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學-考試試題庫
一、填空題:(40×0.5’) 1、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任務是: (1)闡明建筑地區(qū)的工程地質條件 (2)論證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 (3)選擇地質條件優(yōu)良的建筑場址 (4)研究工程建筑物興建后對地質環(huán)境 的影響 (5)提出有關建筑物的類型 規(guī)模 結構和施工方法合理建議; (6)為擬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質依據(jù) 2.活斷層:指目前正活動著的斷層或過去歷史上有過活動且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發(fā)生活動的斷層(即潛在活斷層?。? 3.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震動強烈程度所決定。烈度:抗震設計受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質條件的影響。 4.地上懸河形成的三個基本條件:河水中攜帶有大量的敏感土粒子(0.25-0.01mm);抗震設計
河水中有0.25-0.01(時間平均流速小于0.7m/s);敏感水流 河流具有足夠廣闊可能被泛濫的面積. 二、簡述題1、 活斷層的識別標志有哪些? 2、什么是斜坡的變形與破壞,試論述斜坡變形破壞的三個不同演化階段。 3、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為何? 1.地質方面: 最新沉積物的錯斷: 活斷層帶物質結構松散: 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地貌方面: 斷崖:活斷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常表現(xiàn)為:一側隆起區(qū),一側凹陷區(qū) 水系:對于走滑型斷層 (1)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 (2)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 水文地質方面: 導水性和透水性較強 泉水常沿斷裂帶呈線狀分布,植被發(fā)育 歷史資料方面 古建筑的錯斷、地面變形 考古
地震記載 地形變監(jiān)測資料 水準測量、三角測量 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 GPS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 InSAR 2.斜坡形成過程中,由于應力狀態(tài)的變化,斜坡巖土體將發(fā)生不同方式、不同規(guī)模和不同程度的變形,并在一定條件下發(fā)展為破壞。斜坡破壞系指斜坡巖土體中已形成貫通性破壞面時的變動。 而在貫通性破壞面形成之前,斜坡巖體的變形與局部破裂,稱為斜坡變形。斜坡中已有明顯變形破裂跡象的巖體,或已查明處于進展性變形的巖體,稱為變形體。被貫通性破壞面分割的斜坡巖體,可以多種運動方式失穩(wěn)破壞,如滑落、崩落等。破壞后的滑落體(滑坡)或崩落體等被不同程度地解體。但在特定的自身或環(huán)境條件下,它們還可繼續(xù)運動,演化或轉化為其他運動方式,稱為破壞體的繼續(xù)運動。斜坡變形、破壞和破壞后的繼續(xù)運動,分別代表了斜坡變形破壞的三個不同演化階段。 3.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地形條件。地表崎嶇,高差懸殊,切割強烈,是泥石流分布區(qū)的地形特征。 (2)地質因素 松散固體物質的來源及數(shù)量多少取決于地質因素。地質因素包括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新構造運動 及地震、不良物理地質現(xiàn)象等。它們以不同方式提供松散碎屑物,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質基礎。 (3)氣候水文因素 氣候水文因素與泥石流形成關系極為密切,既影響形成泥石流的松散碎屑物質,又影響形成泥石流的水體成 分和水動力條件,而且還往往是泥石流暴發(fā)的激發(fā)因素。
三、工程地質分析:(
1、 請寫出下圖中的滑坡要素。

編輯
2、根據(jù)震源機制理論分析圖中發(fā)震斷層的性質。

編輯
3、試分析下列河間地塊是否會發(fā)生水庫滲漏。

編輯
4、已知滲流方向為由下向上,請用礫石,粗砂和細砂設計反濾層。

1.滑坡要素為: 1)后緣環(huán)狀拉裂縫; 2)滑坡后壁; 3)拉張裂縫及滑坡臺階; 4)滑坡舌及鼓張裂隙; 5)滑坡側壁及羽狀裂隙; 6)滑坡體; 7)滑坡床; 8)滑坡面(帶)
2.
編輯
平移斷層.................正斷層 ................逆斷層 3.上圖表明, 河間地塊存在地下分水嶺; 且高程高于庫水位, 所以不會發(fā)生水庫滲漏. 下圖中建庫后, 在河岸附近局部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及河間地下水位, 這時極易產生強烈的壩肩滲漏.
4.
編輯切換為居中
四、綜合分析題:(1×30’=30) ?計劃中的一條高速鐵路,將通過一個滑坡體,試論述工程地質條件及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編輯
1.滑坡對鐵路安全有影響, 應盡量避開; 如在坡體中開挖隧道. 2.斜坡的穩(wěn)定性問題; 滑坡屬于推動式. 3.設置抗滑樁和擋土墻; 削坡減重; 設計排水系統(tǒng).
編輯
一、名詞解釋 1.地震烈度:它是衡量地震在地面震動的強烈程度的尺子,由震源深度,震中距,
能量所決定。是地震的基本參數(shù)之一。 2.工程地質類比法:它是一種定性分析的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方法,通過場地內的
工程地質條件與地質分析相結合進行對工程問題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3.臨界水力梯度:當單元土體的總壓力與其單元體水的重量相等時,即dp=dQ 時,土體顆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發(fā)生流土,此時的水的水力梯度叫做臨界水力梯度。 4.活斷層: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 5.斜坡變形破壞:是一種動力地質現(xiàn)象,是指地表斜坡巖體、土體在自重應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向坡下的快速運動;斜坡破壞的型式只要有崩塌和滑坡。(綜合)(斜坡變形進一步發(fā)展,破裂面不斷擴大并互相貫通,使斜坡巖土體的一部分分離開來,發(fā)生較大位移,這就是斜坡的破壞。) 6.混合溶蝕效應:兩種飽和度和溫度不同的水混合,使其溶蝕性增強這種混合溶蝕增強效應稱混合溶蝕效應。
1.野外鑒別走滑型活斷層最好的地貌標志是河流溝谷的同步錯移。 2.同一烈度震害區(qū),對于同一建筑來說,以土層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巖為地基的建筑損害程度大。 3.砂土相對密度愈低,愈易產生地震液化。 4.斜坡成坡后,在坡頂處形成剪應力集中帶。 5.砂土的滲透系數(shù)越大,產生管涌的臨界水力梯度越小?!?/p>
6.深層巖溶是原來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巖溶由于地殼下降運動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水庫蓄水前,只要河間地塊存在分水嶺,蓄水后就不會產生庫水向鄰谷滲漏。 8.潛在正斷型應力場產生水庫誘發(fā)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第1題正確答案為正確 第2題 正確答案為正確 第3題 正確答案為正確 第4題 正確答案為錯誤 第5題 正確答案為正確 第6題 正確答案為錯誤 第7題 正確答案為錯誤 第8題 正確答案為錯誤
1.活斷層的活動方式有()和()兩種。 ?
A.粘滑 ?
B.拉裂 ?
C.蠕滑 ?
D.壓縮 2.地震效應分為()、()和斜坡破壞效應。 ?
A.地面振動效應 ?
B.地面破壞效應 ?
C.地面破裂效應 ?
D.地基效應 3.某壩基下游滲出口為粉細砂土,土的細粒含量ρ和不均粒系數(shù)η在()條件下,可能產生流土。 ?
A.ρ<25%,η<10 ?
B.ρ>35%,η<15 ?
C.ρ>25%,η>10 ?
D.ρ>35%,η<10 4.工程地質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和()之間的相互制約,以便合理開發(fā)和保護地質環(huán)境。 ?
A.自然環(huán)境 ?
B.地質環(huán)境 ?
C.人類社會活動 ?
D.人類工程活動
四、問答題:(3×16’=48) 1. 試述斜坡形成后,坡體應力分布的特征。
2. 研究巖溶區(qū)水庫滲漏問題應查清哪些條件?
3、 簡要分析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對宏觀震害的影響。
四、問答題 1.斜坡形成后,坡體應力分布具有以下的特征: ①無論什么樣的天然應力場,斜坡面附近的主應力跡線均明顯偏轉。表現(xiàn)為愈接近坡面,最大主應力愈與之平行,而最小主應力與之近乎正交,向坡體內逐漸恢復初始狀態(tài)。 ②由于應力分異結果,在坡面附近產生應力集中帶。不同部位應力狀態(tài)是不同的。在坡腳附近,最大主應力(表現(xiàn)為切向應力)顯著增高,而最小主應力(表現(xiàn)為徑向應力) 顯著降低,甚至可能為負值。由于應力差大,于是形成了最大剪應力增高帶,最易發(fā)生剪切破壞。在坡肩附近,在一定條件下坡面的徑向應力和坡頂?shù)那邢驊赊D化為拉應 力(應力值為負值),形成一張力帶。當斜坡越陡此范圍越大。因此坡肩附近最易拉裂破壞。 ③由于主應力偏轉,坡體內的最大剪應力跡線也發(fā)生變化。由原來的直線變?yōu)榘枷蚱旅娴膱A弧狀。 ④坡面處的徑向應力實際為零,所以坡面處于二向應力狀態(tài)。 2.在研究巖溶區(qū)水庫滲漏問題應查清的條件時,應抓住反映滲漏問題的兩個關鍵:①滲漏通道的分析,即查明通道的類型(洞穴、裂隙、孔隙‘斷層破碎帶)、規(guī)模、位置、 延伸方向和連通性,它是水庫滲漏的必要條件,其中自水庫入滲段至可能滲漏的排泄去之間滲漏通道的規(guī)模和連通性,對水庫滲漏的影響最大;②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其核 心是分析擬建水庫的河流和庫水位與地下水位的關系,只要河間地塊河灣地段的地下水分水嶺高于設計水位,即便巖體中滲漏通道規(guī)模較大,連通性較好,也不會向鄰谷或經 河灣地段向本河下游產生永久性滲漏。因此,查明地下水分水嶺與河水位及水庫的關系,是分析水庫滲漏的本質和關鍵,它是水庫滲漏的充分條件。 3.分析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對宏觀震害的影響 主要表現(xiàn)為巖體的類型及性質、地質結構、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下面進行簡要的分析: ①巖體的類型及性質的影響:一般巖土體的類型不同對震害的影響不同,軟土比硬土的震害要大,且軟土的厚度愈厚,埋的愈淺震害愈大。 ②地質結構的影響一般是場地內的地質斷裂的影響包括發(fā)震斷裂和非發(fā)震斷裂。工程時應不提高非發(fā)震斷裂的烈度。 ③地形地貌:一般地貌突出又孤立的地形,震動加劇,震害加大,而低洼河谷,震動減弱震害減小。 ④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砂土飽和后烈度增大,而且地下水的埋深愈淺,震害愈大。而地下水埋深愈大,上覆地層愈厚,震害愈小。
三
一、填空題:(21×1’)
編輯切換為居中
第1個空工程建筑物 第2個空巖土類型 第3個空地質構造 第4個空地形地貌 第5個空水文地質 第6個空 工程動力 第7個空天然建筑 第8個空工程建筑物 第9個空工程地質條件 第10個空地基 第11個空邊坡 第12個空礦坑 第13個空滲透 第14個空水庫 第15個空壩體 第16個空泥沙 第17個空石塊 第18個空洪流 第19個空短暫 第20個空破壞力 第21個空地質災害
二、問答題:(3×10’=30)
1、 活斷層區(qū)的建筑原則有哪些?
2、 ?請敘述斜坡中重分布應力的特點.
3. 試論述地面沉降及其主要危害.
1. 活斷層區(qū)的建筑原則有哪些? (1)建筑物場址一般應避開活動斷裂帶 (2)線路工程必須跨越活斷層時,盡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盡量避開主斷層 (3)必須在活斷層地區(qū)興建的建筑物,應盡可能地選擇相對穩(wěn)定地塊即“安全島”,盡量將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斷層的下盤。 (4)在活斷層區(qū)興建工程,應采用適當?shù)目拐鸾Y構和建筑型式 2. 請敘述斜坡中重分布應力的特點. (1)斜坡周圍主應力跡線發(fā)生明顯偏轉 (2)在臨空面附近造成應力集中,但在坡腳區(qū)和坡頂及坡肩附近情況有所不同: -坡腳附近形成最大剪應力增高帶,往往產生與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壓致拉裂面。 -在坡頂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形成張力帶,易形成與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3)坡體內最大剪應力跡線由原來的直線變成近似圓弧線,弧的下凹方向朝著臨空方向。 (4)坡面處由于側向壓力趨于零,實際上處于兩向受力狀態(tài),而向坡內逐漸變?yōu)槿蚴芰顟B(tài)。 3. 試論述地面沉降及其主要危害.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fā)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xiàn)象。地面沉降現(xiàn)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采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 主要危害:
(1)沿海地區(qū)沉降使地面低于海面,受海水侵襲;
(2)一些港口城市,由于碼頭、堤岸的沉降而喪失或降低了港灣設施的能力;
(3)橋墩下沉,橋梁凈空減小,影響水上交通.
(4)在一些地面沉降強烈的地區(qū),伴隨地面垂直沉陷而發(fā)生的較大水平位移,往往會對許多地面和地下構筑物造成巨大危害;
(5)在地面沉降區(qū)還有一些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如深井管上升、井臺破壞,高擺脫空,橋墩的不均勻下沉等,這些現(xiàn)象雖然不致于造成大的危害,但也會給市政建設的各方面帶來一定影響。
三. 工程地質分析:(4×5’=20) 1、 請判斷下列活斷層的生成年代.
編輯
2、 滑坡時間預報的巖土體蠕變(流變)理論曲線如下, 請加以分析解釋.
編輯
3、 下圖為一個典型的泥石流, 請分別闡述各區(qū)的意義.
編輯
4、 試分析下列河間地塊是否會發(fā)生水庫滲漏.
編輯
編輯
三. 工程地質分析
1.圖a 中的斷層切斷了Q32 地層, 活斷層的生成年代應在Q32與Q4之間;
圖b 中的斷層切斷了Q31 地層, 活斷層的生成年代應在Q31與Q4之間
2.第1蠕變階段-減速蠕變階段 減速發(fā)展,斜率逐漸減小 第2蠕變階段-穩(wěn)定蠕變階段 等速發(fā)展,斜率大體不變 第3蠕變階段-加速蠕變階段 CD段:變形迅速增大,但巖土體尚未破壞
DE段:巖土體變形速率劇增,巖土體很快破壞
3.I區(qū)為泥石流形成區(qū); II為流通區(qū); III為堆積區(qū); IV為泥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
4.上圖表明, 河間地塊存在地下分水嶺; 且高程高于庫水位, 所以不會發(fā)生水庫滲漏.
下圖中建庫后, 在河岸附近局部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及河間地下水位, 這時極易產生強烈的壩肩滲漏.
四. 綜合分析題:(1×30’=30) 1、 計劃中的一條高速公路, 將通過一個滑坡體, 試論述工程地質條件及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 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編輯
答案
o 滑坡對公路安全有影響, 應盡量避開;
o 斜坡的穩(wěn)定性問題; 滑坡屬于推動式.
o 施工時應避免開挖坡腳;
o 設置抗滑樁和擋土墻; 削坡減重; 設計排水系統(tǒng).
四
一、名詞解釋:(10×3’)
1. 工程地質條件: 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結構、水文地質、物理地質現(xiàn)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2. 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建筑物與地質條件之間的矛盾或問題。如:地基沉降、水庫滲漏等。
3. 滑坡: 斜坡巖土體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動面(帶)產生的向坡外以水平運動為主的運動或現(xiàn)象。
4. 振動液化: 飽水砂、粉砂土在振動力的作用下,抗剪強度喪失的現(xiàn)象。
5. 卓越周期: 巖土體對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選擇放大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以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尤為明顯而突出,這種周期即為該巖土體的卓越周期。卓越周期的實質是波的共振。
6. 混合溶蝕效應: 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性有所增強,這種增強的溶蝕效應叫做混合溶蝕效應。
7. 基本烈度: 指在今后一定時間(一般按100年考慮)和一定地區(qū)范圍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遇到的最大烈度。它是由地震部門根據(jù)歷史地震資料及地區(qū)地震地質條件等的綜合分析給定的,對一個地區(qū)地震危險性作出的概略估計,作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據(jù)。
8. 活斷層: 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
9. 水庫誘發(fā)地震: 是指由于人類修建水庫工程,水庫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動,稱為水庫誘發(fā)地震。
10. 崩塌: 斜坡巖土體中被陡傾的張性破裂面分割的塊體,突然脫離母體并以垂直運動為主,翻滾跳躍而下,這種現(xiàn)象或運動稱為崩塌。
二、簡述題:(5×10’=50) 1.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試述巖土體穩(wěn)定性分析剛體極限平衡法的思路。
3.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答案 二、簡述題 1.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自然歷史分析法、數(shù)學力學分析法、模型模擬試驗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等。 2.試述巖土體穩(wěn)定性分析剛體極限平衡法的思路 (1)可能破壞巖土體的幾何邊界條件分析 (2)受力條件分析 (3)確定計算參數(shù) (4)計算穩(wěn)定性系數(shù) (5)確定安全系數(shù)進行穩(wěn)定性評價 3.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 巖石力學和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工程地質學中的大量計算問題,實際上就是巖石力學和土力學中所研究課題,因此在廣義的工程地質學概念中,甚至將巖石力學、土力學也包含進去,土力學和巖石力學是從力學的觀點研究土體和巖體。它們屬力學范疇的分支。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抗滑工程(擋墻、抗滑樁、錨桿、錨索、支撐)、排水工程、削坡減荷、防沖護坡、土質改良、防御繞避等。 5.水對巖土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 (1)降低巖土體強度性能 (2)靜水壓力 (3)動水壓力 (4)孔隙水壓力抵消有效應力 (5)地表水的沖刷、侵蝕作用 (6)地下水引起的地質病害、地基失穩(wěn)(巖溶塌陷、地震液化、巖土的脹縮、土體鹽漬化、黃土濕陷等)。
三.論述題:(1×20’=20) 1、 舉一親身參加過的工程實例,說明工程地質工作的步驟。
答案
(1)收集已有資料(2)現(xiàn)場工程地質勘察(3)原位測試(4)室內實驗
(5)計算模擬研究(6)工程地質制圖成果(7)工程地質報告
五
一 名詞解釋1. 工程地質條件: 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結構、水文地 質、物理地質現(xiàn)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2. 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建筑物與地質條件之間的矛盾或問題。如:地基沉降、水庫滲漏等。 3. 滑坡: 斜坡巖土體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動面(帶)產生的向坡外以水平運動為主的運動或現(xiàn)象。 4. 活斷層: 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 5. 水庫誘發(fā)地震: 是指由于人類修建水庫工程,水庫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動,稱為水庫誘發(fā)地震。
二、 簡述題:(4×10’=40) 1、 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 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
3、 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4、 水對巖土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
簡述題
1.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歷史分析法、數(shù)學力學分析法、模型模擬試驗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等。
2.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巖石力學和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工程地質學中的大量計算問題,實際上就是巖石力學和土力學中所研究課題,因此在廣義的工程地質學概念中,甚至將巖石力學、土力學也包含進去,土力學和巖石力學是從力學的觀點研究土體和巖體。它們屬力學范疇的分支。
3.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抗滑工程(擋墻、抗滑樁、錨桿、錨索、支撐)、排水工程、削坡減荷、防沖護坡、土質改良、防御繞避等。
4.水對巖土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1)降低巖土體強度性能(2)靜水壓力(3)動水壓力(4)孔隙水壓力抵消有效應力(5)地表水的沖刷、侵蝕作用(6)地下水引起的地質病害、地基失穩(wěn)(巖溶塌陷、地震液化、巖土的脹縮、土體鹽漬化、黃土濕陷等)。
三、論述題(2×20’=40)
1、 舉一親身參加過的工程實例,說明工程地質工作的步驟及內容
2、 試述動力地質作用(物理地質現(xiàn)象)的類型及對工程建筑的影響
答案
1.(1)收集已有資料(2)現(xiàn)場工程地質勘察(3)原位測試(4)室內實驗 (5)計算模擬研究(6)工程地質制圖成果(7)工程地質報告 2. 各種地質作用的研究及對不同工程建筑的影響,其危害性論述
六
一、名詞解釋:(6×4’)
1. 工程地質條件: 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結構、水文地質、物理地質現(xiàn)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2.滑坡: 斜坡巖土體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動面(帶)產生的向坡外以水平運動為主的運動或現(xiàn)象。
3.混合溶蝕效應: 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性有所增強,這種增強的溶蝕效應叫做混合溶蝕效應。 4.水庫誘發(fā)地震: 是指由于人類修建水庫工程,水庫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動,稱為水庫誘發(fā)地震。
5.活斷層: 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 6.卓越周期: 巖土體對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選擇放大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以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尤為明顯而突出,這種周期即為該巖土體的卓越周期。卓越周期的實質是波的共振。
二、 簡述題:(6×10’=60)
1、 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 試述巖土體穩(wěn)定性分析剛體極限平衡法的思路。
3、 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
4、 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5、 水對巖土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
6、 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及影響因素
簡述題
1.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歷史分析法、數(shù)學力學分析法、模型模擬試驗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等。
2.試述巖土體穩(wěn)定性分析剛體極限平衡法的思路
(1)可能破壞巖土體的幾何邊界條件分析(2)受力條件分析(3)確定計算參數(shù)(4)計算穩(wěn)定性系數(shù)(5)確定安全系數(shù)進行穩(wěn)定性評價
3.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
巖石力學和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工程地質學中的大量計算問題,實際上就是巖石力學和土力學中所研究課題,因此在廣義 的工程地質學概念中,甚至將巖石力學、土力學也包含進去,土力學和巖石力學是從力學的觀點研究土體和巖體。它們屬力學范疇的分支。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抗滑工程(擋墻、抗滑樁、錨桿、錨索、支撐)、排水工程、削坡減荷、防沖護坡、土質改良、防御繞避等。
5.水對巖土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
(1)降低巖土體強度性能(2)靜水壓力(3)動水壓力(4)孔隙水壓力抵消有效應力(5)地表水的沖刷、侵蝕作用(6)地下水引起的地質病 害、地基失穩(wěn)(巖溶塌陷、地震液化、巖土的脹縮、土體鹽漬化、黃土濕陷等)。 6、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及影響因素 ?。?)可溶性巖石(2)溶蝕性水溶液(3)水的循環(huán)交替條件 地質因素:斷層、褶皺、巖性組合,氣象因素:降水、氣溫,地形地貌與新構造運動:
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
三、論述題(1×16’=16) ?1、舉一工程實例,說明工程地質工作的步驟
論述題
(1)收集已有資料(2)現(xiàn)場工程地質勘察(3)原位測試(4)室內實驗
(5)計算模擬研究(6)工程地質制圖成果(7)工程地質報告
七
一、名詞解釋:(6×5’)
1.工程地質條件: 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結
構、水文地質、物理地質現(xiàn)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2.滑坡: 斜坡巖土體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動面(帶)產生的向坡外以水平運動為主的運動或現(xiàn)象。
3.巖溶:是巖溶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地貌現(xiàn)象和水文地質現(xiàn)象的總稱。亦稱喀斯特。
4.水庫誘發(fā)地震: 是指由于人類修建水庫工程,水庫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動,稱為水庫誘發(fā)地震。
5.活斷層: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
二、 簡述題:(5×12’=60) 1、 工程地質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 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
3、 滑坡的治理方法有那些?
4、 水對巖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
5、 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及影響因素?
簡述題 1.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歷史分析法、數(shù)學力學分析法、模型模擬試驗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等。
? 2.巖石力學、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何關系巖石力學和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工程地質學中的大量計算問題,實際上就是巖石力學和土力學中所研究課題,因此在廣義的工程地質學概念中,甚至將巖石力學、土力學也包含進去,土力學和巖石力學是從力學的觀點研究土體和巖體。它們屬力學范疇的分支。
3.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抗滑工程(擋墻、抗滑樁、錨桿、錨索、支撐)、排水工程、削坡減荷、防沖護坡、土質改良、防御繞避等。 ?4.水對巖土體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 (1)降低巖土體強度性能 (2)靜水壓力 (3)動水壓力 (4)孔隙水壓力抵消有效應力 (5)地表水的沖刷、侵蝕作用 (6)地下水引起的地質病害、地基失穩(wěn)(巖溶塌陷、地震液化、巖土的脹縮、土體鹽漬化、黃土濕陷等)。 5.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及影響因素 (1)可溶性巖石 (2)溶蝕性水溶液 (3)水的循環(huán)交替條件 ---地質因素:斷層、褶皺、巖性組合,氣象因素:降水、氣溫,地形地貌與新構造運動: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
三、論述題(3×20’=60) 1、 結合工程實例,說明工程地質工作的步驟及研究內容。
2、 試述工程地質學的發(fā)展展望。
3、 試述巖土體穩(wěn)定性分析剛體極限平衡法的思路及內容。
論述題
1.(1)收集已有資料(2)現(xiàn)場工程地質勘察(3)原位測試(4)室內實驗 (5)計算模擬研究(6)工程地質制圖成果(7)工程地質報告 2.略。 3.巖土體穩(wěn)定性分析剛體極限平衡法的思路 (1)可能破壞巖土體的幾何邊界條件分析 (2)受力條件分析 (3)確定計算參數(shù) (4)計算穩(wěn)定性系數(shù)
(5)確定安全系數(shù)進行穩(wěn)定性評價
八
一、 名詞解釋:(5×6’)
1.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變形破壞的另一種形式。它的出現(xiàn)是由于地下地質環(huán)境中存在著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動所留下的礦洞,巷道或采空區(qū)而引起的,其地面表現(xiàn)形式是局部范圍內地表巖土體的開裂、不均勻下沉和突然陷落。 2. 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fā)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引用) 3. 崩塌:斜坡巖土體中被陡傾的張性破裂面分割的塊體,突然脫離母體并以垂直運動為主,翻滾跳躍而下,這種現(xiàn)象或運動稱為崩塌。 4. 卓越周期:巖土體對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選擇放大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以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尤為明顯而突出,這種周期即為該巖土體的卓越周期。卓越周期的實質是波的共
振 5. 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建筑物與地質條件之間的矛盾或問題。如:地基沉降、水庫滲漏等。 6. 砂土液化:飽水砂土在地震、動力荷載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抗剪強度,使砂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現(xiàn)象。
二、判斷題(8×2’=16)
1.把一類以突然錯動并產生地震的活動斷層稱為蠕滑斷層。
2.地震震動破壞靜力分析法是考慮由地面振動的最大加速度引起的慣性力。
3.地震震動時間越長、飽和砂層越厚埋深越淺,越易產生震動液化。
4.邊坡破高越大、坡度越小,越容易在坡頂面及坡腳處產生應力集中區(qū)。
5.滑坡后部陡傾,前部緩傾滑坡,容易產生牽引式滑動。
6.深層巖溶是原來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巖溶由于地殼下降運動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有可能產生滲透變形的土體,其細粒含量越高、土的粒度越均一,越容易產生流土。
8.兩種不同溶液的水相混合后,溶蝕作用有所減小。
9.按以往震例來看,應變積累速率較高地區(qū),透水性好的堅硬巖體庫盆、庫水深的條件下,容易產生水庫地震。
10.斜坡變形一般可以分為卸荷回彈,局部破裂、崩塌彎曲傾倒等形式。
23679正確
四、問答題:(3×16’=48) 1. 詳述如何鑒別活斷層。(10分)
2. 地震砂土液化的機理為何。(10分)
3. 什么是巖溶混合溶蝕效應? 對巖溶發(fā)育有何影響?(10分)
4.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有哪些?(5分)
5.某縣城后山斜坡上,坡頂出現(xiàn)裂縫;坡腳出現(xiàn)鼓脹;坡下建筑物也出現(xiàn)開裂,應如何處置?(15分)
1.活斷層的識別標志
地質方面: 最新沉積物的錯斷: 活斷層帶物質結構松散: 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 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地貌方面: 斷崖:活斷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常表現(xiàn)為:一側隆起區(qū),一側凹陷區(qū) -水系:對于走滑型斷層 (1)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 (2)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
水文地質方面:a.導水性和透水性較強; b.泉水常沿斷裂帶呈線狀分布,植被發(fā)育 .
歷史資料方面:a.古建筑的錯斷、地面變形; b.考古; c.地震記載
地形變監(jiān)測資料:a.水準測量、三角測量; b.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 GPS;c.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 InSAR .
2.震砂土液化的機理。
地震時飽水砂土中形成的超孔隙水壓力使土的抗剪強度降低和喪失。
3.什么是巖溶混合溶蝕效應? 對巖溶發(fā)育有何影響? 兩種分別已經飽和的溶液,不再具有溶蝕能力;但這兩種溶液混合以后,可以重新具有溶蝕能力。所以斷裂帶或節(jié)理裂隙匯合點巖溶特別發(fā)育, 河谷側向常能形成大型水平巖溶帶.
4.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地形條件。地表崎嶇,高差懸殊,切割強烈,是泥石流分布區(qū)的地形特征。
?(2).地質因素.松散固體物質的來源及數(shù)量多少取決于地質因素。地質因素包括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新構造運動及地震、不良物理地質現(xiàn)象等。它們以不同方式提供松散碎屑物,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質基礎。 ?(3). 氣候水文因素 氣候水文因素與泥石流形成關系極為密切,既影響形成泥石流的松散碎屑物質,又影響形成泥石流的水體成分和水動力條件,而且還往往是泥石流暴發(fā)的激發(fā)因素。
5.某縣城后山斜坡上,坡頂出現(xiàn)裂縫;坡腳出現(xiàn)鼓脹;坡下建筑物也出現(xiàn)開裂,應如何處置?
加強監(jiān)測;組織搬遷;錨固;削坡減重;坡腳壓重等。
九
一、 名詞解釋:(6×5’) 1.巖溶:是巖溶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地貌現(xiàn)象和水文地質現(xiàn)象的總稱。亦稱喀斯特。 2.滲透穩(wěn)定性:是指在滲流水作用下,其結構是否發(fā)生變化從而危及巖土體的穩(wěn)定。 3. 混合溶蝕效應: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性有所增強,這種增強的溶蝕效應叫做混合溶蝕效應。 4. 滑坡:斜坡巖土體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動面(帶)產生的向坡外以水平運動為主的運動或現(xiàn)象。 5. 工程地質條件: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其工 程性質、地質結構、水文地質、物理地質現(xiàn)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6. 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變形破壞的另一種形式。它的出現(xiàn)是由于地下地質環(huán)境中存在著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動所留下的礦洞,巷道或采空區(qū)而引起的,其地面表現(xiàn)形式是局部范圍內地表巖土體的開裂、不均勻下沉和突然陷落。
二、簡答題:(4×10’=40)
1. 巖溶混合溶蝕效應。
兩種分別已經飽和的溶液,不再具有溶蝕能力;但這兩種溶液混合以后,可以重新具有溶蝕能力。 2. 何謂地震基本烈度與設防烈度,兩者有何區(qū)別? (1)地震基本烈度: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qū)范圍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即一個地區(qū)的平均烈度 (2)設防烈度(設計烈度):是抗震設計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據(jù)建筑物的重要性、經濟性等的需要,對基本烈度的調整。 3. 地上懸河的形成條件有哪些?地上懸河形成的三個基本條件: 1) 河水中攜帶有大量的敏感土粒子(0.25-0.01mm); 2) 河水中有敏感水流 (時間平均流速小于0.7m/s; 3) 河流具有足夠廣闊可能被泛濫的面積
4. 某縣城后山斜坡上,坡頂出現(xiàn)裂縫和滾石掉塊;坡下建筑物局部被砸壞,應如何處置?
加強監(jiān)測;組織搬遷;錨固;削坡減重;坡腳壓重等。
三.論述題:(1×30’=30) 1、計劃中的一條高速公路, 將通過一個滑坡體, 試論述工程地質條件及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 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編輯
o 滑坡對公路安全有影響, 應盡量避開;
o 斜坡的穩(wěn)定性問題; 滑坡屬于推動式.
o 施工時應避免開挖坡腳;
o 設置抗滑樁和擋土墻; 削坡減重; 設計排水系統(tǒng).
十
一、 名詞解釋:(5×6’)
1.活斷層: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 2.混合溶蝕效應: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性有所增強,這種增強的溶蝕效應叫做混合溶蝕效應。 3.RQD:巖石質量指標,RQD值越大,說明巖石性質越好。 4.卓越周期:地表巖土體對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選擇的放大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以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尤為明顯而突出,這種周期即為該巖土體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質條件::與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要素的綜合,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結構、水文地質、物理地質現(xiàn)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6.砂土液化:飽水砂土在地震、動力荷載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抗剪強度,使砂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現(xiàn)象。
二、填空題:(5×4’)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第1個空 粘滑型 第2個空 蠕滑型 第3個空 管涌 第4個空 流土 第5個空 工程地質類比法 第6個空 模型模擬試驗法 第7個空 拉裂 第8個空 蠕滑 第9個空 牽引式 第10個空 推動式
三、選擇題(5×4’=20)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四、問答題:(5×8’=40)
1. 簡述新構造運動對巖溶發(fā)育的影響。 地殼運動的性質、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圍控制著巖溶發(fā)育的類型、規(guī)模、速度、空間分布及巖溶作用的變化趨勢。 ①上升期: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側向巖溶不發(fā)育,規(guī)模小而少見,以垂直形態(tài)的巖溶為主。 ②平穩(wěn)期:溶蝕作用充分進行,分帶現(xiàn)象明顯,側向巖溶更有利,規(guī)模大,巖溶地貌較明顯典型。 ③下降期:常形成覆蓋型巖溶,巖溶作用受到抑止或停止。 ④間歇性上升:形成水平溶洞或層分布,各層溶洞間高差愈大,說明地殼相對上升的幅度愈大,水平溶洞的規(guī)模愈大,則地殼相對穩(wěn)定的時間逾長。 ⑤振蕩升降:巖溶作用由弱到強,由強到弱反復進行,以垂直形態(tài)的巖溶為主,水平溶洞規(guī)模不大,而成層性不明顯。 ⑥間歇性下降:巖溶埋于地下,其規(guī)模不大,但具成層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2.識別滑坡的標志有那些? 滑坡識別的標志有: ①地形地貌:形態(tài)要素,雙溝同源,表面有若干個平臺,后緣常有小型崩塌、階地、表平面變位…… ②地質構造:前緣發(fā)育有小型褶曲和斷裂,滑體與周圍不動體在巖層產狀、結構上的差異。 ③水文地質:滑體透水性、徑流條件的差異、滑體常有濕地或積水洼地,兩側及前常有泉出露。 ④植被:植被茂盛,馬刀樹,醉漢林。 ⑤滑動面鑒別:鉆探、變形監(jiān)測。 3.試述場地巖土條件對震害的影響。 ①巖性:軟土>硬土,土體>巖體。 ②松散沉積物厚度: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③土層結構:單層結構,多層結構,取決于軟弱土層埋藏深度及厚度。 4.試述影響土的壓縮性的因素? (1)土本身的性質: ①粒度成分及礦物成分 ②天然含水率:含水率越大,壓縮性越大。 ③土的結構:擾動樣>原狀樣。 ④土的應力歷史:OCR越大,壓縮性越小。 (2)荷載性質:大小、速率、方式、類型等。 5.從地質方面、地形地貌方面識別活斷層的標志有那些? (1)地質方面:地表最新沉積物的錯斷;活動層帶物質結構松散;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2)地貌方面: ①斷崖:活動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②水系:對于走滑斷層(Ⅰ-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Ⅱ、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 (3)水文地質方面:導水性和滲水性較強;泉水常沿斷裂帶呈線狀分布,植被發(fā)育。 (4)歷史資料方面:古建筑的錯斷、地面變形;考古;地震記載。 (5)地形變監(jiān)測方面:水準測量、三角測量。
(6)遙感圖象:用于鑒別大區(qū)域范圍內的活斷層。
一、 名詞解釋:(5×4’)
1. 活斷層: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近期有過活動且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發(fā)生活 動的斷層(即潛在活斷層)。 2.砂土液化:飽水砂土在地震、動力荷載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抗剪強度,使砂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現(xiàn)象。 3.混合溶蝕效應: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能力有所增強的效應。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層中傳播時,經過各種不同性質的界面時,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將出現(xiàn)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體對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選擇放大的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對 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突出、明顯,這種被選擇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稱為該巖土體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質條件:與工程建筑物有關的地質條件的綜合,包括:巖土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工程動力地質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個方面。
二、填空題:(5×4’)
編輯切換為居中
第1個空地震斷層(粘滑型) 第2個空蠕變斷層(蠕滑型) 第3個空工程地質類比法 第4個空模型模擬實驗法 第5個空拉裂(回彈) 第6個空蠕滑 第7個空彎曲傾倒 第8個空推落式 第9個空平推式 第10個空牽引式
三、是非判斷(5×4’=20) 1.水庫蓄水前,河間地塊存在地下分水嶺,蓄水后將不會產生庫水向鄰谷的滲漏。 2.斜坡變形的結果將導致斜坡的破壞。 3.在巖土體穩(wěn)定性評價中,由于邊界條件、荷載條件、巖土體強度等難以精確確定,通常在設計上考慮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 性而綜合確定一經驗值,此即穩(wěn)定性系數(shù)。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確定。 5.用標準貫入試驗判定砂土液化時,若某一土層的實際貫入擊數(shù)大于臨界貫入擊數(shù),則該土層液化。
全錯誤
四、問答題:(5×8’=40) 1.識別滑坡的標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態(tài)特征、階地、夷平面高程對比 (2)地質構造方面:滑體上產生小型褶曲和斷裂現(xiàn)象滑體結構松散、破碎 (3)水文地質方面:結構破碎→ 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徑流條件改變→ 滑體表面出現(xiàn)積水洼地或濕地,泉的出現(xiàn) (4)植被方面:馬刀樹、醉漢林 (5)滑動面的鑒別勘探:鉆探變形監(jiān)測:鉆孔傾斜儀 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對震害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 (1)巖土類型及性質: 軟土>硬土,土體>基巖;松散沉積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土層結構對震害的影響:軟弱土層埋藏愈淺、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2)地質構造 離發(fā)震斷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盤尤重于下盤。 (3)地形地貌 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較低洼、溝谷平坦地區(qū)震害大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3.識別活斷層的標志有: (1)地質方面:A.地表最新沉積物的錯斷 B.活斷層帶物質結構松散 C.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2)地貌方面:A.斷崖:活斷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B.水系:對于走滑型斷層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 ②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 4.簡述新構造運動對巖溶發(fā)育的影響。 地殼運動的性質、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圍,控制著水循環(huán)交替條件及其變化趨勢,從而控制著巖溶發(fā)育的類型、規(guī)模、速度、空間分布及巖溶作用的變化趨勢。 新構造運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 (1)上升期: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下水位逐漸下降,側向巖溶不發(fā)育,規(guī)模小而少見,分帶現(xiàn)象明顯,以垂直形態(tài)的巖溶為主。 (2)平穩(wěn)期:侵蝕基準面相對穩(wěn)定,溶蝕作用充分進行,分帶現(xiàn)象明顯,側向巖溶規(guī)模大,巖溶地貌較明顯典型。 (3)下降期:常形成覆蓋型巖溶,地下水循環(huán)條件變差,巖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 從更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來看: (1)間歇性上升:上升→穩(wěn)定→再上升→再穩(wěn)定 形成水平溶洞成層分布,高程與階地相對應。 (2)振蕩升降:巖溶作用由弱到強,由強到弱反復進行 以垂直形態(tài)的巖溶為主,水平溶洞規(guī)模不大,而且成層性不明顯。 (3)間歇性下降:下降 穩(wěn)定 再下降 再穩(wěn)定 巖溶多被埋于地下,規(guī)模不大,但具成層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從層狀洞穴的分布情況及充填物的性質,可查明巖溶發(fā)育特點及形成的相對年代
一、 名詞解釋:(5×4’)
名詞解釋 1.砂土液化:飽水砂土在地震、動力荷載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抗剪強度,使砂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現(xiàn)象。 2.混合溶蝕效應: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能力有所增強的效應。 3.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層中傳播時,經過各種不同性質的界面時,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將出現(xiàn)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體對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選擇放大的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對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突出、明顯,這種被選擇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稱為該巖土體的卓越周期。
4.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建筑物與工程地質條件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或問題。
二、填空題:(5×4’)
編輯切換為居中
第3個空工程地質類比法 第4個空模型模擬實驗法 第5個拉裂(回彈) 第6個空蠕滑 第7個空彎曲傾倒 第8個空推落式 第9個空平推式 第10個空牽引式
三、是非判斷(5×4’=20) 1.水庫蓄水前,河間地塊存在地下分水嶺,蓄水后將不會產生庫水向鄰谷的滲漏。 2.斜坡變形的結果將導致斜坡的破壞。 3.在巖土體穩(wěn)定性評價中,由于邊界條件、荷載條件、巖土體強度等難以精確確定,通常在設計上考慮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 性而綜合確定一經驗值,此即穩(wěn)定性系數(shù)。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確定。 5.用標準貫入試驗判定砂土液化時,若某一土層的實際貫入擊數(shù)大于臨界貫入擊數(shù),則該土層液化。 全錯
四、問答題:(5×8’=40) 1.識別滑坡的標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態(tài)特征、階地、夷平面高程對比 (2)地質構造方面:滑體上產生小型褶曲和斷裂現(xiàn)象滑體結構松散、破碎 (3)水文地質方面:結構破碎 →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徑流條件改變→滑體表面出現(xiàn)積水洼地或濕地,泉的出現(xiàn) (4)植被方面:馬刀樹、醉漢林 (5)滑動面的鑒別:a.勘探:鉆探 b.變形監(jiān)測:鉆孔傾斜儀 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對震害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 (1)巖土類型及性質 軟土>硬土,土體>基巖 松散沉積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土層結構對震害的影響:軟弱土層埋藏愈淺、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2)地質構造 離發(fā)震斷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盤尤重于下盤。 (3)地形地貌 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較低洼、溝谷平坦地區(qū)震害大 (4)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3.識別活斷層的標志有: (1)地質方面: 地表最新沉積物的錯斷 活斷層帶物質結構松散 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2)地貌方面 斷崖:活斷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水系:對于走滑型斷層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 ②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 4.簡述斜坡中應力分布特點: (1)斜坡周圍主應力跡線發(fā)生明顯偏轉: 愈接近臨空面,最大主應力
愈接近平行于臨空,
與之正交,向坡內逐漸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 (2)坡腳附近形成最大剪應力增高帶,往往產生與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壓致拉裂面。 (3)在坡頂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坡面的徑向應力和坡頂面的切向力可轉化為拉應力,形成張力帶,易形成與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4)與主應力跡線偏轉相聯(lián)系,坡體內最大剪應力跡線由原來的直線變成近似圓弧線, 弧的下凹方向朝著臨空方向。 (5)坡面處由于側向壓力趨于零,實際上處于兩向受力狀態(tài),而向坡內逐漸變?yōu)槿蚴芰顟B(tài)。
一、 名詞解釋:(5×4’)
名詞解釋 1.地震烈度:地面震動強烈程度,受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質條件的影響。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工程地質類比法:將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質問題評價的結果和經驗運用到工程地質條件與之相似的同類建筑物中。 3.臨界水力梯度:巖土體在滲流作用下,呈懸浮狀態(tài),發(fā)生滲透變形時的滲流水力梯度。 4.活斷層: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近期有過活動且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發(fā)生活動的斷層(即潛在活斷層)。 5.砂土液化:飽水砂土在地震、動力荷載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抗剪強度,使砂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現(xiàn)象。 6.混合溶蝕效應: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能力有所增強的效應。
二、是非判斷(8×2’=16) 1.野外鑒別走滑型活斷層最好的地貌標志是河流溝谷的同步錯移。 2.同一烈度震害區(qū),對于同一建筑來說,以土層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巖為地基的建筑損害程度大。 3.砂土相對密度愈低,愈易產生地震液化。 ?。矗逼滦纬珊?,在坡頂處形成剪應力集中帶。 ?。担巴恋臐B透系數(shù)越大,產生管涌的臨界水力梯度越小。 ?。叮顚訋r溶是原來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巖溶由于地殼下降運動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罚畮煨钏埃灰娱g地塊存在分水嶺,蓄水后就不會產生庫水向鄰谷滲漏。 ?。福趲r土體穩(wěn)定性評價中,由于邊界條件、荷載條件、巖土體強度等難以精確確定,通常在設計上考慮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 要性而綜合確定一經驗值,此即穩(wěn)定性系數(shù)。
235正確
二、多項選擇題(3分×4=12分)
窗體頂端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問答題 1.識別滑坡的標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態(tài)特征、階地、夷平面高程對比 (2)地質構造方面:滑體上產生小型褶曲和斷裂現(xiàn)象滑體結構松散、破碎 (3)水文地質方面:結構破碎 →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徑流條件改變→滑體表面出現(xiàn)積水洼地或濕地,泉的出現(xiàn) (4)植被方面:馬刀樹、醉漢林 (5)滑動面的鑒別:勘探:鉆探變形監(jiān)測:鉆孔傾斜儀 2.水庫誘發(fā)地震有何特點? (1)空間分布特征a.震中位置 震中主要集中在斷層破碎帶附近 往往密集成條帶狀或團塊狀,其延伸方向大體與庫區(qū)主要斷裂線平行或與X型共軛剪切斷裂平行 常分布于庫區(qū)巖溶發(fā)育部位或斷裂構造與巖溶裂隙帶的復合部位 b.震源較淺,震源體較小,一般發(fā)生在低烈度區(qū) c.等震線形狀:主要與庫區(qū)構造、巖性條件有關 構造型水庫地震:橢圓形,長軸方向與所在地段的主要構造線或發(fā)震斷層走向一致或平行發(fā)生于新老地層接合部位的水庫地震:等震線的長軸方向與新老地層的接合線方向一致巖溶區(qū)發(fā)生的水庫地震:等震線多為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或近似圓形,且與當?shù)匕l(fā)育的巖溶形態(tài)一致或基本一致 (2)地震活動與庫水位的關系 a.絕大多數(shù)水庫的地震活動與庫水位呈正相關 b.少數(shù)水庫區(qū)的地震活動性隨著庫水位的增加而明顯地降低,呈負相關 (3)地震活動的序列特點 a.震型 內生成因水庫地震序列以前震——余震型為主,偶爾見群震型。外生成因水庫誘發(fā)地震 常屬單發(fā)式主震型或多發(fā)式群震型。 b.地震頻度與震級的關系 ㏒N=a-bM 水庫地震:b值大于當?shù)赝鸺壍奶烊坏卣?,b≥1,前震的b值一般略高于余震。 c.主震M0與最大余震M1的震級關系 水庫地震:M0-M1<1M1/M0≈1 3.滑坡的形態(tài)要素主要有:滑動面(帶)、滑床、滑坡后壁、滑坡周界、滑坡前緣(舌)、滑坡臺(滑坡臺階)、滑坡洼地(湖)、滑坡裂縫、滑坡軸(主滑線)。
五、論述題 1. (1)收集已有資料; (2)查明巖溶系統(tǒng); (3)物探工作,勘測地下巖溶公布規(guī)律,查明巖溶系統(tǒng),尋求滲漏通道; (4)鉆探工作,查明滲漏通道; (5)試驗:連通試驗、滲透實驗、壓水實驗、抽水實驗; ⑹抗探工作,包括平硐等。 2.識別活斷層在地質、地貌方面有哪些標志? (1)地質方面: 地表最新沉積物的錯斷 活斷層帶物質結構松散 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2)地貌方面 斷崖:活斷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水系:對于走滑型斷層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 ②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
一、 名詞解釋:(6×4’)
1.地震烈度:地面震動強烈程度,受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質條件的影響。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工程地質類比法:將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質問題評價的結果和經驗運用到工程地質條件與之相似的同類建筑物中。 3.臨界水力梯度:巖土體在滲流作用下,呈懸浮狀態(tài),發(fā)生滲透變形時的滲流水力梯度。 4.活斷層: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近期有過活動且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發(fā)生活動的斷層(即潛在活斷層)。 5.斜坡變形破壞:斜坡變形破壞又稱斜坡運動,是一種動力地質現(xiàn)象。是指地表斜坡巖土體在自重應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向坡外的緩慢或快速運動。 6.混合溶蝕效應:不同成分或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蝕能力有所增強的效應。
二、是非判斷(8×2’=16) 1.野外鑒別走滑型活斷層最好的地貌標志是河流溝谷的同步錯移。 2.同一烈度震害區(qū),對于同一建筑來說,以土層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巖為地基的建筑損害程度大。 ?。常巴料鄬γ芏扔停桩a生地震液化。
4.斜坡形成后,在坡頂處形成剪應力集中帶。 ?。担巴恋臐B透系數(shù)越大,產生管涌的臨界水力梯度越小。 ?。叮顚訋r溶是原來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巖溶由于地殼下降運動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罚畮煨钏?,只要河間地塊存在分水嶺,蓄水后就不會產生庫水向鄰谷滲漏。?。福疂撛谡龜鄬討霎a生水庫誘發(fā)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235 正確其它錯誤
二、多項選擇題(3分×4=12分)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三 問答題 1.識別滑坡的標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態(tài)特征、階地、夷平面高程對比 (2)地質構造方面:滑體上產生小型褶曲和斷裂現(xiàn)象滑體結構松散、破碎 (3)水文地質方面:結構破碎 →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徑流條件改變→滑體表面出現(xiàn)積水洼地或濕地,泉的出現(xiàn) (4)植被方面:馬刀樹、醉漢林 (5)滑動面的鑒別:勘探:鉆探變形監(jiān)測:鉆孔傾斜儀 2.水庫誘發(fā)地震有何特點? (1)空間分布特征a.震中位置 震中主要集中在斷層破碎帶附近 往往密集成條帶狀或團塊狀,其延伸方向大體與庫區(qū)主要斷裂線平行或與X型共軛剪切斷裂平行 常分布于庫區(qū)巖溶發(fā)育部位或斷裂構造與巖溶裂隙帶的復合部位 b.震源較淺,震源體較小,一般發(fā)生在低烈度區(qū) c.等震線形狀:主要與庫區(qū)構造、巖性條件有關 構造型水庫地震:橢圓形,長軸方向與所在地段的主要構造線或發(fā)震斷層走向一致或平行發(fā)生于新老地層接合部位的水庫地震:等震線的長軸方向與新老地層的接合線方向一致巖溶區(qū)發(fā)生的水庫地震:等震線多為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或近似圓形,且與當?shù)匕l(fā)育的巖溶形態(tài)一致或基本一致 (2)地震活動與庫水位的關系 a.絕大多數(shù)水庫的地震活動與庫水位呈正相關 b.少數(shù)水庫區(qū)的地震活動性隨著庫水位的增加而明顯地降低,呈負相關 (3)地震活動的序列特點 a.震型 內生成因水庫地震序列以前震——余震型為主,偶爾見群震型。外生成因水庫誘發(fā)地震 常屬單發(fā)式主震型或多發(fā)式群震型。 b.地震頻度與震級的關系 ㏒N=a-bM 水庫地震:b值大于當?shù)赝鸺壍奶烊坏卣?,b≥1,前震的b值一般略高于余震。 c.主震M0與最大余震M1的震級關系 水庫地震:M0-M1<1M1/M0≈1 3.滑坡的形態(tài)要素主要有:滑動面(帶)、滑床、滑坡后壁、滑坡周界、滑坡前緣(舌)、滑坡臺(滑坡臺階)、滑坡洼地(湖)、滑坡裂縫、滑坡軸(主滑線)。
四 論述題
1. 影響巖溶發(fā)育的因素有: (1)碳酸鹽巖巖性的影響: 方解石含量越高,巖石溶蝕能力越大;反之白云石含量越高,巖石溶蝕能力越小,酸不溶物含量越高,巖石溶蝕能力越小。 (2)氣候的影響: a.降水的影響: ①水直接參與巖溶作用,充足的降水是保證巖溶作用強烈進行的必要條件。 ②水是溶蝕作用的介質和載體,充足的降水保證了水體的良好的循環(huán)交替條件,促進巖溶作用的強烈進行。 b.氣溫的影響:氣溫升高有利于巖溶作用的進行。 (3)、地形地貌的影響: ①.平坦地區(qū):地表徑流弱,入滲強烈,有利于巖溶發(fā)育 ②.陡峭地區(qū):地表徑流強烈,入滲弱,不利于地下巖溶發(fā)育 ③.突起地區(qū):地下水位深,包氣帶厚度大,垂直巖溶發(fā)育 ④.低洼地區(qū):地下水位淺,匯水地帶,巖溶發(fā)育強烈,以水平巖溶為主。 (4)地質構造的影響: a.斷裂的影響: ①沿斷裂面巖溶發(fā)育強烈 ②各組破裂面相互交織、延伸進而控制了巖溶發(fā)育的形態(tài)、規(guī)模、速度和空間分布。 ③各種破裂面相互交織,使地下水混合溶蝕效應明顯,促進巖溶發(fā)育。 b.褶皺的影響: ①褶皺的不同部位,裂隙發(fā)育不均勻,巖溶強度不同。核部比翼部發(fā)育。 ②大型褶皺控制了可溶巖的空間分布和地下水匯水范圍及徑流條件,影響著巖溶的發(fā)育。 c.巖層組合的影響: ①厚而純的碳酸鹽巖 Ⅰ.包氣帶:多發(fā)育垂直巖溶形態(tài) Ⅱ.地下水季節(jié)變動帶:兩方向巖溶均發(fā)育 Ⅲ.飽水帶:規(guī)模大、連續(xù)性好的水平巖溶 Ⅳ.深循環(huán)帶:巖溶不很發(fā)育 ②碳酸鹽巖夾非可溶性巖層 ③非可溶性巖層與碳酸鹽巖互層:在同一時期,巖溶呈多層發(fā)育 ④非可溶性巖層夾碳酸鹽巖:巖溶發(fā)育極弱 (5)新構造運動對巖溶發(fā)育的影響: 地殼運動的性質、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圍,控制著水循環(huán)交替條件及其變化趨勢,從而控制著巖溶發(fā)育的類型、規(guī)模、速度、空間分布及巖溶作用的變化趨勢。 新構造運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 (1).上升期: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下水位逐漸下降,側向巖溶不發(fā)育,規(guī)模小而少見,分帶現(xiàn)象明顯,以垂直形態(tài)的巖溶為主。 (2).平穩(wěn)期:侵蝕基準面相對穩(wěn)定,溶蝕作用充分進行,分帶現(xiàn)象明顯,側向巖溶規(guī)模大,巖溶地貌較明顯典型。 (3).下降期:常形成覆蓋型巖溶,地下水循環(huán)條件變差,巖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 從更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來看: (1)間歇性上升:上升→穩(wěn)定→再上升→再穩(wěn)定 形成水平溶洞成層分布,高程與階地相對應。 (2)振蕩升降:巖溶作用由弱到強,由強到弱反復進行 以垂直形態(tài)的巖溶為主,水平溶洞規(guī)模不大,而且成層性不明顯。 (3)間歇性下降:下降穩(wěn)定再下降再穩(wěn)定 巖溶多被埋于地下,規(guī)模不大,但具成層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從層狀洞穴的分布情況及充填物的性質,可查明巖溶發(fā)育特點及形成的相對年代。 2.識別活斷層在地質、地貌方面有哪些標志? (1)地質方面: 地表最新沉積物的錯斷 活斷層帶物質結構松散 伴有地震現(xiàn)象的活斷層,地表出現(xiàn)斷層陡坎和地裂縫 (2)地貌方面 斷崖:活斷層兩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水系:對于走滑型斷層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錯 ②主干斷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質現(xiàn)象呈線形密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