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諾瓦洛夫機槍,罕見的轉輪式機槍

在機槍發(fā)展史上,腦洞大開的設計師們先后提出了五花八門的自動原理,其中真正經得住實戰(zhàn)考驗長久發(fā)展下來的也就那么幾款,其余大部分都消失在歷史中,科諾瓦洛夫機槍就是消失的機槍之一。
科諾瓦洛夫機槍是蘇聯(lián)設計師AI Kovonalov在1944年設計的,關于該槍的信息非常稀少,目前能在網絡上找到的照片也就2張,照片展示了一款沒有完成的原型槍,它只有槍的基本結構,沒有腳架、準星、槍托、護木等部分。

與其它機槍采用彈鏈、彈板或者彈匣供彈等方式不同,科諾瓦洛夫機槍選擇了轉輪槍的旋轉彈巢,這讓人很意外。既然是機槍當然就需要自動射擊能力,該槍采用了導氣式原理,從圖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槍管上方的導氣管。
圖中可以看到槍管對應的是彈巢下方的膛口,所以射擊時擊發(fā)的應該就是這里的彈藥,從槍管內導出的燃氣向后作用于彈巢的旋轉軸位置,它給彈巢旋轉提供動力。至于撞針如何向后壓縮、空彈殼如何退出,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科諾瓦洛夫機槍的彈巢顯然不能滿足機槍持續(xù)射擊的供彈需求,彈巢的彈容量太低了,通過照片我們也不能做更多的解讀,但不妨腦洞大開一回,假如在彈巢后方額外增加一條彈鏈,擊發(fā)前從彈鏈上抽出一枚子彈向前推入彈膛,然后再擊發(fā)-退殼,這樣不就解決火力持續(xù)性的問題嗎,而彈巢則發(fā)揮了旋轉彈膛的功能。

關于科諾瓦洛夫機槍的后續(xù)發(fā)展沒有任何信息,這原型槍可能沒有進行正規(guī)的射擊測試,不知道它的表現(xiàn)到底如何,但這種設計必然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彈巢與槍管之間的密封,轉輪結構之所以多運用于手槍,原因之一是燃氣泄漏會降低膛壓,影響彈藥射程,設計師該如何在高速射擊的機槍身上解決這個問題呢?又比如機槍出現(xiàn)故障沒有成功擊發(fā)子彈,使用者應該如何快速排除故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