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涂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wèi)國很有名的大夫,姓姬寧氏,名俞,武是他的謚號。經(jīng)歷衛(wèi)國兩代的變動,由衛(wèi)文公到衛(wèi)成公,兩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地做衛(wèi)國的兩朝元老?!鞍钣械绖t知”,這個邦就是古時國家的別稱,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才具發(fā)揮出來,了不起!可是后來到了衛(wèi)成公的時候,政治、社會,一切都非?;靵y,情況險惡,他還在朝,也參加了這個政治,可是他在“邦無道”的時候,卻表現(xiàn)得愚蠢魯鈍,好像什么都很無知。但從歷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對于當時的政權(quán)、社會,在無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見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無能,沒有什么表現(xiàn),可是他對于國家、社會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說寧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xiàn),有的人還可做得到,但處于亂世那種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學了。 人們到了社會歷史發(fā)生變動的時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權(quán)變亂時,在前一個君王手上,充分表現(xiàn)了政治才能的人,本來是很容易遭忌的。這是政治上千古以來不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點莫名其妙的,也許是人類心理的通病,能干了會有人妒忌的。為什么妒忌?只能說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我們必須以學問、道德來消磨它。這種妒忌心理,到了事業(yè)或利害相對的時候,就忌刻別人。所以學問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這些罪惡的心理,消磨了、轉(zhuǎn)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所以孔子說到寧武子,當初他的才能表現(xiàn)得那么高,應(yīng)該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變亂的時候,他表現(xiàn)很碌碌無能,沒人打擊他,也沒有人仇恨他,這一點修養(yǎng)是別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時,聰明才智很容易露鋒芒;“其知可及也”,這點大家還可以做得到。但是樸實無華、老實平淡、笨笨無能的樣子,“其愚不可及也”,這就很難做到了。 這里我們就想到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而轉(zhuǎn)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苯^頂聰明的人,不是故意裝糊涂,而是把自己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而轉(zhuǎn)進糊涂,這就更難了。下一句話說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權(quán)位都讓給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報答,只要當時心里舒服就好。這也是孔子說寧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