諾、尤瑟納爾、迪倫馬特還有杜拉斯,卻與托爾斯泰以及成為教條的“郭魯茅巴”絕緣。小波的白話文寫作,自成風格。語言純屬硬朗,充滿個人意志乃至戰(zhàn)斗性。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場訪談中,王小波說他偏愛嘗試“想象的小說”[32]。事實上,從早期作品,如《綠毛水怪》、《南瓜豆腐》、《歌仙》,到以唐人傳奇為核心的《青銅時代》,以及面向未來的《白銀時代》,所謂想象或者說純粹虛構的小說,都十分自然地從王小波的筆尖流出。在他身上,仿佛察覺不到一點點沉重的現實主義氣息。即使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治運動為背景的《黃金時代》里,那些我們拒絕回首的往事,也在以各種各樣“變形”的方式,沿著另一種充滿個人意志且超脫自在的敘事被重新打開:在《似水流年》中,當賀先生跳樓自殺腦漿涂地后,夜晚時分,點點燭光下,一種超現實但卻攝人心魂的守靈畫面被徐徐拉開。在“寵兒”《黃金時代》里,被拍了兩下屁股后就渾身無力,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33]”般掛在王二肩上的陳清揚,似乎在一瞬間,就跳出了“文革”時期的中國云南,與他面前這個多少有些渾不吝的男人,過上了從此無人打攪的桃源生活。在《革命時期的愛情》中,王二面對團支書x海鷹的“幫教”,卻反過來,或多或少斬斷了后者與她身后更大的權力機關的牽連。于是,孤男寡女,身居陋室,在對往事的追憶中,踐行著“愛情在所有的生活中皆神圣[34]”的真理。
透過王小波的文字,似乎看不到他與同時期中國作家的交集。出身知青,但沒有傷痕。歷經時代轉軌,卻自外于現實主義。他“勢必”會反感車爾尼雪夫斯基,因為在其心中,“真”的東西一定不美,或者至少不見得美[35]。美純然來自虛構,來自對現實的變形。毋寧說,王小波雖然像所有人一樣,受困于他無從選擇的歷史安排,但令人驚異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在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跳出時代的框架,從《太平廣記》中重建過去,在《一九八四》里想象未來。因此,對那些早已受千夫所指的現實悲慘,他無意重復。多一個人出來譴責,也不會增添任何東西。他寧愿在更為遼遠廣闊的疆域中,觸碰人類生活的某些永恒主題,關于性愛,關于有趣,關于絕望。對此,他最欣然接受的表達形式,就是他一生傾注心血最多的小說藝術。
即使是收錄于“黑鐵時代”中的未竟稿或生前未公開作品,這種自在寫作的風格也隨處可見。在那里,具體時間已然模糊,甚至變得不再重要。有的只是敘述者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穿梭。在這個模糊的時代中,有為生計所困的小說家,和他虛構的一個“沒有任何教育意義”的SM寓言(《茫茫黑夜漫游》);還有留學生二人,今夜無眠,對著自家親戚不光彩行跡的深夜漫談(《夜里兩點鐘》);以及兄弟二人建造的帶有“老大哥”意味的黑鐵公寓,其中安居或關押著一批不安分的可疑人士(《大學四年級》)。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曾在小說《金閣寺》中,描述過一位面貌丑陋的禪宗和尚所擁有的異于常人的心智。在小說中,金閣所代表的永恒之美,反倒對主人公構成了一種威脅與逼迫,使其在日常生活的節(jié)奏中失去分寸,并愈發(fā)不受控制。故事以主人公將金閣付之一炬并在濃煙與焰火中自語著“我要活下去”為結束。事實上,王小波的人生經歷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緊張,甚至他的生前寂寞與死后哀榮,又何嘗不是這位名叫溝口的禪宗和尚面臨的拷問的顯現。王小波也處在一種面向藝術永恒性的旅途中,卻因知青歲月中那些兜兜轉轉、寂寞困頓、懷才不遇而曾在相當長的歲月中與他所期冀創(chuàng)造的文學之美變得遙遠。時至今日,我都無法體會他在“孤島訪談”中描述的青年時期的精神匱乏達到了怎樣的程度。那時沒什么東西可看,好不容易搞到的一本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篇《變形記》,竟被他翻來翻去以致最后活生生地“看沒了[36]”??烧窃谶@種困頓中,王小波的自在寫作折射出的恰是真正藝術家的境界。他沒有因為美好之不可及而絕望,也未曾出于對日常生活的無力而沉淪。相反,面對前者他有勇氣“在荒島上迎接黎明”,面對后者他樂意“永遠懷念那只特立獨行的豬”?;蚨嗷蛏伲跣〔ǚ窒碇翱最仒诽帯迸c“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這類中國文化所高舉的品質。無論身居何處,他都努力把“人世間庸俗勢力的大合唱[37]”擋在他所青睞的由蕭伯納與羅曼·羅蘭開辟的道路外,因此才有氣魄在藝術生涯中途吶喊,“我這一生決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zhàn)斗到死。(《有與無》)[38]”也才會在點點滴滴的日子中相信,“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里就很高興。(《智慧與國學》)[39]”
知識分子的內修
我無意拔高王小波。并不是說王小波的作品“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啊,就是好?。ā吨R分子的不幸》)[40]”這未免也太不“王二”了。反教條者恰恰要避免讓自己成為新教條。必須承認,王小波在寫作中流露出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在有些地方已無限接近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種視野。王小波曾不止一次以“回頭看”[41]的方式來訴說著故國傳統(tǒng)。在他眼中,趴在井口觀察陰陽之氣的朱熹不懂什么是“幾何光學”(《我看國學》)[42];孟子對道德學說的狂熱使得“仁政無敵”學說接近一種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原子彈”(《花剌子模信使問題》)[43];以及圣人所謂“人之異于禽獸”也無非是要求我們不必對生活抱有太多期望(《紅拂夜奔》)[44]。對這些見解,我想我們必須保持一種冷靜。那就是,繼續(xù)喜歡著王小波,但也有足夠的理性拒絕他的某些方面。相比之下,對傳統(tǒng),我更欣賞李澤厚的態(tài)度[45],即在一種對人類健全人格的關切下,在真正的比較文化的視野中正視我們的長處與不足,而不單以物質或科技的現代化成就論高低。不過在這里,我更想指出一件有趣并值得深思的事,那就是,八十年代甚囂塵上的那些“道理”——姑且不論它本身如何——在王小波嘴里就是如此悅耳?為什么他說的東西大家就聽得進去,類似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所謂的“只具有實際職能的字眼”[46],即引我們深思并在進入嚴肅思考的境地后就不再需要的某種“引子”?甚至,王小波本人都被看作具有真正的名士氣[47],鮮有偏執(zhí)極端的感覺?冥冥之中,似乎“說理”這件事,不僅“理”本身是重要的,如何說,以及說的限度,也干系重大。
對“理”的表現,在王小波的小說中,很多時候都以極其幽默的方式呈現。在《紅拂夜奔》中,李靖發(fā)明的開根號機器卻被唐太宗用作殺人武器[48],反映出的即為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中缺乏對“純粹思維樂趣”的執(zhí)著而偏重“實用理性”傾向的批判。就這一點,我基本同意周國平的判斷,他說王小波的作品“在調侃中有一種內在的嚴肅,鄙俗中有一種純正的教養(yǎng)。[49]”實際上,活潑靈動的《紅拂夜奔》卻以“年鑒學派”大家布羅代爾的杰作《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為開篇,本身就顯示了作者懷抱的一種極為嚴肅的關切。而這關切的核心,清晰指向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某些缺失與局限。這與王小波的一篇雜文《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的論旨相呼應。在這個意義上,王小波的確堪稱嚴肅的學者型作家。事實上,以小說為載體,王小波曾對一系列重大社會人文議題都做過深入的思考。在《革命時期的愛情》中,帶著??碌溺R頭,王小波把握了革命時期中愛情何以可能的邏輯。其要義在于,在嚴密的權力控制下,涌動著一股反權力介入的虐戀亞文化的暗流。在《未來世界》中,追尋前輩喬治·奧威爾的足跡,他又叩開了烏托邦世界的大門,直指不允許存在差別的世界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詭譎牽連。在劇作《東宮西宮》中,王小波不僅觸碰到了“同性戀”議題,更對廣泛的愛欲表達與文明社會秩序的關系做了極具“戲劇張力”的呈現。因之,在這個意義上,我無法同意馮唐的“王小波小說僅限于有趣”的觀點。[50]
王小波始終以極大的熱忱投身于小說藝術與知識世界的探索,而反過來對社會生活抱持著一種既關切又超然的立場。換言之,他更看重“內修”,而非“外揚”。詩人歐陽江河曾說,王小波本人有一種“置身其間卻又抽身其外”的精神氣質[51]。他懷有一種英國文化里冷靜、自省卻又不失幽默的調調。在其對“侄子姚勇”做思想工作的光輝事跡中(《我怎樣做青年人的思想工作》)[52],王小波恐怕給讀者留下了“他就是王二,王二即是他”的印象。更重要的,在這種自足之外,無數的“王小波門下走狗”怕是不止一次地驚訝于王小波涉獵的廣泛。在哲學思想上,王小波傾心于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英國經驗主義,并以此作觀照,對綱?;娜寮壹捌渲涞膫鹘y(tǒng)社會提出了尖銳的批判。在歷史認知方面,王小波受影響于湯因比和布羅代爾,對至少在他身處的時代中依然存在于中國社會的“反智”傾向保持著一貫的憤怒與嘲諷。此外,王小波曾協(xié)助李銀河展開中國大陸最早關于男同性戀群體的學術研究,并就該議題表達出如下立場:“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性別之分,賢愚之分,還有同性戀和異性戀之分,這都是自然的現象。把屬于自然的現象叫做‘丑惡’,不是一種鄭重的態(tài)度。[53]”

王小波在匹茲堡大學的指導老師歷史學家許倬云結論盡管法國學者魏簡(Sebastian Veg)傾向把王小波的創(chuàng)作看作某種公共領域的介入[54],但我還是認為,王小波的落腳點終歸是哲學意義上的個體。這也是他的一貫態(tài)度,所謂“我還是相信個體的力量。[55]”是個體在求取智慧、探尋有趣、把握性愛。不同的時代于小波來說不過是“游戲規(guī)則”的改變,“沒什么道理可講[56]”,關鍵的地方仍在于人主觀上的變通與適應。在這種視野下,政治經濟的考量、階級的問題、社會運動的可能全部隱去。實際上,《黃金時代》中王二所具有的心智已然近莊子的“逍遙”。
只是于我個人而言,隨著近年來政治立場的左轉,王小波寫作的這個方面已不大合我的胃口。他的文字也早已無法召喚出大學時代初讀時的熱烈與激動。但靜下來想,王小波之所以令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念念不忘,恐怕與政治觀點無涉,而更多在于他的博聞強識、幽默詼諧以及用“思維的樂趣”為導引的智識生活。戴錦華說王小波“讓我們快樂并沉思,讓我們痛楚并欣悅。[57]”王小波對人世的態(tài)度,并不冷漠,也不是犬儒哲學的變體,而毋寧說,是一種接近儒者梁漱溟的人生格局。而這也是已故學者江緒林圍繞“生命的厚度”的關切[58],還是陳純以“自由主義者的心力”為題回應前者的要義所在[59]。我們看到,在諸如“花剌子模信使”一類問題外,陪伴王小波更多的,還是杜拉斯的《情人》、圖尼埃(Michel Tournier)的《榿木王》、王道乾與查良錚的譯詩、基米諾維奇的數學習題集甚至還有C++語言。一言以蔽之,王小波終歸是有溫度有現實關切的。要不他怎么會關注“甩手氣功”的流行及其背后的“惡毒用意”(《寫給新的一年·1997年》)[60]?何況,他也曾動情地說“假如現在形勢不大好,我們也不會改變對這個國家的感情。(《寫給新的一年·1996年》)[61]”問題的關鍵在于,他的情懷之中有自我寬慰與幽默的成分,因之王小波留給世人的形象是儒雅明朗的,不炸毛,不為外物所役。他自不屬于“民族-大眾性[62]”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但卻“意外”提點了即使作為一個左翼分子也理應具備的心智,那就是:現實無疑是難改變的,甚至無法撼動。但這不應妨礙我們保有一片精神家園,作一時退守的良田,如此才能涵養(yǎng)精神,實現盧森堡百年前的期許——“要有耐心,鼓起勇氣!我們還要活下去,我們還要經歷驚天動地的事……[63]”
《紅拂夜奔》其實并非本人最愛,緊挨著它的《萬壽寺》才是。如前所言,在這篇華語文學的杰作中,王小波道破了一種生存論上的殘忍以及一絲殘存的希望——盡管萬壽寺無可逃避,我們注定生活于其中,但小說中的主人公不直到最后“清醒”之際也還篤信“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64]”,甚至還“惦記”明天一早前往湘西鳳凰寨與苗女紅線匯合的旅程?每每讀到這里,我都會想起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結尾漢族人與維族人圍在一起跳舞狂歡的場景。盡管未來注定了無生趣,且愈加可能“受錘”得厲害,但今日篝火前的歌舞,不正如那頂被火車“放飛”的流動帳篷一般,雖如煙云般短暫,卻注定會是后來形如槁木的日子中確認自己曾不堪無趣的證明。由此反證,“逃避無趣”的沖動決定了,我們都是紅拂,都曾計劃著夜奔......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65]”
(致謝:感謝曾曉玲女士對本文形成提供的幫助)
注釋:
[1]痖弦. 2016.痖弦詩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17頁。
[2]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九卷書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15頁。
[3]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1頁。
[4]同上。
[5]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九卷 書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82頁。
[6]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504頁。
[7]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一卷思維的樂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14-5頁。
[8]《紅拂夜奔》中的重要概念。
[9]澎湃.崔衛(wèi)平:海子、王小波與現代性.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518639,2020-01-15。
[10]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六卷黃金時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7頁。
[11]王小波 李銀河.2006.東宮·西宮:調查報告與未竟稿精品集.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302頁。
[12]出自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片段。
[13]王朔.2012. 動物兇猛.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第156頁。
[14]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六卷黃金時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257頁。
[15]所謂“想象的小說”、“快樂的小說”、“自問自答的小說”之說法均來自王小波本人。參見Bilibili.王小波采訪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U4y1A7Ad/,2021-09-28。
[16]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490頁。
[17]同上。
[18]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白銀時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5頁。
[19]事實上,“黑色幽默”不僅是王小波寫作的主題,更是他寫作的方法。這一點他在“三味書屋”欄目的訪談中曾做說明。參見Bilibili.王小波生前采訪.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W411W7kL/?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20]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273頁。
[21]同上,第465頁。
[22]同上,第487頁。
[23]王小波接受訪談時的自陳。參見Bilibili.王小波采訪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U4y1A7Ad/。
[24]新浪娛樂.王小波辭世16周年 李銀河撰文悼亡夫. http://ent.sina.com.cn/s/m/2013-04-12/18413898672.shtml?from=wap,2013-04-12。
[25]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487頁。
[26]魯迅. 2005.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219頁。
[27]殘雪. 2003.藝術復仇——殘雪文學筆記.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40頁。
[28]錢理群.2003. 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75頁。
[29]汪暉. 2000.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79頁。
[30]王小波. 2011.王小波全集第八卷雜文.南京:譯林出版社. 第235頁。
[31]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485頁。
[32]該說法來自王小波本人。參見Bilibili.王小波采訪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U4y1A7Ad/。
[33]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六卷黃金時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5頁。
[34]同樣來自王小波本人。參見Bilibili.王小波生前采訪.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W411W7kL/?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35]FT中文網.王小波:有一種活法.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4012?full=y&archive,2009-01-05。
[36]李銀河等. 2007.王小波十年祭.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第79頁。
[37]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九卷書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5頁。
[38]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一卷思維的樂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26頁。
[39]同上,第106頁。
[40]同上,第36頁。
[41]關于“回頭看”的說法,筆者受啟發(fā)于王利。參見:愛思想.許紀霖周濂劉擎等:政治正當性的古今中西對話.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838-4.html,2012-05-29。
[42]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一卷思維的樂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1頁。
[43]同上,第45頁。
[44]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第380頁。
[45]筆者尤其推崇李澤厚的如下見解:“今天,在保存自己文化優(yōu)點的同時,如何認真研究和注意吸取像德國抽象思辨那種驚人的深刻力量、英國經驗論傳統(tǒng)中的知性清晰和不惑精神、俄羅斯民族憂郁深沉的超越要求......使中國的實踐理性極大地跨越一步,在更高的層次上重新構建,便是一件巨大而艱難的工作。它也將是一個歷史的漫長過程?!眳⒁娎顫珊? 202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260頁。
[46]路易·阿爾都塞. 2010.保衛(wèi)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246頁。
[47]關于王小波身上“名士氣”的說法,參考很多。譬如豆瓣上的一篇代表性評論,豆瓣. 楚平:十年后,我們還是沉默的大多數.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143192/,2007-04-09。
[48]王小波. 2016. 青銅時代.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第266頁。
[49]李銀河等.2007.王小波十年祭.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第201頁。
[50]馮唐. 2018.“王小波到底有多么偉大.”高中生之友9,第20頁。該文也收錄于馮唐作品《活著活著就老了》與《如何成為一個怪物》。
[51]鳳凰.歐陽江河:王小波又一種特殊氣質. http://phtv.ifeng.com/a/20170412/44571778_0.shtml,2017-04-12。
[52]特別說明,在知乎問題“王小波的計算機水平有多好?”下,姚勇本人的回答非常有趣。參見,知乎.王小波的計算機水平有多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64366,2021-12-10。
[53]王小波. 2011.王小波全集第八卷雜文.南京:譯林出版社.第40頁。
[54]參見Veg, A (2007)Utopian fiction and critical examinati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ang Xiaobo's "the golden age". China Perspective4,75-87.
[55]該說法同樣來自王小波本人。Bilibili.王小波生前采訪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7411N77f/?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56]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六卷黃金時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4頁。
[57]戴錦華. 1998.“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當代作家評論2,第34頁。
[58]天堂網.江緒林:生命的厚度——讀兩本書札記. http://www.tiantang6.com/m/102175779/article_11342.html,2016-02-25。該文已正式收錄于新近出版的江緒林遺作《生命的厚度:江緒林文集》。
[59]愛思想.陳純:自由主義者的“心力”——江緒林的學術遺產.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8574.html,2016-04-08。
[60]王小波. 2011.王小波全集第八卷雜文.南京:譯林出版社.第229頁。
[61]同上,第227頁。
[62]安東尼奧·葛蘭西.2020.獄中札記.曹雷雨姜麗張跣(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第22頁。
[63]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羅莎·盧森堡書信集:致宋婭·李卜克內西. https://www.************/chinese/rosa-luxemburg/letter/to-sophie-liebknecht-19180512.htm.
[64]王小波. 2016.青銅時代.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第258頁。
[65]王小波. 2009.王小波全集(第六卷黃金時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