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什么是“致良知”?


一代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從15歲格竹悟道開始,到38歲于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大悟,悟出的是“知行合一”,但此并非是陽明先生的終極思想,他的終極思想是在其49歲(一說50歲)時所提出的“致良知”三字。
王陽明先生講:“某于良知之說,從千死百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吾平生講學(xué),只是致良知三字?!?/p>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致良知”的命題的提出,標(biāo)志著陽明心學(xué)的最終確定。
“致良知”是有兩個詞的精妙組合,一個是“致知”;一個是“良知”。
“致知”是源于儒家經(jīng)典四書中的《大學(xué)》,而“良知”則源于《孟子》,這兩個詞看著簡單,其實蘊含著儒門極深的修學(xué)體系在內(nèi),非旦夕之功所能洞見。
簡單的講,“良知”是人的本我之大智慧,即“本來面目”,而“致良知”就是如同撥云見日般重現(xiàn)“良知”的功夫所在。

往俗了講,“良知”是我們的內(nèi)心善良的一種本底精神,而“致良知”是讓我們將此“良知”推充開來,做一個講道德、講底線、講信譽、講品格的高素質(zhì)的中國人。
有一個故事反映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說,很有意思。
王陽明有個弟子叫南大吉,他有一天對王陽明講:“先生經(jīng)??吹轿以S多過錯,為什么不說一句話呢?”
王陽明問:“有什么過錯?”
南大吉便一一道來,等他講完了,陽明先生笑著說:“我早講過了?!?/p>
南大吉莫名其妙的說:“什么?”
王陽明講:“我沒有跟你講這些過錯,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南大吉搔了一下頭,說:“是我的良知告訴我的。”
王陽明笑道:“良知是誰說的?”
南大吉道:“是先生講的。”
王陽明大笑道:“對了,這不等于是我跟你說的嗎?”
這個故事既彰顯了王陽明的智慧,也講了良知能知善知惡的大作用。
其實作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這一點是王陽明所堅信的。

又一個故事,王陽明在平定四省匪亂時,抓住了不可一世的大匪首謝志珊,謝志珊被抓后,王陽明奇怪地跟他講起了“良知”之道,謝志珊冷笑道:“老子就沒良知!”
王陽明笑著說:“天氣好熱,把外套脫了吧!”
謝老珊二話沒說,就把外套脫了。
王陽明說:“再脫”。
直到謝志珊只穿了一條底褲之時,王陽明又笑道:“接著脫??!”
謝志珊臉脹得通紅道:“這不好吧?”
王陽明大笑道:“看來大名鼎鼎的謝志珊也有羞恥之心,這羞恥之心就是良知啊,你不是說你無良知嗎?你講講看?!?/p>
謝志珊低頭無言以對。

反觀當(dāng)下,從歷史到現(xiàn)實的今天,人們已忘記了“良知”,只是爭名奪利,信譽不重要了,底線也不講了,于是,三鹿奶粉的事件出來了,地溝油的事件爆發(fā)了,至此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最缺的正是“良知”,我們開始呼喚“良知”的回歸,我們開始努力要做一個“致良知”的良好公民。
反觀歐美、日本這些發(fā)達(dá)國家,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其實國民素質(zhì)教育這一塊卻成了我們的短板,當(dāng)我們在攻擊中醫(yī)之時,日本早在80年代就開始把中醫(yī)稱為東方醫(yī)學(xué)而大力弘揚,歐美對中醫(yī)也極其重視,只是我們的中藥材不能進(jìn)入歐美市場,為什么?質(zhì)量不過關(guān)!
說一句中肯的話,“致良知”在時代的今天已成為關(guān)乎國運命脈的重大課題,我們每一個國人須從個人做起,來“致良知”,中華的崛起才有真正的落腳點,中華的昌盛才是有源之水。
所以,我們發(fā)起倡議,呼吁每一個國人開始“致良知”,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