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東《千忠戮·草詔》的表演藝術(shù)(轉(zhuǎn)載)
一、《千忠戮》傳奇的演出狀況
《草詔》這個戲,是《千忠戮》傳奇里的一折?!肚е衣尽穫髌嬖Q《千鐘録》,在堂會演唱時多叫《千鐘祿》。這個傳奇的作者佚名,反映的是明代初期建文帝故事,應(yīng)該是生活在在明末清初的傳奇作家撰寫。大江南北都演有這個傳奇,所謂“家家收拾起,處處不提防”,這個“收拾起”就出自《千忠戮》里的《慘睹》?!稇K睹》也叫《八陽》,因在唱堂會演出時叫《慘睹》不吉祥,所以改稱《八陽》。所謂所謂“八陽”,就是因在七支【玉芙蓉】與【尾聲】的八支曲牌的末尾有八個“陽”。第一支叫【傾杯玉芙蓉】,第一句就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dān)裝”。有人說《千忠戮》是李玉寫的,李玉有名的作品是一(一捧雪)、人(人獸關(guān))、永(永團(tuán)圓)、占(占花魁)以及《麒麟閣》、《清忠譜》等。從《千忠戮》的關(guān)目、文辭上看,與李玉的風(fēng)格不太一樣。周妙中曾發(fā)現(xiàn)一個鈔本,署有“徐子超”之名,于是認(rèn)為是徐子超所作,因為孤證也不能完全肯定?!肚е衣尽穫髌婢烤故钦l寫的,還是個謎。

這個傳奇留下來的在舞臺上的戲,有工尺傳譜的,有這么幾出:第一出是《草詔》,第二出是《慘睹》,第三出是《廟遇》,第四出是《雙忠》,第五出是《搜山打車》,第六出是《歸宮》。這幾出戲,每一出戲都有其主要人物所在,第一出《草詔》前有《奏朝》,《奏朝》一般不單演,連著《草詔》,叫做《奏朝草詔》。后來也有人單演《草詔》,不帶《奏朝》。最近我演的《草詔》帶《奏朝》??上в械难輪T自己擅自將大段的念白刪改減掉啦,所以留有遺憾?!蹲喑菰t》唱的是方孝儒和燕王。

《慘睹》是由大官生建文君作為主演,由老生程濟(jì)作為次主演,再有幾個小軍、解差,幾個犯官、犯婦作為群眾。這出《慘睹》,可看的就是群眾場面,不僅排場熱鬧還有合唱場面。而主演建文君只是開頭兩支整段的唱,剩下的都是短段兒,沒有過硬的唱功拿不住這么碎的曲子。其最主要的唱就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dān)裝”的【傾杯玉芙蓉】,可是僅僅這一支【傾杯玉芙蓉】還掐成了兩半。

《廟遇》說的是建文君和程濟(jì)在逃難的途中,遇到天降大雪在破廟躲避,與吳成學(xué)、牛景先兩個舊臣巧遇。他們從南京逃出來,吿訴燕王派大將張玉搜尋云貴,四處緝拿建文君與程濟(jì)。在廟里見到建文君與程濟(jì)正在受凍,有些背工戲和唱念。這四個人都很重要,因戲料兒比較分散而很難演好。等到張玉來追建文君,這時就是《雙忠》了。這時的兩個犯官是主要角色,建文君與程濟(jì)則是次要角色。兩個犯官替建文君、程濟(jì)死,是一個末演吳成學(xué),一個外演牛景先。
然后就是《搜山打車》,這齣戲也是兩出聯(lián)演或只單演《打車》,沒有只單演《搜山》的?!端焉健防锏膰?yán)震直可由外來演,也可由副凈來演。嚴(yán)震直是工部尚書,來捉拿建文君?!洞蜍嚒防?,建文君被嚴(yán)震直困在囚車上,程濟(jì)知道此去活不了,就憑他的口才和智謀來救建文君,說服了所有的兵丁,也說服了嚴(yán)震直。致使兵丁四散,嚴(yán)震直也慚愧自盡,建文君與程濟(jì)遠(yuǎn)逃山中。這出《打車》也非常有特點,還叫《打囚車》。一個說客,將兵丁說得四散,將一個押送的舊臣說得自盡,把囚車劈開,放建文君逃走。這種故事只有用昆腔傳奇演唱才能有味兒,其它表演藝術(shù)在處理類似情節(jié)時沒有昆腔有特點。
最后一出《歸宮》,講得是宣德年間,建文君已是白胡子老頭兒,來到皇宮,還有些老太監(jiān)還認(rèn)識建文君,皇帝也認(rèn)可這位老祖宗。這就算是歸宮頤養(yǎng)天年啦。一個年已老邁、垂朽之年的流亡舊皇帝,無力興國、復(fù)國,看到自己的侄輩兒孫做了皇帝,依舊是朱家的江山,自有一些慨嘆。舞臺上的白胡子的官生的形象除此還有一位,就是后來洪昇《長生殿》末幾出的唐明皇。
這是我知道的傳下來的幾出《千忠戮》,還有一些沒傳下來的,有些雖留下曲譜、劇本傳世但畢竟不屬舞臺狀況。比如說《焚宮》、《剃度》、《索命》等戲也很好,但近二百年來舞臺上最常演的是《奏朝草詔》、《慘睹》、《搜山打車》這三出,《廟遇》、《雙忠》、《歸宮》都不常演。我曾聽說《剃度》、《雙忠》等曾用高腔唱過,《草詔》也曾經(jīng)不用笛子伴奏,唱昆腔的調(diào)子,用幫腔的形式,以高腔鑼鼓來伴奏。
二、《草詔》表演詳解
《草詔》最晚也應(yīng)是康熙年就出現(xiàn)了,這是在舞臺上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雖然是個罵皇帝的戲,但不管是草臺,還是廟臺,都不忌諱。最早見到的工尺曲譜印本是殷桂深出的《昆曲粹存》,在他之前的《草詔》工尺曲譜都是抄本,我見過的刊印文本只有《綴白裘》,再就是全本《千忠戮》傳奇的抄本。
我認(rèn)為《千忠戮》傳奇完全是為了舞臺而寫,作者對于表演是非常精透的,是不同于其它一些只供案頭賞玩或經(jīng)他人不斷修改而成的傳奇。這是為什么呢?就這個傳奇的原本來看沒有象傳奇一樣被舞臺唱家改編許多,基本符合原貌。而現(xiàn)在傳下來的幾出戲,幾乎出出都是好戲,都是有尖銳的矛盾沖突,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在曲體安排方面也與人物情緒吻合,譬如《八陽》(即《慘睹》),從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來講,巧妙的運用了八個帶陽字的典故,在文字技巧上簡直是用活啦!在舞臺表演方面上,是一種走馬燈的形式。程濟(jì)和建文君,一上來唱半支【傾杯玉芙蓉】,說明故事后再唱下半支曲,聽到有兵馬來了在下場;人馬過去后,再上來唱,聽到有兵馬來后再下;再唱……
這種使舞臺上很活躍,使近乎于吟唱形式的演唱不平淡,也使一潭靜水活動起來了,超越了同時代只注重文學(xué)案頭不注重舞臺表演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奏朝》、《草詔》兩出經(jīng)常連在一起演,《奏朝》沒有單唱的,當(dāng)然也可以不帶《奏朝》,只演《草詔》,戲班里叫“大草詔”、“小草詔”?!按蟛菰t”就是帶《奏朝》,“小草詔”不帶《奏朝》,是從方孝孺行路見燕王開始。
《奏朝》時,燕王上場,只用一支孤立的【點絳唇】,沒有用標(biāo)準(zhǔn)的套曲形式,念白而是用了很多文賦形式。比如陳瑛的念白,很長,用以敘述故事過程,章法起承轉(zhuǎn)合,這是一種非常順理成章的半文言型的介紹。這種長的念白給這出戲的故事情節(jié)作了鋪陳,如果沒有說清方孝孺的重要性,后面方孝孺的上場會使人看后不加振奮。燕王上場念的詩、神氣,與陳瑛的對白,把故事交代的嚴(yán)謹(jǐn)性表現(xiàn)出來。就沖這一點,作者就是一個特別會寫戲的人。元雜劇里的楔子,很多都是這樣的,很多情節(jié)都是靠這么一段科白來解決這個問題?!蹲喑芬彩沁@樣,但是又很有戲可看。這段戲的念白很重要,這也是考驗演員的朗誦水平。
最初的劇本上標(biāo)示燕王由正末來演,陳瑛由副凈來演。北京的舞臺上演《草詔》,行當(dāng)有所變化,這是為了表現(xiàn)燕王的殘暴,陳瑛這個小人的陰險奸詐。將燕王由正凈來演也自有道理,在歷史上的永樂帝是有某略的大政治家,也應(yīng)該算是個好皇帝??墒撬麉s做了一件最大的壞事,就是起兵靖難、殺建文君、殺方孝孺,在歷史上是正反之間的人物。如果用正末來演,他的殘暴從行當(dāng)上不夠有利度,由正凈來演在其臉譜上還要有別于其他人物。因為不可能把燕王演成曹操那樣,或、要演成架子花臉則顯得有勇無謀。所以用正凈演燕王,既顯示他的殘暴,又有他的氣度。燕王的臉譜是勾紫紅臉,屬整臉范疇的紫三塊瓦,昆腔稱為紫色整臉。這種類型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安祿山,另一個則是燕王永樂帝,他們臉的勾法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在《草詔》里,永樂帝是個壞人,應(yīng)該勾白臉,但是勾紫紅臉,處理成好壞各半。而在《長生殿》里,安祿山也是勾燕王差不多的紅臉,這是把安祿山當(dāng)作番邦反臣處理,也能反映出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帝王。白臉在昆腔中一般多是生活中俊秀之人,白色只是描寫他的陰險狡詐丑惡性格的一面,如楊國忠、秦檜等那樣玩弄權(quán)術(shù)的人。在《草詔》里的燕王改用正凈來演,《搜山打車》中的嚴(yán)震直原本由外演,在北京的舞臺上也改成凈行演。燕王的臉譜,在眉心畫一個黃心,就是表現(xiàn)生活當(dāng)中擰眉的樣子,這是兇狠好斗的表現(xiàn)??诖骱跐M胡子,穿紫蟒,到《草詔》時穿黃蟒或紅蟒。因《奏朝》中,燕王是在偏殿,所以不穿黃蟒?!恫菰t》時,燕王登基坐殿在一張桌子的高臺之上,黃、紅都可以。此外,還有一個特點,燕王在《草詔》時要挎寶劍上,在戲里用得上,他是篡位的皇帝,手上不僅要有武器防身,也是皇權(quán)的象征,表示燕王是掌殺兵權(quán)的皇帝。
陳瑛按劇本提示應(yīng)由凈來扮,穿蟒,戴尖紗帽,勾白臉,戴黑滿。但既然燕王改由正凈演,陳瑛就由副丑來扮。陳瑛的扮相是穿紅官衣,戴圓紗帽,八字吊搭胡須。
《奏朝》一場,陳瑛先上。在建文朝時,陳瑛支持燕王即位,受打壓,燕王來后升了他的官,他報答燕王,報復(fù)打壓他的人。上朝說的幾件事,一個是將齊泰、黃子澄殺掉;二是將景清的尸首剝皮楦草;三是將方孝孺給殺了,這是因為方孝孺害他最深。他出場的念白是通過報仇思想敘述故事,處理成在沒有矛盾中出現(xiàn)矛盾。這個情節(jié)鋪陳后,燕王才登場而出。這個戲中的永樂帝,現(xiàn)在的戲單是寫其原名朱棣,以前都寫燕王,從來沒有寫過永樂帝,意思是始終不承認(rèn)他是正統(tǒng)帝。戲班里都說誰的“燕王”?誰來“燕王”?沒有誰說我來“永樂”,我來“朱棣”。這些瑣事可能有些影射清代初年皇帝傳位有所關(guān)聯(lián),特別是在攝政王多爾滾被貶后就越發(fā)不講永樂帝啦。在清宮內(nèi)廷唱昆腔最盛行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數(shù)百年間的文檔中,很少記載演唱過這出《奏朝草詔》,或許在清宮里不提倡演這出戲。
燕王由太監(jiān)站門引上,【朝天子】的曲子――這是皇帝出場的宮廷禮樂,出來以后唱【點絳唇】:
天挺龍標(biāo),身膺大寶,非輕渺,繼統(tǒng)臨朝,好修著,一紙郊天詔。
他上來唱完后,表白自己靖難成功,不知建文君是生是死,用自報家門的方式介紹給觀眾。陳瑛上朝與燕王交流了一番,奏啟景清是行刺燕王的大臣,應(yīng)九族全誅剝皮楦草,齊泰、黃子澄也應(yīng)全誅殺。在奏啟誅殺方孝孺時,燕王說明惟獨方孝孺不能殺,因為起兵時姚廣孝――戒臺寺的和尚,靖難的謀士――再三囑咐,要留下讀書種子,不要殺方孝孺。這是因為方孝孺的師父是宋濂,而他又是建文君的老師,宋濂是王陽明一派的大儒(年代記錯了,這都哪跟哪……),方孝孺是明太祖朱元璋確定的當(dāng)朝首輔,是治理國家的重臣。要是把他殺了,天下讀書人不服。要把他拉過來,請他草詔天下,才名正言順。一開始,陳瑛告訴燕王,方孝儒在家設(shè)拜靈堂,哭建文君。燕王對方孝孺也沒有反感,一忍再忍。這樣,陳瑛的報仇就只算成功一半,有些失意般的下場了。燕王叫太監(jiān)宣方孝孺來見,場面起【萬年歡】曲牌送燕王下場。這一場就是《奏朝》,后來地方戲、京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過場的吊場戲就學(xué)的這種風(fēng)格,梨園行術(shù)語叫做“打朝”。
《奏朝》時已經(jīng)說明了方孝孺穿著縞衣素服,天天哭建文君,所以出場時也必須與其前述吻合,才能夠讓觀眾想像到方孝孺的樣子。如果沒有帶演《奏朝》,一上來就是一個老頭兒,讓人覺得這個人的身份不重,也因為方孝孺沒有自報家門呀!所以,《草詔》前演《奏朝》應(yīng)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古代,看戲的人們對情節(jié)都很熟悉,《奏朝》要不要都無所謂,那就直接上方孝孺吧!這種情況在當(dāng)時也是常有的。
在方孝孺出場前先由兩個太監(jiān)上來,叫方孝孺:
方相國請快行幾步。萬歲爺在金殿候久啦!
這時方孝孺在后臺悶簾哭泣:
啊呀!圣上??!
要有哭得眼睛都紅了的感覺,左手拿著哭喪棒,穿著麻衣,帶著麻冠。方孝孺由外來演。他實際年齡還不到五十歲,但是舞臺上卻戴“白滿”,稱為老相國。古代的人過三十幾歲就稱老夫了,四、五十歲稱老相國,戴白髯口用老外來演,應(yīng)是不無道理。這個不便較真兒,就像周瑜沒胡子,諸葛亮一出世就有胡子一樣,《桃花扇》里的史可法也戴白滿,是老將軍的樣子,而不是黑的、黲的,現(xiàn)在演的《桃花扇》都戴黑的或黲的,這是根據(jù)史可法的生平年齡來斷定他應(yīng)該戴什么樣的髯口。在《草詔》這個戲里,方孝孺戴白滿,燕王戴黑滿,陳瑛戴黑八字吊搭兒,齊泰戴黑滿,黃子澄戴黑三。
方孝孺的扮相,北京和南方的不太一樣。北京的是腳底下穿厚底靴子,身上穿白老斗衣,腰系白腰巾,頭上戴白麻冠、白發(fā)髻兒,手上拿哭喪棒。南方是穿草鞋,腰系麻繩子。穿草鞋系麻繩的扮相在原傳奇的提示里面寫過,此種扮相也不無道理。
這出《草詔》在南方的傳承人是吳義生傳給倪傳鉞、包傳鐸等。吳義生家是昆腔世家出身,他父親吳慶壽是蘇州演老外最著名的藝人,吳義生也是唱老外兼演老旦。據(jù)老輩曲家徐凌云說他雖然也同其父一樣家門卻不是家傳,早年沒有怎么跟他父親學(xué)老外戲,基本都是成成年后自學(xué)而成,多是自幼在戲班兒里演小角色時偷學(xué)。后來,蘇州昆劇傳習(xí)所的老生家門以及老旦等都由吳義生來教,當(dāng)時的倪傳鉞、包傳鐸等主攻老外,施傳鎮(zhèn)、鄭傳鑑等主攻老生,他們都是吳義生的徒弟。據(jù)鄭傳鑑先生講,吳義生老師有很多表演經(jīng)驗,有些并不是實守傳統(tǒng)。如《慘睹》原本沒有什么身段,程濟(jì)只是挑著擔(dān)子在小邊站門兒,而建文君也不過站在中間指指點點而已,經(jīng)吳義生編排豐富了一些,到俞振飛演出這個戲時又經(jīng)鄭傳鑑設(shè)計表演造型,使這出戲成為如今的樣子。鄭老講的這個不實授并不是說不會某些戲,而是指吳義生的師承主線很少,但對外界只是講家傳而已。徐凌云是老曲家,他與吳義生的父親有交往,徐老先生說吳義生先生是自學(xué)成才,不是家傳而成是很鄭重的資料,其弟子鄭傳鑑先生的回憶也當(dāng)嚴(yán)肅準(zhǔn)確。
南方演《草詔》的風(fēng)格很重視原本的提示,比如方孝孺穿麻鞋、系麻繩,都體現(xiàn)出來了。原本提示的燕王是末扮,南方也是用老生來演;陳瑛是凈,也是用副凈來演。仔細(xì)看來沒有什么舞臺流變痕跡,曲譜與殷桂深的《昆曲粹存》無別。其傳承路線是吳義生曾傳給倪傳鉞、包傳鐸、施傳鎮(zhèn)、鄭傳鑑等,倪傳鉞老師在上海戲校曾教過這出戲,鄭傳鑑老師沒有專門教過這出《草詔》,但他并不是沒有這出戲,他的徒弟計鎮(zhèn)華也沒有演過這出戲。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倪傳鉞老師曾被請到南京,又再度傳授這出《草詔》。1982年,在蘇州舉行紀(jì)念昆劇傳習(xí)所成立80年時,南京的黃小午為觀摩團(tuán)展演過一回倪傳鉞老師傳承的最初版,后來沒有怎么再演也就放下了。當(dāng)時在倪傳鉞老師傳這個戲時,已經(jīng)有所改動了,在扮相、劇本方面都有所調(diào)整。后來也曾借鑒了北京的演法,燕王朱棣用花臉來演,陳瑛仍用副凈來演,戴尖紗帽、黑滿,穿藍(lán)蟒。方孝孺戴相巾,不戴發(fā)髻兒,系素白腰包。上海昆劇團(tuán)的姚祖福演出時,改得就更多啦!那是在1987年初春,上海昆劇團(tuán)的姚祖福來北京演專場爭獎,不但劇本改動比較大,連燕王臉譜也改勾黃三塊瓦。目前,南邊傳承的《草詔》就是這個樣子。
方孝儒的上場,原來昆弋班是用“廣家伙”伴奏。這是高腔的伴奏鑼鼓,打擊起來比較有氣勢。我演時,就打不起來了,因為會打高腔鑼鼓的場面先生們都去世了,高腔現(xiàn)在恢復(fù)不了啦!就是因為打擊樂的問題――因為高腔的鑼鼓伴奏等于昆腔的笛子伴奏,昆腔沒有笛子就唱不了,高腔要是沒有好打鼓的簡直就開不了戲啦!。我演到“敲牙割舌”時加了一點大鐃,這個份量比起原來的“廣家伙”差一些,也算是留下一點高腔鑼鼓的痕跡而已。
方孝孺出場后唱北【一枝花】:
嗟哉吾,凄風(fēng)帶怨號!兀的不,慘霧和愁罩。
一定要唱出蒼涼、悲壯的感覺,這是昆腔承襲元雜劇唱腔的衣缽。在北曲方面,這一類套曲的形式始終昆腔用得淋漓盡致,我學(xué)過的這類戲共有三出,都是這種唱法。一個是《草詔》,一個是《卸甲封王》的郭子儀。還有就是《浣紗記》的《賜劍》,伍子胥上來就唱“嗟哉”,這個詞很古雅。
方孝孺拿著哭喪棒上來,唱的這支曲是心里話:
痛煞那,蒼天含淚拋。望不見,白日旭光照!
這時大太監(jiān)說:
方老相國快行幾步,萬歲爺在金殿侯久了。
方孝孺問:
你奉著誰的旨來?
大太監(jiān)回答:
新君萬歲爺。
方孝孺仰天長嘆一聲后面向監(jiān),繼續(xù)唱這支北【一枝花】:
他是個藩服臣僚,怎生價萬歲聲聲叫!
這時大太監(jiān)對方孝孺加白說:
老相國,你為何身穿孝服?
方孝孺接唱北【一枝花】:
俺把那綱常一擔(dān)挑。骨粼粼是再世夷齊,嚇呀!看,看不得惡狠狠當(dāng)年莽曹!
這時場面起【急急風(fēng)】鑼鼓,由四個劊子手押著齊泰、黃子澄上,在與方孝孺見面時起【叫頭】念:
老相國,我二人與君長別了。
這時方孝孺應(yīng)有一種慨然悲歌的樣子,笑起來了:
哈哈……好!二位先生死的好,死的倒也干凈。二位先生請先行,俺孝孺隨后就到。請!
這是一種大義凜然、臨危不懼的感覺。接下來改唱【梁州第七】:
他不負(fù),讀圣書彝倫名教。受皇恩,地厚天高。他、他、他,端然含笑向云陽道,賽過那漸離擊筑,賽過那博浪槌敲,賽過那常山舌罵,賽過那豫讓衣梟!
這段文辭悲壯,腔調(diào)古直。第一句用拱手動作,在“地后天高”時用右手反折水袖自下而上。在“他、他、他”三字時面向上場門用右手指,接下邊唱邊向下場門斜前方用右手向外劃。后面幾句都擺造型,在“漸離擊筑”時向右甩髯雙手舉哭喪棒,雙眼遠(yuǎn)視前方。在“博浪槌敲”時將哭喪棒放到右手劃圓后做敲打姿勢。在“常山舌罵”時向左甩髯,用左手托髯指口。在唱“豫讓衣梟”時將髯口向右甩,將右手的哭喪棒交到左手豎舉,面向上場門的斜前方遠(yuǎn)視凝望。以上這一系列的表演造型一定要與文辭吻合。這里用的一些典故,不但準(zhǔn)確得當(dāng)且沒有令人費解之處。在唱念表演時一定要體會那些典故,還要理解當(dāng)時方孝孺此時此刻的心境。
然后由四個刀斧手押護(hù)著景清的尸首自下場門上場,尸首的扎制有個竅門兒,這也是中國戲曲的一個特色。這是用拿兩個小帳子竿兒,綁上一張“人皮”。其實這張“人皮”就是一個紅褶子用橫著的帳子竿兒穿上,在衣領(lǐng)處綁上一個招子,旁邊反掛上一個紅胡須,代表流的血,里面是將兩個胖襖襯綁起來。這樣由兩個來刀斧手舉過來前后一晃,觀眾還沒看明白就下去了,所以這個“剝皮楦草”會給觀眾一種既恐怖又神秘的感覺,一般人是不會知道這張“人皮”到底怎么弄的?
當(dāng)方孝孺看到后十分驚駭,對大太監(jiān)問道:
這不是景御史的尸首嗎?
大太監(jiān)回答說:
正是景清的尸首。
方孝孺聽后頓時義憤填膺,面對觀眾大聲疾呼。
嚇!怎么竟自行刑過了,怎么還要剝皮楦草!
大太監(jiān)回答說:
還要一刀一刀地剮哩!
方孝孺心酸地說了一聲:
這廝好狠也!
然后再感慨地接著唱:
他、他、他,好男兒義薄云霄。嚇呀大,大忠臣命棄鴻毛。俺、俺、俺!羨恁個,著緋衣行刺當(dāng)朝;羨恁個赤身軀剝皮楦草;羨恁個閃英靈,厲鬼咆哮。
這幾句唱詞與前者相近,但激動成分達(dá)到最高峰,唱腔與表演應(yīng)比前一段更加疾速震撼,在身段造型方面也較注重夸張。在唱“他、他、他,好男兒義薄云霄。”一句時向上場門去,在轉(zhuǎn)身面向觀眾用右手伸大指做夸獎狀。在唱“嚇呀大,大忠臣命棄鴻毛?!睍r有些凄楚之感,末尾時用右手水袖正翻掩面。在唱“俺、俺、俺!”時用右手拍胸自比,接著的“羨恁個,著緋衣行刺當(dāng)朝”時先拱手再反折右水袖雙手分舉斜站亮相。在唱“羨恁個赤身軀剝皮楦草”時先做比身抱肩后翻下右水袖,然后接著把“羨恁個閃英靈,厲鬼咆哮?!睍r將右手的哭喪棒交到左手豎舉,面向上場門的斜前方悲切抖動髯口亮相。這些表演造型最忌諱擺樣子,一定要與人物內(nèi)心和唱腔以及表演三合為一才能算演好。
陳瑛由四個青袍從下場門引上,見到方孝孺得意洋洋的招呼。不料被方孝孺奚落一番的唱道:
看你烏紗朱袍,傳呼擁導(dǎo)。喜孜孜,承受了新官誥。
這幾句沒有什么身段,自是在末尾處用右手指頭,用以表示“官誥”。從神情上要有些譏諷之意。
此時的陳瑛被挖苦得無地自容,惱羞成怒地說道:
方老先生,新君登基,滿朝文武都去朝賀,惟有先生你穿了斬衰麻衣,日夜啼哭,是何理也?
方孝孺一聽“新君”兩字就想到了建文君,悲憤之后又變?yōu)榕鹬袩?,先念道?/p>
你全不念邦家痛!
再接唱:
君王悼!一迷價龍妖魔逞桀傲!
這一句要有力度,神情癡滯,身段造型要準(zhǔn)確得當(dāng),上身及頭眼都不能搖晃,右手要指的恨。

陳瑛聽罷奸詐本來面目露出,對方孝孺怒喝道:
好你大膽方孝孺,看看死在臨頭,你還是這樣的倔強(qiáng)么!
方孝孺此時使盡全力痛罵陳瑛,用抖髯、頓足表現(xiàn)憤怒。一邊表演一邊接唱:
我罵,罵煞恁叛逆鴟鸮!
在唱末尾時用哭喪棒打陳瑛,四青袍用堂板招架,方孝孺前弓后箭一同作高矮相造型。太監(jiān)圍擋著方孝儒,勸其從下場門顫抖慢步而下。
陳瑛見方孝孺下場后回過頭來向觀眾念:
哎呀呀!這是哪里說起,平白的讓他一頓好罵。
念這幾句時有些慚愧之態(tài),爾后轉(zhuǎn)念變成滿不在乎的樣子念: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左右,打道。
在念“好官我自為之”時做端帶搖頭身段,又回到得意之時的樣子。對下級念“左右”時還有些裝腔作勢,念“打道”時更要有平生沒有做過大官兒的榮耀之感。
以上的一段戲也叫《行路》,是比較難演的一場戲。主要是因為唱腔太碎,沒有什么完整的唱段,再者是還保留有元代以來的演唱遺風(fēng),多以沒有節(jié)奏的散曲為主。如果演員沒有功力駕馭舞臺,其他群眾場面不熟悉劇情和人物,出現(xiàn)松懈后就不好演唱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文武場面,如果鼓師、笛師不熟悉戲,沒有演奏感覺以及節(jié)奏凌亂,也是容易使劇情拖沓松散。所以一般演《草詔》時多將這場戲掐掉,從金殿見燕王開始,方孝孺出場還唱北【一枝花】,把陳瑛這個人物免去,使矛盾沖突只落到與燕王之間。
下面接著燕王由太監(jiān)們簇?fù)碓凇救f年歡】中出場,這是一場燕王坐高臺的對功戲。他讓方孝孺寫草詔,在對白的氣勢當(dāng)中,雖然皇帝高高在上,方孝孺站在底下,但氣勢還要必需壓住燕王,如果沒有氣勢這出戲就不好演啦!這種“壓”,是用聲音、用神氣、用正氣來壓,動作切忌凌亂,要不然老生壓不住花臉。而花臉要在持張有力中表現(xiàn)兇狠,還不能毛躁無知,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對白。如果花臉不能理解這戲里本質(zhì)上的情節(jié),草草的與方孝孺對白而已,這出戲演起來也就沒有看頭啦!。

這里有段主曲是北【四塊玉】,是三字頭起唱。此前原本還有一支北【牧羊關(guān)】,舞臺上和曲臺上從來都不唱,這是因為劇情松散的緣故,另外其它【四塊玉】一套的老生也都舍去不唱。這段戲是背工戲,是直接與觀眾交流,雖然是主曲卻沒有什么好聽的地方,是一支費力不討好的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矛盾,剛剛與燕王對白有一個小高潮后,一唱這支曲子就軟了下來。再有就是這支曲不是跟燕王敘事,而是跟觀眾敘事。唱詞中反映的是以前傳奇故事,這些典故也較難理,還有對這些事跡的形容。這一段辭調(diào)很高古,腔調(diào)也是不同于其它北曲風(fēng)格。
唱完后燕王告訴方孝儒要他寫草詔,方孝儒是有備而來,早就知道這個事兒,他告訴燕王時唱【哭皇天】:
俺不是李家兒慣修降表,俺不是事多君,馮道羞包。俺不是射金鉤,管仲興齊伯;俺不是魏征易主,佐唐朝。
這幾句唱中句句都是典故,在當(dāng)時這些典故家喻戶曉,現(xiàn)在人們可能就難理解啦。唱這些典故時,所做的動作,如果和典故不相吻合,那就完了。比如“俺不是李家兒”,手要往外指;“慣修降表”時要有寫的動作?!耙膊皇鞘露嗑?,要擺右手;“馮道羞包”時要知道這個人物,表現(xiàn)出趨炎附勢之態(tài)。馮道是個五朝元老,要把馮道的樣子學(xué)一下。這一段戲要像說話一樣唱出來,雖然是散曲一定要形散神不散。再往下,就與燕王說岔了。
燕王說:
管仲、魏征古來賢相你不學(xué)他待學(xué)誰來?
方孝孺接唱:
俺只是學(xué)龍逄黃泉含笑!
這句也是一個典故,在唱“笑龍逄”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指的表演,否則就不知道“龍逄”是什么意思。南方的版本多是訛誤成“龍逢”或“龍蓬”,老前輩也多唱此字為“逢”音,北方老藝人們多唱“蓬”音,實際上這個字應(yīng)念“龐”音。
燕王再三做方孝孺的思想工作,忍著怒火慢慢的與方孝孺對話:
方老先生,你若草寫詔書,寡人定當(dāng)封你以為宰輔,蔭及你那子孫后代!
方孝孺聽罷斷然唱道:
你總有三臺高位,九錫榮褒。
燕王加白:
封王帶礪!
方孝孺接唱:
恩蔭兒曹,也博不得彤管一揮毫!
燕王惱羞成怒,手握寶劍喝道:
你不草寫詔書,休怪寡人匣中寶劍不利乎!
從這一句中就可以知道為什么燕王要挎寶劍上場了。昆曲老戲有一個特別的規(guī)律,就是文本中需要用什么就用什么,人物與歷史環(huán)境以及故事情節(jié)都是講道理的,沒有傳授或不仔細(xì)學(xué)習(xí)文本,上臺表演絕對沒有根基。
此時的方孝孺毅然決然地唱道:
憑著你千言萬語,啊嚇俺,俺干受你萬剮千刀!
這也是半念半唱的風(fēng)格,在末尾還要用右手做刀狀走曲步抖髯。
燕王力逼方孝孺草詔,此時方孝孺一想,就答應(yīng)草詔,但只寫了“篡位”。在古時的演法,燕王有句話,叫“擺下文房四寶,偏叫這老兒與我寫!有兩個檢場的先生上來,擺上一張桌子,方孝儒坐在桌子后邊,在寫時還要有想想寫什么,此時場面先生打“廣家伙”伴奏,每有一個鑼鼓點時就有一些想的表情,然后再拿筆指燕王,對外哭建文君,最后快速寫下“篡位”。由大太監(jiān)將詔書再端上去遞給燕王,方孝孺微微冷笑。近代以來覺得這種演法太繁復(fù)了,于是為了劇情簡捷就直接站著寫了。而且,現(xiàn)在沒有高腔鑼鼓,這些對方孝孺草詔時的心理表現(xiàn)就不好演了,高腔鑼鼓如同文樂伴奏的一樣,它表現(xiàn)的陰陽音是很有情緒:
咚咚哐、哐、哐、哐、哐……(鑼鼓聲漸?。ㄨ尮穆暣螅┼R、嘡、嘡嘡……(鑼鼓聲漸?。?/strong>
這是陰陽、高矮、蓋音、轉(zhuǎn)音以及打擊節(jié)奏都是極為復(fù)雜的調(diào)子,配合著表演能慢慢表現(xiàn)方孝儒當(dāng)時的心境?,F(xiàn)在的京劇的鑼鼓雖然來自于昆腔的蘇鑼,因為這種鑼鼓只是在節(jié)奏上的表現(xiàn)力較為豐富,在音色、音質(zhì)方面就比高腔鑼鼓遜色許多啦!所以,這段搬桌子做戲的表演,在近代舞臺上就簡化了。明清以來的高腔鑼鼓并不是完全為高腔服務(wù),昆腔與高腔合流再全國的戲曲中都較為普遍,《草詔》最具代表的表演就在這個地方。我們現(xiàn)在看不到了,將來也沒有機(jī)會再看到啦!前幾年,北昆惟一會打“廣家伙”的老樂師張長濤也身歸那世啦!現(xiàn)在的張勛只是能打下手兒,而李志和也沒有專門學(xué)習(xí)過打鼓,如果長濤健在或許還能湊合打幾下普通點子。四川也有這出《草詔》,張德成演得最好。聽說現(xiàn)在川戲也傳承得也亂七八糟,老川戲的《草詔》和我們這個一般無二,只是扮相略有差異,川昆《草詔》里方孝儒穿丞相的古銅官衣,頭戴相紗,外罩白綢條表示掛孝。
(張衛(wèi)東微博:那時候川崑也是為了生存,很多崑曲戲因為觀眾的口味改成高腔,有時高腔唱順了就留下,不順的又改成胡琴戲,結(jié)果有些胡琴戲只是崑曲的名字,表演結(jié)構(gòu)吸取精華后在西皮二黃上下功夫,創(chuàng)造出不少喜聞樂見的好戲!《草詔》就是改成胡琴后很成功的好戲……)

燕王看見寫著“篡位”的草詔以后,繞修成怒后就要殺方孝孺。這里有一個中國戲曲里的時空轉(zhuǎn)換,一般在普通的表演中,燕王說:“武士的,將這老兒與我拿下了!”馬上會把老頭子逮住拿下也就完了。但在《草詔》這出戲中,此時的方孝孺腦海里閃現(xiàn)的場景突然給夸張出來,觀眾看的是他心里想像的世界。場面起鑼鼓,方孝孺念:
高皇帝,我那建文皇帝,你在天之靈,俺方孝孺今日呵!
然后跪在臺中將心里話唱給觀眾,這是一段北 【烏夜啼】 :
拜別了高皇,高皇帝圣考。拜別了先王魂飄……
唱完后,燕王說:
武士的,將他老妻拿下了!
方孝孺接唱:
啊呀老妻嚇,一任你死蓬蒿。
燕王說:
武士的,將他的兒孫拿下了!
方孝孺接唱:
啊呀兒孫嚇,顧不得宗支杳。俺如今拚卻生拋,完卻臣操。趲陰魂訴青霄,陰靈里,訴青霄。少不得天心炯炯分白皂!
這些場景都并非出現(xiàn)在此時,是一個虛擬的場景。這個場景的表演只不過共六、七分鐘,用以描寫方孝孺的內(nèi)心活動。方孝孺的心里話,突然變成慢鏡頭,交待給觀眾。有跪步、抖髯、顫抖等一連串的表演動作,演示這些動作時一定要在腦海中浮現(xiàn)這些場景,否則只有技巧而沒有人物。
這段戲演完了后,還要干快回到燕王叫武士將方孝孺拿下時的場景。燕王和方孝孺之間交流后說:
你這老兒,死在頭上還分什么白皂?
方孝孺回答曰:
逆賊呀!逆賊!你少不得定遭天譴,憑著俺千尋正氣。到底個叛字難逃。
燕王又說:
你若不草寫詔書,就不怕九族全誅嗎?
方孝孺怒道:
慢說九族全誅,你就是滅俺十族又待何妨!只要俺陰靈不散!
此時的對白一定要嚴(yán)緊,唱出的曲子像說的一樣流暢,而說的要像唱的一樣自然。然后再接唱時是直接唱,不用鼓點打擊起唱:
管什么十族全梟!
在唱這句時用左右雙分水袖、左右甩髯、雙腳點起走橫曲步,要以唱帶身段表演得自然灑脫。
燕王怒喝道:
來呀,將這老賊敲牙割舌。
眾武士將方孝孺架過去敲牙割舌。這是北京昆腔班最有彩的地方,就是要 “見彩”――即當(dāng)場敲牙割舌。據(jù)說古代的演法是暗場處理,把方孝孺給拉下去,然后再出來時,就敲完牙、割完舌了??墒窃诒本┭葸@出戲時,幾百年來的傳承都是當(dāng)場敲牙割舌。敲完了、割完了,白胡子上掛兩綹兒紅胡子,表示正在從鼻子里流血。臉上抹一些紅油,加一些深紅彩。以前演時,由檢場的用高粱皮磨成的紅顏色,用水加點白糖,抹在臉上。這樣調(diào)制的顏色不會將服裝弄臟,如果弄到衣服上能用白酒擦洗干凈,如果要是化妝油彩就不能洗凈啦。
“敲牙割舌”之后,有一個摔“吊毛”的動作,為了表現(xiàn)疼痛在滿臺翻滾。走了一個“轱轆毛”后念: 燕王呀,燕王,你、你、你反了!你反了!
燕王這段全部念完后,武士手將方孝孺托舉起來,這時的方孝孺接唱【煞尾】:
血噴腥紅難洗濯。受萬苦的孤臣,粉身和那碎腦,啊呀這,這的是領(lǐng)袖千忠,一身兒千古少。

這幾句唱不僅還要有此前那種感覺,更重要的是被人托舉在空中運氣要均勻,如果沒有基本功就會支撐不住。在古代演唱此段有些幫腔,打鼓的和打家伙的一起合唱,方孝孺在唱“血噴腥紅難洗濯?!焙蟆睒逢爭颓缓铣笆苋f苦的孤臣,粉身和那碎腦”――這個合唱是幫腔人的清楚唱法,不用學(xué)方孝孺敲牙割舌后含糊不清的唱。然后方孝孺接唱“啊呀這”,幫腔合唱“這的是領(lǐng)袖千忠,一身兒千古少?!爆F(xiàn)在沒有幫腔這一行了,樂隊的人都不能張嘴唱啦!。所以我演時就一個人唱到底。在敲牙割舌之后的唱很難學(xué),沒有舌頭和牙的感覺不好練,各種主意都想過。練這個唱時我還小,才十六、七歲,那時的張國泰老師是陶小庭老師的助教,對我說“你想想辦法練習(xí),不能唱得太清楚了?!焙髞砦以鴨栠^朱復(fù)先生有什么主意,他告訴我:“你含一塊糖練練?!蔽揖秃粔K糖練,還不小心把糖吃了。為了試驗成果就用錄音機(jī)錄下來聽著找感覺,后來請老師們聽,“您看這樣成了嗎?”張老師說:“有點兒意思了。你這是跟誰學(xué)的?誰教的你呀?”我說:“是曲社朱復(fù)老師給我出的主意。”這種感覺主要是唱氣勢,而不是欣賞美妙的嗓音。憑著這種氣勢能讓人覺得是忠臣才對。一聽演唱的聲音,很飄、很亮、很美、很脆,那種瀟灑的聲音就不是方孝孺啦!。
我們的前輩傳下來就是一個“吊毛”,后面的“僵尸”還由檢場的扶一下。郝振基當(dāng)初就是賣這個,因他是武生出身。其他人唱《草詔》,也是唱個戲路子而已。以前南方的昆腔班唱《草詔》從來也沒這些表演動作,基本是遵循原本案頭提示。我曾向倪傳鉞老師問過那時他們怎么演,他告訴我表演并不復(fù)雜,只是情緒上很緊張。上場后演唱,與燕王對念,沒有太多的身段,在寫草詔時,還是搬一個桌子,擺一把椅子,有一個思想過程,然后寫“篡位”,敲牙割舌的表現(xiàn)是暗場處理,拉下去后再拉上來,唱完【煞尾】后由刀斧手拉下,這戲就完了。

我認(rèn)為這出戲不宜翻做太過,如果用跌仆表演也得在情緒里邊,滾得要像一個老頭滾的樣子,不能滾得像大武生,要是像一個大武生,那就是“摔死”的,不是敲牙割舌后疼痛的感覺。還有這支北【四塊玉】的特點非常陽剛,元雜劇標(biāo)準(zhǔn)風(fēng)格的北曲。演唱出來要有一種威武不屈的樣子,有一種儒人的惱怒的樣子。粗魯人的惱怒是無知者無畏,儒人的惱怒都是有思想的。這時的方孝孺只有死忠,沒有第二步,是完全神經(jīng)質(zhì)的不管不顧。這是我演了幾十場《草詔》后自己的總結(jié)。也曾經(jīng)有人出主意,說要演得智謀一些,聰明瀟灑一點。這些我曾經(jīng)在舞臺上試過,不但觀眾不認(rèn)可就連我也覺得不像方孝孺。后來又有一些老師出主意,讓我在跌仆上下功夫,結(jié)果也是不像方孝孺。后來我又讀了全本的《千忠戮》,在其它場次中以及劇本提示中有些啟發(fā)。方孝孺是由老外家門扮演,此類角色都是剛直不阿的形象,他是懷著死忠而去。在劇本的前一出里有一句對程濟(jì)說道:“我為忠臣,君為智士?!狈叫⑷媸撬乐?,程濟(jì)是智謀。在本子里面對方孝孺以“倔強(qiáng)”的詞兒出現(xiàn)得不少,所以方老先生是一個端端正正的人。這里敲牙割舌的表演完全是使觀眾看了有一種震撼感,而不是看翻打跌仆的功夫技術(shù)。技術(shù)性太強(qiáng)了,給人的感覺不是讀書種子方孝孺,而是有武老生的全武行的感覺。
民國初期,郝振基與陶顯庭演《草詔》是“一臺雙絕”,郝振基演方孝孺,陶顯庭演燕王。在1961年前后,白玉珍與陶小庭一起唱過一兩次《草詔》,還是用的“廣家伙”伴奏,惟一的缺點是曲子不熟了,有些唱腔與場面不太一樣。我們同學(xué)里演過這出戲的只有我一個,其他人都彩排過,可惜沒有趁著年輕時演出過。白玉珍之后,我是第一個演這個戲,從學(xué)習(xí)彩排到如今也演過有百八十場啦!近十幾年只有與周萬江老師演時比較合托,也是在與周老師演后才知道什么叫“對兒戲”,就像郝振基與陶顯庭那樣的感覺。以前我與周老師的徒弟劉慶春經(jīng)常演出,因是自幼同學(xué)又是周老師學(xué)生,所以也覺得默契自然?,F(xiàn)在周萬江老師年逾古稀,也沒有什么嗓音天賦相當(dāng)?shù)膶W(xué)生,我的這出《草詔》也就不會再常演于北京的舞臺啦!


《草詔》這出戲在舞臺上的穿戴,北京和南方不一樣。北邊比較富麗堂皇,太監(jiān)、大鎧、刀斧手、青袍等群眾角色都上。南邊的穿戴,就是太監(jiān)、刀斧手、青袍等,沒有大鎧。如果有大的舞臺,滿臺都站滿了,還是很富麗堂皇的。1992年我演《草詔》時,除了獲得北京青年表演獎項還有個“集體表演獎”,這就是給這些太監(jiān)、大鎧們的榮譽(yù)鼓勵,因為群眾演員也都有戲,都有亮相。
我演了二十多年的《草詔》最大愿望至今仍沒實現(xiàn),因為沒有高腔鑼鼓而不能恢復(fù)原汁原味的昆弋老派,那種感覺始終也沒有找回來。在“敲牙割舌”時,我加了一點大鐃,原是無奈之舉,不過是承襲一點高腔鑼鼓的余韻而已。
我想,這個愿望是我這輩子也實現(xiàn)不了啦……
(原載臺灣秀威2010《京都昆曲往事》陳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