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中100句精彩絕倫的句子,每一句都是作戰(zhàn)奇謀
兵法,用兵作戰(zhàn)的方法、策略施詐于漫漫千軍。相關的著作有《孫子兵法》?!秾O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孫子
【三十六計】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三十六計》
解釋: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
——《三十六計》
解釋:寧可假裝不知道而按兵不動,也不要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
——《三十六計》
解釋: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戰(zhàn)勝敵人,那就轉而削弱敵人氣勢的根本源泉。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三十六計》
解釋:秘密往往潛藏在公開的事物中,并非存在于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
——《三十六計》
解釋:敵人兵力強大,就去對付他們的將領;將領英明多謀,就從情感上去挫敗他的斗志。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
——《三十六計》
解釋:兵力虛弱之時,故意讓敵人看到兵力空虛的樣子,就會讓敵人產生懷疑,認為我們是在弄虛作假。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
——《三十六計》
解釋:讓對方相信自己,深信不疑,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則暗中策劃、圖謀。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三十六計》
解釋:敵人出現微小的疏漏也必須趁機利用;微小的勝利也要力爭獲得。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
——《三十六計》
解釋:打擊敵人太過猛烈,就會遭到反撲;讓敵人逃跑,反而能夠削弱敵人的氣勢。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三十六計》
解釋:世間許多看上去有用處的東西,往往很難操控;而看上去沒用的東西,往往可以利用它發(fā)揮作用。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三十六計》
解釋:當局勢面對不得不遭受損失的時候,應當舍棄次要利益,以保全重要利益。
類以誘之,擊蒙也。
——《三十六計》
解釋:用類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讓迷惑懵懂的敵人上當,趁機打擊。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
——《三十六計》
解釋:借助某種局面而形成有利的形勢,雖然兵力弱小,但陣勢卻顯得很強大。
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三十六計》
解釋:龍本來在大海或天空云雨中才能施展威力,如果在原野里搏斗,必然陷入絕境。
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三十六計》
解釋:采取順應的態(tài)度,不逼迫敵人,讓敵人內部自相殘殺,我方順勢取得勝利。
【孫子兵法】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孫子兵法》
解釋:把軍隊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絕境,反而能轉危為安。
多算勝,少算不勝。
——《孫子兵法》
解釋: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能取勝。
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兵法》
解釋: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領,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孫子兵法》
解釋: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孫子兵法》
解釋:換上我軍的旗幟,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于敵人的俘虜,要給予優(yōu)待、撫慰和使用他們。這樣就會戰(zhàn)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孫子兵法》
解釋:只聽說用兵打仗時,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戰(zhàn)速決,沒有見過求巧而長久作戰(zhàn)的。
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
——《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偽裝失敗退卻,切勿追趕;敵人士氣正盛時,切勿進攻;敵人為引誘你投下的誘餌,切勿吞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情勢就是要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動手,走敵人意料不到的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孫子兵法》
解釋:力量弱小的軍隊如果只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孫子兵法》
解釋:攻擊時,向敵人來不及急救的地方進軍;進軍時,向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進,定能獲勝。
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
——《孫子兵法》
解釋: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zhàn)勝了那些容易戰(zhàn)勝的敵人罷了。
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孫子兵法》
解釋:要使將士們英勇殺敵,便要激發(fā)他們同仇敵愾的士氣;要使士卒勇于奪取敵軍的物資,便需借助于物質獎勵。
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
——《孫子兵法》
解釋:既然能造成以眾擊寡的有利態(tài)勢,那么敵軍也就難有作為了。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孫子兵法》
解釋:敵方急速奔走并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zhàn);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偽裝混亂來引誘我。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孫子兵法》
解釋:能夠事先知道,用迂回進軍的方式以迂為直地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zhàn)場目的這一方法就能取勝,這是行軍作戰(zhàn)爭奪先制有利條件的方法。
【孫臏兵法】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孫臏兵法》
解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任何一個沒有占優(yōu)勢,即使打了勝仗,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孫臏兵法》
解釋:懂得流水的規(guī)律后,就可以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船只;使用軍兵時懂得他們的心理,貫徹軍令就如同流水一樣暢通無阻了。
合軍聚眾,務在激氣。
——《孫臏兵法》
解釋:集結軍兵,準備打仗時,務必要有得力措施,激發(fā)全軍將士的士氣。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孫臏兵法》
解釋: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zhàn)的辦法;處罰是嚴明軍紀,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
善戰(zhàn)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余。
——《孫臏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了解敵軍的長處,就能知道敵軍的短處;了解敵軍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敵軍優(yōu)勝的方面。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
——《孫臏兵法》
解釋:用兵的根本有四項:第一叫兵陣,第二叫兵勢,第三叫機變,第四叫兵權。懂得這四項,才能用來打敗強敵,捉拿猛將。
夫兵者,非士恒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
——《孫臏兵法》
解釋:用兵之道,并沒有亙古不變的道理,這是先王所講述的道理。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
——《孫臏兵法》
解釋:將領不能不講信義,不講信義就不能嚴格地執(zhí)行軍法,軍法不嚴就會使自己失去威信,失去了威信,將士們就不愿意為他效命。
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軍不克則軍無功。
——《孫臏兵法》
解釋:將領不能夠不講仁義,不講仁義軍隊就不能打勝仗,不能打勝仗就不能取得任何功勞。
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孫臏兵法》
解釋:平坦的地方,就應當多用戰(zhàn)車,地勢險要的地方,就應當使用奇兵,地勢狹窄的地方就應當多使用弓弩手。無論在平地還是險要的地方,都要搞清楚,哪里是生地,哪里是死地。要身處生地,將對手置于死地,然后消滅它們。
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勝不得。
——《孫臏兵法》
解釋:將領不可以沒有高尚的品德,品德不高尚,那么他就不能對部下具有約束力和號召力,沒有約束力和號召力,那么三軍就不能取得勝利。
賞不逾日,罰不還面。
——《孫臏兵法》
解釋:逾日,超過當天。還面,轉過臉,指時間極短。獎賞或懲罰都要及時。
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
——《孫臏兵法》
城池小而能防守堅固,是因為有充足的糧草儲備;兵少而戰(zhàn)斗力強,是因為有正義在手,道義在我這一邊。
善戰(zhàn)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余。
——《孫臏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看到敵人的優(yōu)勢,就能推知敵人的劣勢所在;看到敵人的不足之處,就能了解它的優(yōu)勢所在。
善者能使敵卷甲趨遠,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饑渴而不得食。
——《孫臏兵法》
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能使敵人卷起鎧甲不戰(zhàn)而遠逃,讓他們日夜兼程、加倍趕路,疲于奔命而不能休息、饑渴了也不能進食。
【素書】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素書》
解釋:恪守本職工作不輕易放棄,受到嫌疑能居義而不反顧。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素書》
解釋:見到已發(fā)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fā)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素書》
解釋:不斷地為善就是積福,不斷地作惡就是積禍。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素書》
解釋: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很多的疑難問題,講究信用做出承諾一定遵守約定,潔奉公還能仗義疏財,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素書》
解釋:小的功勞不給予獎賞,那么就沒有人愿意立大功了。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素書》
解釋:給人帶來最多吉祥的,是知道滿足;給人造成最大苦惱的,是太多欲望。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素書》
解釋:回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yǎng)身心、陶冶性情。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素書》
解釋:同為美人會互相嫉妒,同樣才智卓絕的人會相互圖謀。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素書》
解釋:知道別人的優(yōu)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于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素書》
解釋: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yǎng)身心、陶冶性情。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素書》
解釋: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素書》
解釋: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素書》
解釋:見嫌而不茍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茍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杰。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素書》
解釋:恭敬、節(jié)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于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素書》
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tài),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采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
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
——《六韜》
解釋: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國家是存在還是滅亡,都掌握在將領的手中。
見利不失,遇時不疑。
——《六韜》
解釋:看到有利的情況決不放過,遇到有利的戰(zhàn)機決不遲疑。
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
——《六韜》
解釋:獎賞貴在守信,懲罰貴在堅決執(zhí)行。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
——《六韜》
解釋:凡是運用計謀,以周密最為重要。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六韜》
解釋:哪里有仁義道德,天下的人心就會歸附哪里。
同病相救,同情相成。
——《六韜》
解釋:指有共同志趣和利害關系的人互相幫助把事情辦好。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
——《六韜》
解釋:善于消除禍患的,懂得防患于未然。
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六韜》
解釋:施行賞罰就象自己身受賞罰一樣,征收賦稅就象奪取自己的財物一樣。這些就是愛民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六韜》
解釋:像迅雷使人不及掩蔽耳朵,像閃電使人來不及閉上眼睛。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六韜》
解釋:用兵的大忌是猶豫不決;軍隊最可怕的災難也莫過于互相猜疑。
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
——《六韜》
解釋:魚食用釣餌則被牽在魚線上,人接受俸祿則服從于給他俸祿的人。
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
——《六韜》
解釋: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yè)就能成功。
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
——《六韜》
解釋:外面紛亂而實際上內部整齊嚴謹,看似忍饑挨餓而實際上飲食充足,外面看武器裝備粗鈍而實際上十分精良。
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
——《六韜》
解釋:有利于人民的,民眾會盡心盡力。有害于人民的,民眾就不會被利用。
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
解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
【三略】
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三略》
解釋:芳香的魚餌下面肯定有上鉤的大魚,豐厚的獎賞下面肯定有不怕死的人。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
——《三略》
解釋:否定了一個好人或一件好事,很多好人好事便會悄然消失;獎賞了一種惡行或一個壞人,各種壞人壞事就會相繼出現。
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三略》
解釋:善善惡惡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而不要僅停留在口頭上,否則邪正不分,忠奸莫辨,于國無補,于民有害。
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
——《三略》
解釋:身為將帥,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死生,才可與敵作戰(zhàn)。
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
——《三略》
解釋:將帥的謀劃要秘密,士卒的意志要統一,攻擊敵人的行動要迅速。
【將苑】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
——《將苑》
解釋:世界上沒有比真正地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情。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
——《將苑》
解釋:做將帥的切勿驕傲自大,如果驕傲自大,待人接物就會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禮之處,一朝失禮就會眾叛親離,人心憤懣相怨。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將苑》
解釋:好的將帥應該具備的性格是剛強、剛烈,但不固執(zhí)己見,溫和、柔和但不軟弱無力,即通常聽說的剛柔相濟。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將苑》
解釋: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
——《將苑》
解釋:兵器是一種兇器,統兵為將是一種重大的責任。兵器剛硬,容易缺損,將領任務重大所以有風險。
【吳子】
凡兵戰(zhàn)之場,立尸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吳子》
解釋:凡兩軍交戰(zhàn)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
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
——《吳子》
解釋:用兵有四個關鍵:一是掌握士氣,二是利用地形,三是運用計謀,四是充實力量。
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吳子》
解釋:一個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懼。
【司馬法】
故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司馬法》
解釋:國家雖然大,好戰(zhàn)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zhàn)爭必然危險。
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司馬法》
解釋:天下雖已安定,但若忘記戰(zhàn)爭的可能,必釀成巨大的危險。
【百戰(zhàn)奇略】
天下無事,不可廢武。
——《百戰(zhàn)奇略》
解釋:天下雖然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
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
——《百戰(zhàn)奇略》
解釋:戰(zhàn)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轉敗為勝。
凡戰(zhàn),所謂攻者,知彼者也。
——《百戰(zhàn)奇略》
解釋:大凡戰(zhàn)爭中所說的進攻,是指在了解了敵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戰(zhàn)行動。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
——《百戰(zhàn)奇略》
解釋:大凡軍事家的用兵法則,至關重要的是善于隨機應變。鑒古及今而通曉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戰(zhàn)行動之前,必須首先要分析判斷敵情。
凡與敵戰(zhàn),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
——《百戰(zhàn)奇略》
解釋:大凡對敵作戰(zhàn),敵將愚頑而不知機變,可以用小利來引誘它上鉤。
【尉繚子】
慎在于畏?。恢窃谟谥未?。
——《尉繚子》
解釋:小心謹慎表現于防微杜漸上,聰明睿智表現于處理大事上。
將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尉繚子》
解釋:統領軍隊的人,不應受氣候,地理環(huán)境,人為因素的影響。
除害在于敢斷;得眾在于下人。
——《尉繚子》
解釋:消滅敵人在于堅決果敢,獲得軍民的支持在于謙虛待人。
志不勵,則士不死節(jié);士不死節(jié),則眾不戰(zhàn)。
——《尉繚子》
解釋:如若不激勵士人具有高尚的志向,則士人不能守節(jié)而死;士人沒有堅定的節(jié)操,則民眾無核心,不能全力以戰(zhàn)。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
——《尉繚子》
解釋:用兵分散,力量就會削弱;對人懷疑,軍心就會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