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拾遺,膠卷的簡單分類

膠片作為一種已經沉寂了十余年的攝影載體,這幾年重新得到了大家的追捧,不管初衷是啥,喜歡膠片質感,玩的過程,還是器材本身,哪怕是標新立異,起碼它又了復舒的跡象,這是好事。
說起膠片機,現在很多00后左右的小朋友已經沒有膠片機的童年記憶了,會覺得這是一個新潮的物件,有點像時尚的輪回吧,復古始終是主題。
從攝影誕生到現在到數碼相機的普及,中間一百來年間的相機都是膠片相機,款型可就太多太多了,差異極大,畢竟一百年科技發(fā)展。
當然個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機器我是沒用過乃至沒聽過,就盡力談下了解的機器,其中的適合入門的機器,性價比高的機器,或者現在來看不太好用但足夠經典的機器。
打算分開寫一個專題,這篇為系列的第一篇,談一下常見的膠卷大致類型

膠片的種類
膠卷又名底片,菲林,簡單來說就是在一種軟性聚乙酸酯片基上面涂抹鹵化銀,當光線照射在上面時會進行化一系列化學反應,經顯影等工藝后可以將圖像固定于底片上。

常見的膠片根據尺寸從小到分為APS膠卷,135膠卷,120膠卷,更大尺寸的大畫幅因為一般玩家也不會接觸就不談及了·對應的是現在數碼相機的傳感器尺寸,APS畫幅,全畫幅,中畫幅。和數碼相機一樣,越大的畫幅能帶來越好的細節(jié)和空間感 ?

120算是比較早的規(guī)格,在20世紀初的早期柯達盒子相機上便開始使用,后來和127規(guī)格的膠卷成為常用在折疊機上的膠卷型號。一直沿用到今天。
根據拍攝的相機的畫幅,可以實現645,6X6,6X7甚至是6X12,6X24的不同畫幅。

135膠卷拍一張底片的尺寸為24X36毫米。相機數碼化后,根據這個尺寸CMOS的相機一般稱為全畫幅相機?


APS膠卷作為一種最后期出現的膠卷,具有更先進的技術含量,比如可以記錄各種拍攝信息,實現記錄拍攝張數的記錄,但是因為生不逢時,恰臨數碼的興起,現在APS膠卷基本都停產了多年了,沖洗費用也是高昂的很
只有LOMO還有部分APS膠卷在產,價格也很昂貴,目前來看,咸魚上很容易找到APS傻瓜機,他們比起135相機體積更小巧,價格也低廉,但是苦于彈藥問題和成本問題,不推薦。
現在有玩家嘗試通過分裝的方式實現部分機型的低廉化使用分裝的APS膠卷,如果可以普及那還是可以玩玩的。

按照膠卷種類,分為黑白膠卷,彩色負片,和彩色正片也就是反轉片,電影卷
黑白膠片
早期照相機所普遍使用的感光膠片,因為豐富的影調到現在還有很多玩家喜愛,加上黑白的價格普遍要低于彩色膠卷,并且黑白的沖洗沒有那么高的溫度控制要求,所以自己也可以很方便的在家進行沖洗和翻拍,比較適合享受自己動手能力的玩家。
彩色膠片
負片沖洗出來后,所看到的影像是反色的影像,再通過擴印或放大成照片就變成了與所拍攝景物相同色彩的影像。
一般最常見的便是負片,我們小時候家里用的膠卷機用的也是負片,負片有便宜寬容度高的特點,對使用者要求不太高,是最普遍的膠卷類型。
現在的沖掃店,在沖洗掃描的過程后,會自動幫你去色罩得到正常正像的數碼照片。負片的沖掃價格也是所有膠卷里最便宜的。一般10-20就可以掃一卷,具體看掃描儀了,自己沖洗因為控溫難度頗大
反轉片
拍攝沖洗后得到的膠卷呈現的圖像是正像。反轉片的各方面參數都優(yōu)于普通負片,洗好的反轉片可以用投影機直接來投射觀看。
但是反轉片的拍攝要求曝光準確,沖洗的要求也高于負片,價格也是高很多,加上拍人的話大部分反轉片膚色表現都不太討喜,所以反轉片一般是以拍攝風景為多,算是高端的膠卷類型
電影卷
顧名思義,用在電影拍攝領域的膠卷,本來最早的135膠卷就是直接采用的是135電影卷?,F在的電影卷最常見的依舊是135規(guī)格的(當然有尺度更寬的IMAX膠卷)。比起135負片來說,最大的區(qū)別,為了針對高速拍攝溫度太高和避免炫光,電影卷多一層厚厚不透光的碳層,和普通膠卷對比下很明顯,所以電影卷在沖洗的時候需要多一個去處碳層的步驟,這個就造成了沖洗價格遠高于普通負片。
在現在膠卷價格一路飛漲,得益于相對便宜的價格,雖然沖洗費比較高,但是已經和拍入門卷差不多成本了,個人還是比較推薦的。
電影卷從品質來說,本身就是專業(yè)卷,設計來就是進行電影拍攝的,素質高于入門的膠卷是肯定的,但是因為個人分裝的水平不同,膠卷的新鮮程度,還得具體看待,有不穩(wěn)定的翻車風險。所以極其重要的拍攝不建議。
另外電影卷還分日光卷和燈光卷,對應不同的色溫,
類似于數碼相機的色溫,燈光卷更適合在夜晚低色溫下的色彩還原,合理使用電影卷會有更好的色溫還原,或者可以實現特殊的影調效果。

膠卷的特性差異
感光度
感光度是膠片對光的敏感程度,等同于現在數碼相機的感光度設置高ISO的膠卷一般稱為高速卷,因為能帶來更高的快門速度。
寬容度
等同于數碼的寬容度,記錄拍攝畫面最暗到最亮細節(jié)的能力,不同的膠卷的寬容度差異比較大,負片的寬容度要大于正片
顆粒感
顆粒度指膠卷經曝光、顯影后現成影像的銀粒的大小,很多人 把顆粒感作為膠片特有屬性,顆粒越大越膠片,其實這是誤解
膠片時代一樣會追究細膩干凈的畫面,總體來說,越高端的膠片具有更有更細膩的畫面,同樣系列的膠卷,越低的ISO也會帶來更低的顆粒感,過期的膠卷不光顏色會偏,顆粒感也會爆炸增多,特別是在拍攝暗部的時候。
感色性
不同同膠卷對不同色光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評價彩色的一項標準。愛克發(fā)膠卷偏紅,就是指他經過整個曝光,顯影對紅色過于敏感。類似的還有柯達偏暖,尼康偏冷,這樣使用不同的膠卷即使在同樣的沖掃標準下也會得到不同的偏向的片子,增加了膠卷的可玩性。
最后說點個人想法
數碼才是現在的主流,膠片畢竟是一個過去式的存在,就如同黑膠,CD于音樂,不只是拍攝便利性方面,借助于便捷的后期,膠片真的已經沒啥絕對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了
膠片不是學習攝影或者愛好攝影的必須,一路漲價的膠卷,使用成本已然很高。富余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愛好的定位比較好,類似于手工烹飪這些,享受這個自己把控的的過程,和拍完等待沖掃出來這個過程,或者更進一步,自己沖洗,掃描,翻拍也很有意思。

??
?謝謝你耐心看完這篇菜鳥文,有興趣的話請關注評論轉發(fā),你的關注是我持續(xù)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