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劍論英雄
天啟七年,宮闈事,先帝崩殂,繼而錦衣衛(wèi)大亂,俄而弟嗣,改元崇禎,乃誅魏忠賢。其間故事曲折宛轉(zhuǎn),民風(fēng)雀起,吾聞一事趣,故志之,作此篇。
??? 中途一日,余稍怠,入一逆旅,欲憩息片刻。旅店差陋,案上積灰,左右肅然,針落可聞。店門飛漱,入數(shù)者,身被魚文之衣,腰背引文之刃,其人跋扈,覓凳而坐,論古楚漢之爭。
??? 一人曰:“汝見天下喪亂,及秦亡后何異之有?”一人對曰:“無異,惟是時沛公,項王二雄爭霸天下,惜未見之?!鼻叭藲饧薄鞍钅魏斡⑿垩??一則舌燦蓮花,二則玩弄心術(shù),兩面三刀,心口不一!安謂雄也?”后者曰:“且問汝,沛公與項王爭雄爭霸,誰為之得勝?且漢何以立?”答道:“雖為邦,然此亦不可言其為英雄也。細(xì)思之,項王出江東,兵四十萬,且天生神力,力大無窮,神勇無比,百戰(zhàn)而無一敗也。蓋氣震山河,雄威萬里,乃吾等七丈男兒之典亦也,此真英雄也!是以劉邦此斯可比之?”后者聞之,怒起:“汝聞!人言否?閣下之心與項王爾!汝記否,籍雖勇,亦不過至烏江自刎耳,此為蠻勇!反觀沛公,雖無籍之能而力破山河,然大漢已立,天下兼并,其氣為項籍所不能及也,若此非英雄,何謂英雄?”
??? 前者未曾信服,挺劍,拍案,怒道:“此詭辯之術(shù)也,汝心不系項羽也,然邦既為英雄,司馬氏何為項王作本紀(jì)?”后者不甘示弱,亦腰刀出鞘而對曰:“閣下之心真與項羽爾!然司馬氏與漢王室之糗事,文人皆知!”一時拔劍相向,劍拔弩張,第三者驟然道:“莫大之事,須得相向?然眾人之異,安可盡論焉?請汝等將劍收歸,聽余一言,項羽蠻勇而智寡,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沛公為梟雄亦證,無可爭之!”二人收劍入鞘,面紅耳赤。
??? 吾聞此,潛起出。
PS:這篇文言文是我上高一時有感而發(fā)而創(chuàng)。當(dāng)時我剛背完《鴻門宴》(雖然老師沒讓背),有所觸動,而后老師又讓我們寫關(guān)于英雄的作文。我在桌子前構(gòu)造文章,查找資料,經(jīng)過三小時創(chuàng)作而成。
文章內(nèi)容完全虛構(gòu),我把我自己想象成明朝時期的一個普通文人,以第一人稱記錄事情始末,至于為什么選擇明朝(當(dāng)時我突然就想起了《繡春刀》中的畫面)
背景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禎帝的哥哥剛駕崩,而崇禎剛登基時,錦衣衛(wèi)橫行,天下動蕩。(至于殺魏忠賢則是我根據(jù)《繡春刀》劇情腦補的。)
故事內(nèi)容主要是兩個錦衣衛(wèi)的通過爭吵,來論證楚漢之爭中誰是英雄(他們一個項羽粉一個劉邦粉)。最后討論未果,項羽粉率先拔劍打破“僵局”,爭吵上升了一個層面。最后他們的長官發(fā)話,說了中立觀點結(jié)束了話題。
最后可能寫的并不能稱得上好(各位語文大佬多擔(dān)待),但樂在其中,故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