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WH-1000XM4 體驗,旗艦邁向完善的一小步
「對你來說,1000X 系列是什么?」
對我來說,MDR-1000X 是一個信號,一個索尼要進軍無線降噪耳機市場的信號。

而在此之后的 WH-1000XM2,是一個標志,一個索尼要把無線降噪做成體系的標志。
在它身后,還有 WF-1000X 以及 WI-1000X,1000X 系列的形態(tài)比以前要豐富,適應力提升的同時,背后也能看到索尼構建體系的決心。

WH-1000XM3 的出現(xiàn),索尼想帶出的是一種標準,一個世代。
QN1 芯片的出現(xiàn),讓索尼第三世代的降噪能力獲得全面飛躍,降噪強度提升的同時,自身在音頻規(guī)格支持和處理性能上也有躍升級別的進步。對于 1000X 系列本身來說,WH-1000XM3 的進化不再一星半點,這種進化可以算是一種跨世代的進化,讓索尼頭戴式降噪耳機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雖然,這句話我在 WH-1000XM2 的推出的時候也我說過,但我覺得放在 WH-1000XM3 會更合適,那就是:
「能夠如此徹底地打敗我的,只有我自己。」
那么,WH-1000XM4 呢?
作為一款時隔接近兩年推出的新品,我在各類「入魔」出來之前,都對它抱有非常大的期待。這些期待,主要還是源自「它將會是一款徹底擊敗自己的產(chǎn)品」這個想法。
總覺得,第二代 HD 降噪處理芯片 QN2 會在這款產(chǎn)品上出現(xiàn),DSEE HX 會增強,LDAC 傳輸性能也會進一步解放,支持更高規(guī)格的音樂...... 這些都是我的幻想,也是我的夢想。

事實上,傳說中的 WH-1000XM4,并不是一款大步進化的怪物。
看著新一代的配置,我覺得 WH-1000XM4 更像是應該加載 WH-1000XM3 后面加一個小小的「s」。它就跟 α9 II 一樣,是一款跟著旗艦背后,把之前的缺漏都補回來的更新款。
改變了什么?
簡單看的話,WH-1000XM4 和 WH-1000XM3 真的很相似。

整機外觀上,兩者的確沒有太大變化。不過,WH-1000XM4 就換上了消光質(zhì)感更強的啞光處理效果。如果真的要和 WH-1000XM3 做大體的外觀對比的話,WH-1000XM4 就能在這里體現(xiàn)出差異。
而作為一個「消光愛好者」,我個人就覺得 WH-1000XM4 的處理更加舒服,更加有質(zhì)感。只是,同樣是黑金搭配的黑色并未能在外觀上呈現(xiàn)出很明顯的差異感,一眼看上去其實還是很相似。

不過,按照朋友的反饋,鉑金銀版的 WH-1000XM4 能夠呈現(xiàn)出更大的差異,加入啞光質(zhì)感涂層之后,新款也比 WH-1000XM3 來得更順眼。

如果,我的 NW-ZX505 不是黑色的話,或者我也會選鉑金銀配色的 WH-1000XM4。
除了整體配色,WH-1000XM4 的外觀變化也主要集中在細節(jié)上。

還記得我在體驗 WH-1000XM3 的時候,就提到這個收窄的頭梁對于我這種「大頭」群體并不是太友好。雖然收窄之后耳罩能夠更緊密地貼合耳朵,但這樣頭頂貼合頭梁的兩點就會產(chǎn)生更大的壓力,佩戴時就會不太舒服。
之前我也借用過 WH-1000XM3 很長的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長時間佩戴的時候還是會有這個問題,頭頂兩點的壓力會是我疲勞度產(chǎn)生的主要源頭之一。

現(xiàn)在,WH-1000XM4 「放寬」了頭梁的設計,降低了這兩點的壓力,佩戴時的確比 WH-1000XM3 要輕松和舒服一些。只要你不帶太貼的話,也沒有問題。
重量方面,官標 254g 的 WH-1000XM4 和 255g 的 WH-1000XM3 比起來,重量上的變化可以說是忽略不計。耳機沒有采用新的設計,重量分配感也跟之前相似,所以佩戴時的感覺也跟之前相差無幾。

之前看過相關爆料的朋友都知道,索尼在 WH-1000XM4 的內(nèi)側(cè)做了開孔。
索尼官方發(fā)布時也表示,這里其實是一個用于監(jiān)測佩戴狀態(tài)的傳感器開孔。有了這個,WH-1000XM4 也可以做佩戴監(jiān)測了,只要用家把耳機取下,耳機就會自動暫停播放。這樣,把耳機掛在肩上的時候也不必擔心沒有暫停而損失電量了。
體驗時,我也試過用手去遮蓋傳感器,又或者是「擠壓」耳機來改變兩耳罩的距離,此時的傳感器也沒有誤判。取下和帶上也能快速響應,表現(xiàn)也還不錯。

不過,不管用家在什么狀態(tài)中取下耳機,下次帶上的時候也還是會播放音樂,這樣操作起來還是有些奇怪。要是索尼能夠在之后的固件中優(yōu)化,讓耳機記住佩戴前的狀態(tài),只有在播放聲音的狀態(tài)下取下耳機才會再次激活佩戴,這樣會更加人性化一些。
除了佩戴監(jiān)測和佩戴感調(diào)整,WH-1000XM4 的調(diào)整和優(yōu)化都集中在連接和交互優(yōu)化上。
例如,這一代終于用上藍牙 5.0 的 WH-1000XM4,也終于支持連接多設備了。
配對完成后,用家可以選擇兩個設備來連接 WH-1000XM4。平時使用的時候,我會選擇在手機、播放器以及電腦這三者之間做兩兩配對,在辦公室時會選擇電腦 + 播放器的組合,而出門時則用手機和播放器的組合,這樣既能用耳機接收音頻信息,也可以將耳機的傳輸性能用盡,快速切換到無損音頻也沒有問題。

另外,WH-1000XM4 也能用上智能免摘的功能。
在佩戴耳機的過程中如果需要和人交流,那耳機可以自動切換到環(huán)境聲模式,同時暫停音樂播放,讓佩戴者可以在沒有摘下耳機的前提下也能夠聽清楚外接信息。
響應速度還不錯,跟通過手遮蓋耳罩激活的模式差異不大。另外,WH-1000XM4 的誤判幾率也不高,我在佩戴時也嘗試用「打哈欠」等奇怪的動作去激活,發(fā)現(xiàn) WH-1000XM4 也不會誤會,功能的可用性還是挺高的。

不得不說,WH-1000XM4 這一代的操作和響應都提升了不少。
這里,只要你試試用手來遮蓋 WH-1000XM4 的耳罩,再看看耳機模式的切換速度,就能夠用看出變化了。雖說 WH-1000XM3 其實都還算靈敏了,但 WH-1000XM4 的提升其實也是可以感知出來的。
就更新這部分而言,索尼把主要的更新點都集中在交互和操控上面。

交互方面,得益于「智能免摘」、「佩戴感應」等功能的加入,WH-1000XM4 的體驗的確要比 WH-1000XM3 要飽滿和自在不少。這一代強調(diào)的是簡單操控和智能化,讓耳機去感知使用場景來做調(diào)整,從而提升使用體驗的完成度。就方面而言,索尼也做到了。
另外,索尼也終于換上了新的傳輸芯片,支持藍牙 5.0 之后機器在傳輸穩(wěn)定性和連接性能方面也有了提升,可以實現(xiàn)更穩(wěn)定的連接,同時也支持多設備連接。對于苦等這個功能已久的索尼用家來說,總算是「守得云開見月明」啦。(笑
如果你一直是糾結(jié)交互和等待這些功能加入的潛在人群,那 WH-1000XM4 也算是回應你們期待的產(chǎn)品了。
繼承了什么?
索尼把重點放在交互上,那降噪、續(xù)航、聽感這三大要素呢?
從這段時間的體驗下來,感覺 WH-1000XM4 在這三大要素上的表現(xiàn)其實也繼承了 WH-1000XM3 的優(yōu)勢,要保持之前的旗艦級表現(xiàn)也沒有問題,當中還有少部分呈現(xiàn)一定幅度的升級。
先講降噪,索尼表示這次對 WH-1000XM4 上的 HD 降噪處理器 QN1 進行了升級。雖然沒有像預想中用上新一代 QN 芯片,但索尼優(yōu)化了 QN1 和耳機上的多麥克風系統(tǒng),使其降噪能力出現(xiàn)變化。

從官方公布的實驗室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WH-1000XM4 處理交通工具、風機等噪音時擁有比 WH-1000XM3 更強的降噪效果。而在實際的通勤使用中,我們也發(fā)覺在車上使用 WH-1000XM4,效果的確要比上一代更好。
至于降噪是所產(chǎn)生的底噪,WH-1000XM4 也會比 WH-1000XM3 抑制得好一點。雖然并未能完全處理好,但這些提升也能讓環(huán)境變得更加干凈,突出降噪效果。就這一點而言,WH-1000XM4 的降噪表現(xiàn)也值得肯定。

續(xù)航方面,WH-1000XM4 則保持了原有 30 小時續(xù)航表現(xiàn),也提供了「充電十分鐘,播放五小時」的快充模式。如果只是在辦公室內(nèi)的中度使用,WH-1000XM4 要應付數(shù)日不插電其實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之前也用過 WH-1000XM3,那相信也應該會有相應的感知。

聽感方面,WH-1000XM4 依舊用上 40mm 鍍鋁液晶高分子 LCP 振膜單元,配置和結(jié)構跟 WH-1000XM3 比起來也幾乎沒有太大的改動。但這一代配備上更新后的 DSEE Extreme 技術,應對非無損音源的播放時,會有更好的補償效果。這對于使用 iOS 設備以及經(jīng)常用流媒體播放的用戶來說,應該也是一個好消息。
不過,DSEE Extreme 和 DSEE HX 一樣,用不用其實都需要看個人習慣。有需要的話可以在 Sony Headphones Connect 應用上打開,再透過聽感來看看適不適合自己。
聽感方面,WH-1000XM4 的風格也跟 WH-1000XM3 相似,還是以均衡的聲音作為基礎,然后再在解析力方面突出自己的優(yōu)勢和風格。

不得不說,WH-1000XM4 的聲音依舊細膩清晰,單元的質(zhì)量也能夠帶出耳機整體的功力。像用 Spotify 聽流行樂的時候,WH-1000XM4 能夠帶出不俗的聲音質(zhì)感,不存在明顯的毛糙感。人聲能夠固定在中心位置上,不松散的同時,也不會產(chǎn)生干澀感。
低頻表現(xiàn)方面,40mm 的動圈單元也交足功課,飽滿度和彈性都能夠讓人滿意。解析力方面的表現(xiàn)和 WH-1000XM3 持平,但聲音處理要稍稍比 WH-1000XM3 細膩,毛糙感少一些。

聲音表現(xiàn)可以說跟交互一樣,索尼在沒有大幅調(diào)整聲音硬件的狀態(tài)下也為 WH-1000XM4 一定幅度的提升。雖然突破程度沒有 WH-1000XM2 到 WH-1000XM3 那樣明顯,但這里的前進跨步還是能夠感知出來的,也值得去肯定。
旗艦,還是旗艦
從發(fā)布到開箱體驗這段時間,WH-1000XM4 就給我一個很直白的答案。

如果只是單純看這款產(chǎn)品的話,那我的評價就是:
「旗艦,還是旗艦?!?/p>
繼承了索尼 1000X 系列第三世代的力量,這讓 WH-1000XM4 的起點就定在了「旗艦級降噪耳機」這條起跑線上。
有 HD 降噪處理器 QN1、LDAC、DSEE Extreme 以及 360RA 等索尼音頻技術全家桶的加持,不管面對的是自己的前輩,還是面向以 bose 700 為首的競爭對手,WH-1000XM4 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和競爭力。

再加上,索尼這次在耳機的操控和交互上下了不少功夫。
除了上述提到的佩戴檢測、智能免摘功能之外,索尼這次也豐富了 Headphones Connects 官方應用上的設置和功能,讓用家可以實現(xiàn)更高程度的自定義設置,操作起來要比 WH-1000XM3 要細化不少。
所以,如果要就我這次的開箱體驗做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的話,我想的還是那句:
如果你之前還沒有買過索尼 1000X 系列第三世代降噪產(chǎn)品,那更完善的 WH-1000XM4 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不管你是從 WH-1000XM2 升級上來的用家,還是身在其他品牌陣營中的潛在客戶,WH-1000XM4 其實都很值得去嘗試。

如果你之前已經(jīng)購買過 WF-1000XM3 或者是同世代的 WI-1000XM2,還想再添置一副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的話,那 WH-1000XM4 也依舊是首選。
至于面對 WH-1000XM3 的用家,我倒是覺得,如果你之前對新一代的交互有興趣,想擁有更完整的體驗,那其實也可以升級。但這不是剛需,WH-1000XM3 已經(jīng)是一款很完善的產(chǎn)品,要再戰(zhàn)一段時間也沒有太大問題。
畢竟,在對手還剛剛邁出了一步,但也沒有觸及到我們的安全距離時,漫不經(jīng)心地優(yōu)化好自己的出品,對于索尼來說,他們也絕對有這份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