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才劉伯溫:也許他并非神人,燒餅歌也不是他創(chuàng)作!
民間有句話叫作:“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從這句話可以領悟出,劉伯溫的功勞超過了諸葛亮。
諸葛亮為后人留下了《馬前課》這本書,說的是,每逢打仗之前,諸葛亮都在馬前算上一卦。全書共十四課,預測了從三國到大同社會各時期的卦象,無比靈驗。
劉伯溫也不甘落后,他給我們留下了《燒餅歌》一書。
不過當初朱元璋對劉伯溫只是久聞其名,對老劉能否預測未來持懷疑態(tài)度,為了試探老劉的本領,老朱偷偷把咬了一口的燒餅反扣在碗下,讓老劉猜。
結果老劉一下子猜對了,問題出現了,劉伯溫真有透視功能嗎?真的能預測未來嗎?

編輯
本文就為大家揭開劉伯溫的老底。
話說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宮里吃早點,剛咬了一口燒餅喝了一口豆?jié){,忽聽太監(jiān)通報軍師劉伯溫覲見。
老朱靈機一動,人們都說劉伯溫能掐會算,我何不試他一試?看他是否真有預測的本領?”
想到此,朱元璋把剛咬了一口的燒餅扣到了碗下。
“有請軍師覲見”,太監(jiān)尖著聲音喊道。
劉伯溫躬身向皇上施禮,朱元璋:“愛卿平身賜座”。劉伯溫剛座穩(wěn)當,老朱一指反扣的碗問道:“愛卿可知里面藏著什么?”
老劉多聰明啊,馬上想到這是皇上在試探自己。稍作停頓,只見老劉不慌不忙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被咬了一口的燒餅也”。
朱元璋聞之心頭一震,脫口說道:“軍師算得真準”,說著把碗翻起,里面果然是缺一口的燒餅。
接著老朱請教軍師大明國運多久?劉伯溫沉思片刻道:“大明國運萬子萬孫!”朱元璋理解是千秋萬代的意思,連聲說好、好……
當時劉伯溫不敢解釋,老劉的意思是,大明江山傳到萬歷的兒子和孫子身上,也就到頭了。
果然兩百多年后,李自成推翻了萬歷的孫子朱由檢的江山,朱由檢就是崇禎皇帝。大明朝斷送在崇禎手上。劉伯溫的預測最終靈驗了,《燒餅歌》一書成了堪輿界的教科書。

編輯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世上真的有預測未來的神人嗎?科學告訴我們,世上根本沒有先知先覺的神人,也沒有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的諸葛亮和劉伯溫。
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劉伯溫,也不過就是一個具有豐富天文地理知識的文人。這些人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從生活中吸取經驗,發(fā)現生活中的細微變化,通過觀察理解來推測將要發(fā)生的事情。
另外歷朝歷代的皇帝不余遺力地造神,無非就是借助這些神棍維護自己的皇權,神棍越發(fā)法力無邊,籠罩在皇冠上的神秘色彩愈加濃烈。
說實話,之前的劉伯溫,只是元朝一位落魄的七品縣令,兜兜轉轉終究沒在元朝成名。換言之,劉伯溫成名是由于燒餅歌的影響所致,是朱元璋造神的結果所致。
深思之下,劉伯溫之所以能猜到碗下的燒餅,完全是出于了解朱元璋的飲食習慣罷了。
朱元璋愛吃餅的習慣,始于他參加紅巾軍后。當時朱元璋和紅巾軍領袖郭子興的養(yǎng)女馬秀英談起了戀愛。
有一次,朱元璋犯了錯誤,被郭子興關進小黑屋,下令誰也不準給他吃東西。有道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就在朱元璋餓得兩眼冒金星時,馬秀英偷偷把剛出鍋的熱餅揣在懷里,躲過看守送給朱元璋吃。
史料記載馬秀英的皮膚被燙成了一個泡泡,見此情景,心疼的朱元璋直落淚。從此以后,朱元璋對餅情有獨鐘,這里面包含著對馬秀英的感激之情。
明朝建立后,燒餅逐漸出現,燒餅最初叫“胡餅”,是胡人帶過來的食品。由于燒餅更容易攜帶,朱元璋轉而對燒餅產生了興趣,常常早上吃燒餅喝豆?jié){。
當然了,朱元璋的這些飲食習慣,軍師劉伯溫自然了如指掌。當老朱試探他的本領時,老劉一看,盛豆?jié){的碗反扣在桌上,猜碗下藏著什么?除了早點燒餅還有什么呢?

編輯
不是劉伯溫多么聰明,實則是他觀察仔細,能夠從現象看到本質。
《燒餅歌》上的預測,說的也是一些模棱兩可的話,怎么理解都可以。
有些時候不是大師多么高明,而是請教問題的人很愚蠢,就拿朱元璋來說吧,即便劉伯溫知道大明王朝滅亡的時間,以他的身份他敢說出來嗎?也有人說,諸葛亮的《馬前科》和劉伯溫的《燒餅歌》,都是后人借古人之名附會而成的書籍。
總而言之,劉伯溫能成為神人,除了他平時積累的經驗,再就是朱元璋的密切配合,講真即便劉伯溫猜錯了碗中之物,朱元璋也不會當場戳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道理朱元璋比誰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