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漫步西安鐘樓和鼓樓
從漢唐的長安,到六朝的南京,再到明清的北京,在城市的中心區(qū)域都有鐘樓和鼓樓,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都城的標配。如今,在全國范圍內(nèi),有數(shù)十座鐘鼓樓,大多形成于明清時期,作為報時、報警和啟閉城門的信號——
西安鐘鼓樓位于市中心,隔著廣場,遙相呼應(yīng)。鐘樓雄踞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匯之處,鼓樓矗立在熱鬧非凡的回民街南入口,為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鐘鼓樓,也是古都西安的標志性建筑物。
2020年9月27日,在西安培訓(xùn)之際,我經(jīng)過鐘鼓樓時,憑借文博系統(tǒng)工作證,領(lǐng)取一張免費的門票,再次登上了這兩座氣勢恢弘的建筑。
鐘樓
鼓樓
1、鐘樓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本位于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cè),明萬歷十年(1582)移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進行修葺。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修建在高大的方形臺基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尖頂,高度約36米,占地面積約1378平方米。在臺基下方,有十字相交的券洞,高度與寬度均為6米,內(nèi)部跟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
在鐘樓的西北角,懸掛著一口大鐘,為唐代景云鐘的復(fù)制品,原物收藏于碑林博物館。此鐘鑄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銘文,高約兩米,重達萬斤,直徑達1.5米,鐘身鶴飛龍翔,鐘聲揚數(shù)十里。
目前,在鐘樓內(nèi),正在舉行“走進西安鐘鼓樓”的展覽。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和實物,介紹了西安鐘樓和鼓樓的歷史,展示了西安人“暮鼓晨鐘”的生活方式。
辛亥革命時,起義軍曾經(jīng)在鐘樓與清軍激戰(zhàn);護國運動時,陜西督軍陳樹藩在鐘樓,開啟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xué)回來的石林,在鐘樓開設(shè)了西安第一家電影院;抗戰(zhàn)時期,由于地勢較高,鐘樓成為報警臺,提前預(yù)警日軍的空襲。
新中國成立以后,鐘樓受到妥善保護,每逢五一和國慶節(jié),這里都成為游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臺。當(dāng)年,朱德、周恩來、董必武、彭德懷、賀龍、陳毅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曾經(jīng)多次登臨鐘樓。
鐘樓的歷史
鐘樓的文物
2、鼓樓
西安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比鐘樓的建造時間稍微早一些,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乾隆四年(1740)曾經(jīng)對鼓樓進行兩次重修。1996年11月20日,西安鼓樓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修建在長方形的臺基之上,整體為磚木結(jié)構(gòu),頂部為重檐形式,高度約33米,占地1999平方米。在臺基下方,有南北向的券形通道;在南北檐下,分別懸掛著“文武盛地”和“聲聞于天”兩塊巨大的金字匾額。
在鼓樓的回廊上,擺放著眾多的鼓。其中,有一面聞天鼓,高1.8米,直徑3.4米,重達1800公斤。它用一整張優(yōu)質(zhì)的牛皮蒙制而成,有1996個泡釘,寓意1996年制。1997年,迎接新世紀之際,成功申報“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目前,在鼓樓內(nèi),長期舉辦著中國鼓文化展。在一圈的展柜中,按照時間的順序,陳列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鼓,包括陶鼓、鼉鼓、石鼓、盾鼓、虎座鳥架鼓、跨鼓、戰(zhàn)鼓、都曇鼓、答臘鼓、象腳鼓、銅鼓等。
同時,在展廳中間的舞臺上,每天都會進行鼓樂編鐘表演,包括戰(zhàn)鼓風(fēng)云、歡天喜地、黃河船夫、龍騰虎躍、雙鼓絕唱、滾核桃、山林漢子、迎賓鑼鼓和鼓舞等。
鼓樓的歷史
鼓文化展覽
600多年以來,鐘鼓樓一直矗立在西安城市的中心位置,見證了明清、民國到新中國的歷史變遷?,F(xiàn)在,隨著西安的快速發(fā)展,城市中心不斷現(xiàn)代化,道路變寬了,地鐵開通了。未來,鐘鼓樓也將散發(fā)光彩,成為古城的兩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