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的教學與學習。
大學的教學應該是不同于初高中的。但在我們的實際操作中,實際上是跟初高中是相仿的。
我先說一個理想的模型,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的模型,實際過程中肯定是不實用的。大學里面有三不講,第一學生學過的不講,第二學生會的不講,第三,學生自學可以會的也不講,如果是按照這三不講來講的話,大學的課程講什么呢?首先講我們這個課在整個課程體系里面是什么位置,然后這個課本身的結構框架是什么?他如何支撐這個位置?第二就是講這個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就是答疑。第四就是這個課程的對外擴展,包括一些前沿的講座。第五就是讓學生做一些課程相關的小課題,小項目或者調查研究。這就是一個大學理論上理想模式下應該講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話,學生和老師要做的工作就特別的多,尤其是學生,你想想凡是老師沒講到的東西,你都要自己去看自己去學,這個是很花時間的。
但是這不現(xiàn)實,可以說,即便放在國外特別好的大學的話,也不現(xiàn)實。這個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的高。我們現(xiàn)在實行的有一個說法叫翻轉課堂。就是讓學生提前預習,然后老師講重點,然后讓學生上來講,然后老師進行補充和回答。就是這么個模式,實踐起來都已經是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先前我上面說的那個理想模式。需要學生在課后花的時間特別多。我們曾經測算過,如果說每一門課都這么干的話,實際上學生時間是不夠用的,是不現(xiàn)實的,太花時間了。不是學生本身能力的問題,而是說實際的現(xiàn)實情況,每天就24個小時,這個24小時這個數(shù)字限制的。那一部分的課這么干呢,做翻轉課堂呢,學生時間是夠的,但是實踐起來效果并不好。更不用說理想模式。
回歸到現(xiàn)實,大部分的學校,包括國外一些特別好的學校。它的主要授課模式仍然是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為主。當然有的人會在里面穿插一些前沿拓展在里面,講一講介紹一下。在國外大學的學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很多的小項目小課題,小的調查研究特別的多。但是在國內有時候就很難開展。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學的學習基本上就延續(xù)的是初高中的學習模式,然后讓學生也覺得特別的乏味。都是在被動的學習。
大學的學習不應該是這樣的。大學里面應該有一個主干課,把主干課學完之后剩下的都是選修課,你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最后總學分到了就行。
所以典型的大學學習應該是嚴格的而且是自由的。所謂的嚴格就是要求很高,淘汰率很高,比如30% 的人拿不到學位。所謂的自由就是你根據(jù)你的愛好,你自由的去選的學習的方向和內容。
回歸現(xiàn)實,我經常感慨的是一個事是國內的學生普遍的不喜歡做小課題小項目。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可能對這個專業(yè)對這個方向就不感興趣,因為他們不是自由選擇專業(yè)和方向的。但是我真的是感覺到很有必要。因為一個學科知識的學習,不是說你坐在課堂上搖頭晃腦的那幾十分鐘就夠了,真正要想學好一定是要有實踐的,如何實踐就是這些小課題,小研究。而且這個小課題小研究并不僅僅局限在知識的學習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做這些事兒能夠鍛煉大家掌握一套做事的方法和思路,技巧,這才是最重要的。別小看那些獲獎的人,不僅僅考驗的是人的技術,可能也包含著平時做事的耐心和毅力,關鍵時候的做事心態(tài)。我每次感覺跟學生講這個的時候,他們都感覺你這說的什么啊,都是一些大道理??偠灾?,他們就是不重視這些事兒,時常讓我感覺到非常的遺憾。而國外好的大學,在這一塊確實比國內做得好,學生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我真的希望大家重視這個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