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神圣羅馬帝國的軍隊(上)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457號:三十年戰(zhàn)爭中的神圣羅馬帝國軍隊(1)步兵和炮兵-Imperial Armies of Thirty Years War(1)Infantry and artillery。原作者Vladimir Brnardic,繪圖Darko Pavlovic。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長矛兵,1618年-1640年
A1:穿戴日耳曼式盔甲的長矛兵
除了表面被磨得锃亮以及盔頂上安裝了紅色盔纓,士兵的這身簡單式樣的盔甲沒有任何裝飾。這身盔甲包括了被稱為Birnhelm的頭盔、一件“日耳曼式鉚接”的護喉甲、保護肩部的疊甲、胸甲、護背甲以及蓋住大腿的短護腿甲。士兵的長矛采用最常見的楔形矛頭,矛身中央帶有突脊,邊緣為凹面,靠近矛尖的矛體會變厚從而使形成扁菱形的截面。
A2:穿戴格拉茲(Graz)盔甲的長槍兵
這名長槍手穿簡單的步兵用“軍火”盔甲,它們的特點是堅固且功能性強,任何部件都未經(jīng)拋光處理,也不帶浮雕圖案、裝飾性花結(jié)或是仿繩紋邊緣。這套盔甲還包括了輕盔(burgonet)、護喉甲、護肩疊甲、胸甲、護背甲以及護腿甲。他的長矛采用矛頭漸窄的尖頭,橫截面為方形,盡管看起來厚實,但它并沒有圖A1人物所使用的那種楔形矛頭結(jié)實,因為方形尖頭的表面是平的,在高壓下它們更容易彎曲。
A3:前排步兵
前排步兵往往得到頭盔和上身部分的全套鎧甲的更好保護。直到三十年戰(zhàn)爭的中期,他們還在繼續(xù)使用圓形或橢圓形的盾牌來抵御火器的進攻;這些通常所說的“小圓盾”(bucklers)的使用者不僅包括前排步兵,還包括了引導(dǎo)長矛兵和火槍手隊里的下士們。前排步兵們要么戴著有護頰甲板但裸露臉部的輕盔(burgonet),要么戴著如圖所示的西班牙式無面甲頭盔(morion)。這名士兵的武裝是一把劍和插在身背后的一支簧輪槍,后者采用的雞蛋型槍托設(shè)計,這在17世紀(jì)初非常流行。
A4:下士
軍官們往往攜帶長戟(partizan)而士官們攜帶的是小戟(halberd),也就是所謂的“狩獵戟”,雖然它們實際上從來就沒用在狩獵追擊上;“狩獵戟”的名字來自于戟頭的形狀,它類似于捕野豬的長矛。有時,為了模仿真正的捕野豬長矛,戟柄上還會覆蓋皮條并配上紅色或黃色的繩狀垂穗。這名下士上身穿戴拋光得锃亮的盔甲,其中包括了輕盔(burgonet)、帶鉚釘?shù)淖o喉甲、護肩疊加、護手甲、胸甲、護背甲和護腿甲。胸甲的上半部分刻有肋條式圖案,這在當(dāng)時德國地區(qū)的鎧甲上非常常見。

B:長矛兵,1640年-1648年
B1:穿輕裝的長槍兵
廉價的鐵質(zhì)步兵盔甲面對重型火槍的攻擊毫無作用,所以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它們被逐漸廢棄。最早取代它們的是淺黃色皮外套,之后則是簡單的厚羊毛服裝,而頭盔則被寬檐帽取代。
B2:長戟兵士官
這名士官也選擇丟棄了鎧甲并用帽子代替了頭盔。皮外套則去掉了假袖,短馬褲上裝飾著紐扣和條帶,腿腳部分則包括了長筒襪和鞋子。在外套下面是一件白色亞麻布襯衫,襯衫的時髦風(fēng)格領(lǐng)子用金屬線固定形成了水平伸直的效果,即所謂的“whisk”。另外,他的武器是一支短戟和一把劍。
B3:軍官
這名軍官身穿“黑白”半甲,也就是四分之三長度的鎧甲,然后加上大腿護甲——這些都是16世紀(jì)日耳曼南部大量生產(chǎn)并出口的。雖然到了16世紀(jì)末這種盔甲就不再流行了,但一直到17世紀(jì)上半葉仍有少量使用。涂成黑色的甲板與拋光的鑲邊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輔以線性深雕刻和環(huán)繞鉚釘?shù)幕ńY(jié)式裝飾。涂黑和拋光都是為了防止生銹;不僅是盔甲的表面,許多武器邊緣的表面也用亞麻籽油和煙灰的混合物涂黑并加以燒制,從而形成永久的黑色涂層。作為頭盔的替代品,這名軍官戴了一頂裝飾羽飾的寬檐帽;再一次的,我們可以看到代表他身份的紅色寬腰帶和長戟(partisan)。

C:火槍手
C1:戴“隱匿帽”(Hirnahube)的火槍手
通常可以從寬邊氈帽判斷出火槍手的身份,不過有些人更喜歡戴鋼盔。這名火槍手雖然戴了寬檐氈帽,但聰明的他在氈帽下面其實還戴了一頂“隱匿帽”,也就是一頂可以防劍劈的鋼質(zhì)包頭頭盔或框架式頭盔。許多新的氈帽都裝飾有羽毛和/或“將領(lǐng)標(biāo)志色”的帽帶(如圖所示)。另外,這名火槍手還裝備了一支帶架桿的德國地區(qū)造火槍。
C2:火繩槍手
所謂caliver(通常)是指一種火繩槍類武器,其尺寸介乎于步槍和卡賓槍之間,出現(xiàn)于16世紀(jì)下半葉。這種槍的名字被認(rèn)為源于“calibre”(口徑)一詞。由于caliver比步槍輕,而且不需要以靜止?fàn)顟B(tài)發(fā)射,所以它們往往裝備給散兵部隊?;鹄K槍手們很容易受到攻擊,尤其是騎兵的攻擊,所以他們通常保留戴頭盔,也就是一種德語叫做“Birnhelm”的簡單水罐型頭盔,它帶有護臉頰甲片和護頸。代替子彈帶的是一種皮制火藥筒(“土耳其式筒”)和一個子彈袋,前者通過一只固定在身后的鐵鉤掛在腰帶上。注意,火藥筒的筒嘴有一個閥門可以調(diào)節(jié)每次發(fā)射所需的火藥量。另外,腰帶上的其他配件還包括了裝引火藥的牛角、火繩、一把細(xì)長的雙刃劍和一把匕首。
C3:軍官
這位“花美男”穿著一身時尚華麗的服裝,其中包括了齊膝馬褲以及軀干和袖子位置都有開衩從而露出里面穿的襯衫的緊身上衣。襯衫的領(lǐng)子和袖口都有花邊,帽子上裝飾著羽毛,與帶馬刺的靴子配套的高筒襪也帶有花邊襪口。作為身份的標(biāo)志,軍官手持著長戟(partizan)、戴護喉甲并在肩頭斜披紅色圍帶。長戟頭帶有鋒利的寬尖刃和一對新月形的側(cè)尖頭,戟頭通過一條插口以及楞結(jié)固定在戟桿上。軍官還攜帶了一把劍和一支轉(zhuǎn)輪點火的手槍,后者通過一只嵌在手槍握把內(nèi)測的掛鉤掛在腰帶上。手槍上的裝飾也恰當(dāng)?shù)胤从沉诉@名軍官的身份:轉(zhuǎn)輪上帶有雕刻,輪軸上環(huán)繞一圈粗滾條,而經(jīng)過打磨的深棕色底托上安裝了六角型底托蓋,那上面是螺旋形鐵藝裝飾。

D:團的指揮部
D1:掌旗官
這面帝國步兵旗是依據(jù)約翰·梅羅岱(Johan Merode)的瓦隆人團的團旗繪制的,1633年6月28日它出現(xiàn)在奧爾登多夫(Oldendorf)之戰(zhàn)中。它由被稱為“塔夫綢”(taffeta)的絲布制成,兩面都有藍白色條紋和紅色的勃艮第人版安德魯十字,金色的王冠加皇帝的縮寫“F”組合則出現(xiàn)在旗幟中央。
D2:騎馬的上校
這位上校穿著一件時髦帶斜開口短袖的緊身上衣,腳上穿一雙帶馬刺的高筒馬靴,擦得锃亮的胸甲和背甲上圍了一條寬腰帶以顯示他的軍銜。注意他的衣領(lǐng)和手套邊緣都帶有蕾絲花邊。
D3:下級軍官
下級軍官面對他們的上級時總是要脫帽的。圖中這位年輕的紳士穿的是最時髦的服裝:一件束腰緊身短上衣——長袖子開叉到肘部并在肘部以下束緊(所謂“窗格式”袖子)——和一條在17世紀(jì)30年代到50年代流行的無褶皺的硬化西班牙式馬褲。在他身上最后殘余的一樣盔甲物品是邊緣露出紅色天鵝絨內(nèi)襯的磨得锃亮的護喉甲。帶有精心雕刻裝飾的長戟(partizan)則配有紅色的纓穗。
D4:隨軍女販(Markettenderin)
隨軍小販們通常駕乘馬車加入兵團的行軍行列,并依此為士兵們提供食物、烈酒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圖中的小販穿戴典型的17世紀(jì)女性服裝:白色的亞麻布寬松襯衫、白色裙子、黑色緊身皮背心、紅圍裙以及白色的帽子。

E:輕步兵
E1:匈牙利的非正規(guī)輕步兵(Hayduk,原指一種反抗奧斯曼人的非正規(guī)游擊戰(zhàn)士,或譯為“法外之徒”,譯者注)
這些匈牙利人和克羅地亞人一起組成了非正規(guī)的輕步兵支援部隊,他們被部署用以突襲開放編隊,或是執(zhí)行伏擊以及發(fā)動大膽攻擊。這名步兵穿著本民族的服裝,這包括了及膝外套、緊身長馬褲、矮筒靴以及一件羊皮斗篷;另外他的氈帽上裝飾著一支鵝毛。士兵的武器是一支槍管向下背在身后的火繩槍、一把匈牙利彎刀和掖在腰帶里的一把小斧頭。他腰間還掛著一只“馬刀兜”,這是另一件匈牙利特色的物品,后來許多驃騎兵部隊的使用讓它變得非常普遍。
E2:克羅地亞人
這名克羅地亞人戴一頂毛邊帽,身穿白色襯衫、綠色短馬甲和長度及腳踝的白色褲子,褲子膝蓋以上是寬松的,下方則用帶子系緊。他穿標(biāo)志性的巴爾干皮涼鞋(Opanken)以及用來抵御惡劣天氣的著名的紅色長羊毛斗篷。這些人是從奧斯曼帝國的邊境地區(qū)招募來的,所以他們的武器裝備更多地體現(xiàn)了土耳其和巴爾干的風(fēng)格。這名士兵擁有一支土耳其的火繩槍和一把彎刀(karabela),而替代了匈牙利式戰(zhàn)斧掖在寬腰帶里的是一把土耳其風(fēng)格的長刀(yatagan)。
E3:步槍兵
獵兵是從經(jīng)驗豐富的獵人和射手中招募來的,主要來自林木茂密的山區(qū)。他們被組成小隊,并且經(jīng)常成為警衛(wèi)部隊的一部分。這些具有技能的士兵組成的小型聯(lián)隊到了18世紀(jì)中期發(fā)展成為帝國軍隊的正規(guī)獵兵團。圖中這名步槍兵穿著他慣常的綠色布料制成的狩獵服裝。他裝備一把狩獵用劍和一把刀,而主要武器是一支槍管帶膛線的簧輪槍。在16世紀(jì)的最后25年中,這種武器已經(jīng)被用于狩獵和標(biāo)靶射擊了。1988年到1989年在格拉茨軍火庫進行的測試表明這種武器比火繩槍的精確度和射程雖然都稍強些,但程度有限。不過這種槍的最大優(yōu)勢是可以事先裝填彈藥,這樣火繩就能在短時間內(nèi)點燃發(fā)射。

F:統(tǒng)帥部
F1:阿爾布雷特·馮·華倫斯坦
這位軍隊總司令穿一身涂成黑色的騎兵盔甲,其中包括了護喉甲、胸甲和稍平的中脊不明顯的護背甲;保護手臂和大腿的包括了護肩疊甲、前臂護甲、護手甲、護腰甲和護腿甲,護腿甲的護膝位置采用了倒V字形的中脊。在精致的花邊領(lǐng)口下面,華倫斯坦戴著金羊毛獎?wù)碌慕疰湣Mǔ8呒壾姽俚目锥际亲钚率綐硬碛芯?xì)雕刻的,有時它們也會被全部打磨锃亮,然后裝飾上各種雕刻圖案,或者就像圖中一樣配上黃銅或鍍金的鉚釘裝飾。作為指揮權(quán)的象征,華倫斯坦手持一根帶有金箍的純紅色權(quán)杖。
F2:將官
帝國的這位將軍穿著相當(dāng)保守的西班牙式服裝,襞襟領(lǐng)子是這身服裝的特征;緊身上衣在腹部做了填充,并采用了“夸張”的假袖和帶蕾絲花邊的袖口;短而寬松的褲子(slops)長度僅僅到達膝蓋以下,與之搭配的是低跟鞋子。作為軍銜標(biāo)志的是他佩戴的锃亮的護喉甲和紅色肩帶,前者擁有金色鉚釘鑲邊和紅色天鵝絨飾邊,后者裝飾華麗的金色流蘇。
F3:衛(wèi)隊士兵
這位將軍的貼身衛(wèi)兵身穿一件袖口和領(lǐng)子都帶襞襟的白色襯衫、一件帶紉線絮棉的黑色無袖短上衣、一條裁剪成“梨型”的寬松褲子、一雙長筒襪以及一雙平底鞋。衛(wèi)兵們裝備了卡賓槍以及像長戟(partizan)、戟和圖中這種寬刃刀(glaive,刀刃的側(cè)面是做雕刻裝飾的理想選擇)在內(nèi)的長桿武器。

G:炮兵
G1:炮長
這名高級炮手正在通過瞄準(zhǔn)板進行火炮瞄準(zhǔn)。他左手握著一支帶有一對火繩架的炮手用戟,右肩頭斜背著一只裝火藥的牛角,里面裝的是細(xì)顆粒狀的點火火藥,操炮時它們會被倒入大炮火門里面和周圍一圈。他身穿的深色衣服對于處理火藥來說顯然更為實用,因為火藥在燃燒后會留下油膩的黑色殘留物。
G2:拿推彈桿的炮手
這名炮兵左手拿著一根推彈桿,右手舉著他的三刃短劍指點著目標(biāo),而這把短劍也可以用來測量大炮的口徑。推彈桿和火藥鏟經(jīng)常被組合在一根桿子上以便服務(wù)那些較重的武器,特別是攻城炮。
G3:拿清潔炮眼的木桿的炮手
由于炮兵技術(shù)被看作是一種工匠職業(yè)而非軍事技能,所以炮兵們穿著平民服裝。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常常脫得只剩下襯衫和馬褲。蘸濕的清潔炮眼的木桿用于在每次發(fā)射后清除炮管內(nèi)的余燼,木桿頭通常是羊皮制成的,然后用黃銅釘子釘在桿子上,以免在刮蹭鐵制炮筒時產(chǎn)生火花。
G4:火藥桶旁的炮手
在17世紀(jì)的戰(zhàn)場上,火藥是先松散地裝在麻袋里,然后再將麻袋裝在小桶里的,使用時會用具有測量功能的勺子將火藥鏟進炮管;盡管鏟子通常是由黃銅做的,但火藥引起的災(zāi)難性的事故并不少見。本圖背景中,可以看到牽引火炮的平民騎手。

H:軍樂隊
H1:“鐘鈴桿”(Schellenbaum)
源自土耳其的這種樂器是由一些懸掛在木桿上的小鈴鐺和風(fēng)鈴組成的,在樂隊音樂中,它扮演的是維持穩(wěn)定的背景節(jié)奏的角色。在因斯布魯克附近的阿姆布拉斯(Ambras)城堡的收藏中就有一件17世紀(jì)早期這種樂器的實物。另外,本圖依據(jù)了來自巴登的雅各·蘇特爾斯(Jacob Sutors)的一件木版畫作品來復(fù)原,該作品出現(xiàn)在他的一本1612年出版的關(guān)于劍術(shù)的書上。
H2:鼓手(Tambour)
在行軍中、戰(zhàn)斗中或是軍營中演奏時,鼓手會將軍鼓從右肩頭到左胯部斜背并剛好壓住劍帶;在行軍中不演奏的情況下,軍鼓會被斜背在身后。這些木制軍鼓通常高50-80厘米,并且涂裝得色彩鮮艷,通常還繪有采用團旗顏色的徽章,因此它們被視為重要的潛在戰(zhàn)利品。除了保持行軍的節(jié)奏和召集部隊到軍營中執(zhí)行任務(wù)外,軍鼓對于在噪聲震耳欲聾的戰(zhàn)場上發(fā)出沖鋒或撤退等基本信號同樣非常重要。炮兵會用風(fēng)笛替代鼓,這大概是因為它們的音質(zhì)更有穿透力。
H3:橫笛手
除了鼓以外,樂隊還會使用橫笛和長笛來保證行進的節(jié)奏。樂手們通常穿著昂貴的號衣,它們由色彩鮮艷的材料制成并用緞帶裝飾。橫笛或長笛在不使用的時候會被笛手們裝進皮制或木質(zhì)的盒子里通過背帶背在肩頭攜帶。